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设立驻军是宣布主权的重要手段。所以派遣驻藏大臣是清朝廷管理西藏的重要手段。西藏驻军由三部分组成,但所有军务都统归驻藏大臣调遣。
西藏驻军的日常操练,以及春秋两次巡阅,都是驻藏大臣的工作范围。清后期,西藏开始受到英印政府等外部袭扰。有鉴于此,驻藏大臣开始调整藏地边防,并对藏军营制章程多次进行调整,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廷在藏主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6a3ccbde2d06cad43039c8feb551657.png)
西藏在元明时期已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清初,第五世达赖入京接受顺治帝的正式册封,与清廷建立直接联系。元、明两朝已将藏地纳入 实际控制中来,清代对藏区则实行更为全面的管控,在藏多次用兵后开始长期驻军。所以,驻军是清廷对藏区主权和实行有效管辖的重要体现。清廷对藏用兵、驻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康雍时期多次在藏用兵,其中康熙帝两次用兵西藏驱逐准噶尔势力,雍正帝则派兵平定西藏内部叛乱;乾隆时期:乾隆五十四至五十七年,廓尔喀两次侵藏战争后,清廷在藏驻军形成定制;道咸以后,藏军在换防、饷银发放等方面流弊滋生;清末英国两次侵藏战争后,开始编练新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818781826739d9afedafe03510868567.png)
清朝各时期,西藏驻军人数情况:
康熙年间:这是清朝在西藏正式驻军的开始。康熙五十八年(1719),派遣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率军入藏成功驱逐准噶尔势力,并废除蒙古汗王,授予藏族官员康济鼐等四人噶伦封号,管理西藏。康熙六十年(1721),清廷采纳允禵的建议,留兵驻藏以防范准 噶尔部。
其中,留有蒙古兵500名、额附阿宝带领的厄鲁特兵500名、察哈尔兵 500名,云南兵300名、四川绿营兵1200名,后又从云南、四川各抽派500名满兵,一共4000名。
雍正年间:雍正帝考虑到西藏运输粮饷困难,再次撤除大部分西藏驻军,留守藏地500名,驻扎察木多汉兵500名,并规定驻军三年换防一次。乾隆年间:乾隆帝恢复在藏地驻守绿营兵500名,从拉萨到四川的沿途台站驻有1000余名汉兵,驻兵统归驻藏大臣管辖以威慑藏地。至此,藏地驻军形成定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d4395a1b04402bbcef126b8d06ea968.png)
藏兵的口粮与饷银情况:由西藏商上发给,每年发给青稞二石五斗,遇有征调,日支糌粑一斤。原拟按照屯兵之例,月支饷银五钱。藏兵的武器装备:藏军的武器配备为鸟枪、弓箭、刀矛等。藏军春、秋操阅情况:
按照《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第十三条规定:“每年春秋两季,驻藏大臣奏明皇上轮流巡査前、后藏,顺便督察操演。”
也就是说,藏军每年春、秋操演两次,但实际上前、后藏有所区别。驻藏大臣两员,均驻扎在拉萨,春、秋两操可严格执行;而后藏官兵的校阅,则多是在秋季,每年由驻藏办事大臣、帮办大臣轮流前往,并在日喀则的校场进行。
三:兵种西藏驻军是由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西藏绿营兵,多由川省派遣来藏戍守,并由清廷直接发给粮饷,三年换防一次,待遇较为优厚,月饷四两九钱左右。但由于川藏路途遥远,换防兵丁多为就地募补,兵源素质较低,不熟悉弓马骑射技艺,战斗力十分有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b7d117fde0feee5549d5cd6c34f7c2c7.jpg)
其次是藏兵:与西藏土兵相比,前、后藏绿营官兵粮饷问题严重,因为清政府支给驻藏绿营兵的粮饷极为丰厚。而西藏土兵只发给青稞,并无饷银。而且驻藏绿营官兵顶包、冒领饷银等行为,队目、字识等种种挟制,在藏地换防中较为普遍,换防制度遭到严重破坏。针对驻藏绿营官兵换防弊端,道光年间的驻藏大臣琦善、钟方不能不多次更改章程。然后是达木蒙古兵:达木蒙古兵,是直接隶属于驻藏大臣管辖的一支蒙古部队。达木为藏语,意为草地、沼泽地,位于拉萨北部和西北部,今西藏当雄县。达木蒙古兵,即驻扎在达木地方的蒙古族士兵,原属青海蒙古和硕特部。清初,青海和硕特部蒙古的固始汗应西藏格鲁派集团的请求,率领蒙古兵进藏推翻藏巴汗政权。
四、驻藏大臣的工作及职责1、管理驻军及各项军务
