《别让情绪绑架爱》作者:唐糖
不发火≠情绪稳定
关于父母的情绪管理问题,我们有过育儿经验的家长朋友可能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在我们的印象中,父母做好情绪管理的表现就是“不发火”,但其实“不发火”只是做好情绪管理的一个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情绪会有各种各样的波动和表现,而这些情绪变化则会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好坏,以及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书中,唐糖老师将父母不稳定的情绪情况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是相对平缓的,但充斥着焦虑和恐惧情绪。书中她举了大量的案例来说明这种情绪的普遍存在,比如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交往会影响孩子成绩,从而禁止孩子和他们交流,进而限制孩子的朋友圈。
第二类是相对激进的,充满了急躁和控制的味道。这类父母喜欢讲道理,认为孩子什么都该听她的,比如书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就是在体检前,孩子和母亲表示自己对抽血有畏难情绪,觉得很恐慌,而妈妈则对她说,害怕是胆怯的表现,做任何事心中都要有底气,不管对什么都要勇敢,结果招致了孩子的很大反感,认为妈妈从不会安慰自己。
那么,是哪些原因导致我们的情绪波动呢?
性格决定情绪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作: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性格不仅决定命运,也决定着情绪。不同性格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的表现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五种不同性格的父母的情绪特征。
第一种是暴躁型性格的父母。他们通常情绪容易激动,在孩子犯错或未达到期望时,可能会立刻大声斥责、发脾气,甚至可能出现打骂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暴躁型父母可能会第一时间怒吼:“你怎么考得这么差,是不是根本没用心学?!”他们往往关注的是自己对孩子的期待,而不是孩子本身,情绪也会随着自己期待的实现程度而起起伏伏。
第二种叫作焦虑型性格父母。他们往往对孩子的未来过度担忧,会把这种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比如,孩子还在小学阶段,焦虑型父母就开始担心孩子考不上好中学、好大学,不断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嘴里常念叨:“现在竞争多激烈啊,你不多学点怎么行,以后怎么办呢?”再比如,一种典型的表现就是“有一种冷叫父母觉得你冷”。明明孩子说自己不冷,但父母就是要把毛衣毛裤强加在孩子身上。这种潜在的“不信任”,这是焦虑型父母的典型特征。
第三那种是敏感型性格父母。这类性格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和言语变化非常敏感,容易往心里去。孩子一句不经意的话或一个小举动,可能会让他们想很多,甚至觉得孩子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或有什么问题。比如,孩子说:“今天不想和妈妈一起睡了。”敏感型父母可能会想:“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孩子不爱我了?”
与敏感型父母不同,冷漠型性格父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可能表现得比较冷淡。孩子取得成绩时,他们可能只是简单说一句:“嗯,不错。”孩子遇到困难向他们求助,他们可能会说:“问题很简单,你自己要多思考。”等等。
最后一种是乐观型性格父母。这类父母是所有家长的榜样,他们总是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长和问题。孩子遇到挫折时,他们会鼓励孩子:“没关系,这次没做好下次我们再努力,你肯定行的!”再比如,同样是一份70分的卷子,乐观的父母会觉得孩子已经把一大半知识掌握了,而消极的父母会盯着那30%丢失的分数,认为孩子的知识水平欠缺很多。
作者认为,这两种态度背后反映的,是家长的认知差距,而并非孩子的问题。教育问题往往以小见大,孩子应对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就藏在家长的认知水平中。
对照自身识别情绪“导火索”
那么,通过了解以上不同性格人群的情绪表现,我们可以对照自身来识别情绪 “导火索”,看看自己都会因为什么问题跟孩子生气。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绪特质,通过观察自己的情绪表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
比如,当我们在面对情绪时,我们可以思考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与以上几种性格的父母相似。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面对情绪时表现得较为含蓄且容易缺乏安全感与获得感,那么我们可能需要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孩子进行平等且温和的沟通。但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面对情绪时表现得较为直接且容易暴躁,那么我们可能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
作者指出,人的情绪失控,或者不易于掌握,往往由以下几种诱因导致。
第一是工作压力,父母在职场面临工作任务重、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问题,积累了负面情绪。回到家后,孩子的一些小问题,如作业没完成、玩具乱扔等,就可能成为情绪“导火索”,引发父母的怒火。再比如父母在公司加班到很晚,还被领导批评,回家看到孩子作业没写,就可能忍不住大发雷霆。
第二是家庭关系,夫妻之间、与长辈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也会让父母产生情绪问题。正所谓言传身教,胜过道理万千,如果夫妻经常吵架,或者与老人在教育孩子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父母和孩子的情绪就都会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书中,作者专门列举了时下家庭结构中最常见的模式,那就是“暴君爸爸”与“逃跑妈妈”组合。
简单来说,就是爸爸比较严厉,控制欲强,而妈妈比较温和,甚至有些柔弱。当孩子成绩达不到爸爸的理想目标时,学习就容易成为情绪爆发的“导火索”,而妈妈则束手无策,最终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比如书中列举的葛女士的案例就是如此。丈夫把大量时间拿去提升孩子的数学成绩,导致葛女士没有时间为孩子补习语文,但孩子的语文成绩却出奇的好,数学成绩则没有明显提升,这就更加大了丈夫的怒火与训练力度,不断挤压孩子的休息时间来补习数学。葛女士对此无可奈何,这最终导致女儿情绪崩溃,高喊着:“我永远也做不到你满意!”葛女士也因为对丈夫高压的教育政策不满,与丈夫产生隔阂。
不难看出,夫妻间的教育方式不同,往往影响的不只是亲子关系,还有夫妻关系。所以作者总结道:“严苛和逃避,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对此,我们要引起重视,要避免家庭结构中的“暴君爸爸”与“逃跑妈妈”模式。
第三种容易让父母情绪失控的导火索是个人期望。父母对孩子往往有过高的期望,希望孩子在学习、才艺等方面表现出色。当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就可能触发父母的负面情绪。比如父母希望孩子考试能考到90分以上,结果孩子只考了70分,父母可能就会感到失望、生气,进而将情绪发泄出来。
作者认为,功利性思想在亲子关系中普遍存在,也就是说,很多父母对孩子施加的爱都是有条件的爱。一些父母,受“养儿防老”的观念影响,认为孩子是具有功能性的存在,所以孩子成绩是否优秀,是否听话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很容易不自觉地对下一代施加有条件的爱。这种爱会传达一种信号,那就是,只有你是听话的,优秀的,父母才是爱你的。这种爱会伤害亲子关系,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也会影响孩子的自我价值认同。
第四种情绪导火索是过往经历。父母自己的成长经历、过去的一些创伤或负面事件,也可能影响他们对孩子行为的反应。比如,父母小时候因为考试没考好被严厉惩罚,当自己的孩子出现类似情况时,过去的记忆和情绪就可能被触发,孩子的考试失利就成为了情绪 “导火索”。
然而,爱就像是一个桶水,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水,而是有水进入,才有水可以倒出。无法给予别人爱的人,往往也是因为自身对爱的缺失。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之所以不能表达爱,不是因为缺少爱的愿望和初心,而是缺少爱的能力。”
情绪认知是情绪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深入了解情绪冲突的“导火索”以及不同性格人群的情绪表现,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控制情绪,以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