设置驻军是清廷加强对西藏的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措施。驻藏办事大臣多由满人、蒙古人担任,作为清政府派遣到西藏地方的最高行政官员,总揽藏政各方面,西藏驻军,则大致分为绿营兵、藏兵和达木蒙古兵三类,人数在5000名左右,由商上支放粮饷,归驻藏大臣直接管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8a597903260c87bbddd04c1ddc45e65.jpg)
2、巡边
巡边活动,是驻藏大臣履行治藏的重要职责。
按照乾隆五十八年初通过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规定,驻藏大臣统辖西藏驻军,除有效抵御外来入侵外,还需按时操练官兵、巡查边境鄂博堆砌情况。
就巡边的实际运行来看,驻藏大臣每年春、秋两季轮替,一直持续到清末,有特殊情况时,则由驻藏大臣上奏暂停一次或由游击、都司等官代巡。巡边制度的废弛,除了清朝国力日衰的大背景外,还应考虑到西藏位于西南边疆地区的特殊性,以及英、俄的蚕食等。
巡边人选及时间:巡边人选的产生,清宫档案以及驻藏大臣奏稿显示为驻守拉萨的两位驻藏大 臣每年轮流前往后藏巡阅,一开始是春、秋两巡,后来是秋季一巡,来回耗时两月左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9b0913573f7c7f3646aaaecd05c9cd6.png)
巡边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操练后藏三汛汉、藏官兵,查阅项目有演大阵、行操、攻山夺卡、施放火弹、马步射箭、鸟枪准头等;二是勘察济咙、聂拉木、绒辖等处边界鄂博堆砌情况,以及处理西藏与边境部落的纠纷事宜。其中,还具体涉及到驻藏大臣巡边的具体线路,巡边过程中乌拉人夫的使用情况,对汉藏官兵的奖惩,巡边费用问题等。在咸丰、同治年间,驻藏大臣在坚持执行按年阅兵巡边事例的同时,还适时对藏兵营制章程有所更改,并多次借巡查后藏三汛营伍、边界之便,处理西藏与周边廓尔喀、布鲁克巴等部落纠纷事宜。
驻藏大臣春秋操虽为例行公事、形同具文,但实际执行时遵循严格的公文奏报程序。驻藏大臣任期一般为三年,其中,从前藏到后藏的巡阅活动,行走里程近四千余里,每年往返耗时两月有余。可见,巡边活动在驻藏大臣的日常事务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历任驻藏大臣的奏牍中,每年至少有四份关于巡阅活动的公文奏报。巡阅之前,驻藏大臣需向皇帝递交一份请示,巡阅之后则需上呈一份检阅情况报告。春、秋操各一套,一共为四份奏报。虽然公文高度格式化,但每年驻藏大臣的巡阅活动所能到达的地域,很好地展示了清政府在藏统治的权力边界、范围,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清政府对西藏主权的行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1159fcc56298404ccb113de219bfac0.png)
3、春、秋操阅前文提及两位驻藏大臣每年轮流前往后藏三汛的查阅活动,作为一项制度性规定,其一直持续到清末,表明了清廷训练武备和对藏地边隘的重视。此外,还有一项更为形式化的检阅活动,即前藏的春、秋操,操练对象包括绿营兵、藏兵和达木兵,在校阅项目上面与日喀则大阅兵没有差别,但奖赏更为丰厚,但存在一些挪用、亏空官物的行为。
前藏春、秋操校阅内容:前藏每年春、秋两季大阅兵各一次,时间大致是每年的三、四月份和九、十月份,均在拉萨北面的校场进行,前两天为汉兵的检阅,后两天为藏兵的检阅,达木蒙古官兵84名附入藏兵队伍进行检阅。
奖赏情况:前藏每年春、秋两次阅兵,除夷情衙门例赏物品之外,还有驻藏大臣自行出资预备的赏赐物件,待校阅完毕,当场发给汉、藏兵丁作为奖赏。在春、秋两次大阅兵中,汉藏官兵技艺的考核标准为射箭、中枪及中炮数量多少,并按照官兵职位高低来发放相应奖赏。达木兵、藏兵主要是射箭、打枪,演放劈山炮、抬炮等则由汉兵来操作。赏赐物品,由驻藏大臣自行出资预备,有袍褂料、袍料、大缎、银牌、哈达、银钱等,每年春、秋两操校 阅完毕后,在札什塘校场当面发放。汉、藏官兵演练大阵和杂技项目,赏银钱各一百元。行阵报捷,由汉官、汉兵、藏官各一名负责,各赏赐一两银牌一面、五钱银牌一面、五钱银牌一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ca91c365023dcc1f6b9ba8d6a74afed.png)
道咸以后,英国屡有侵占西藏的野心,驻藏大臣不时调兵防备边隘,并对藏军营制章程进行多次调整。交战过程中发现征调而来的土兵时有潜逃,藏兵战斗力十分低下,一方面是武器朽坏,另一方面是藏兵缺乏操练,不再接受绿营将备的训练,藏兵还存在缺额情况。
针对种种弊端,赫特贺要求恢复绿营对藏兵的训练,设置藏兵预备队,并要求西藏地方出钱修整武器等,但遭到西藏僧俗贵族的反对而被部分废止。
多种压力下,为加强清廷在藏主权地位,驻藏大臣积极谋求“收回政权”方法,并开始编练新军,巩固边防,积极抵御外敌入侵。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