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枫林白露共富工坊位于黄店镇王家村,依托白露山旅游景区资源,以“非遗文化+农旅融合”为核心,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打造高端民宿集群,形成“资源整合—价值创造—利益共享”的共富生态链。2023年,工坊带动300多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4.5万元,经营性收入达470万元。未来三年,计划将工坊打造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标杆,实现年游客量突破8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1. 价值创造层:资源整合与产业协同
非遗赋能:设立“非遗工坊”展示区,引入王家迎銮驾、猪羊会等民俗活动,开发贝雕、竹编等手作体验项目,打造“非遗+研学”产业链。2023年非遗体验项目创收58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土特产销售200万元。
田园综合体:整合230亩共享田园,推出“认养一亩田”“四季采摘”等农事体验套餐,与兰溪农商银行合作推出“共富贷”支持农户种植特色作物,形成“生产—加工—销售”闭环。
露营经济:改造闲置山地为露营基地,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开发星空观测、自然教育等主题产品,2023年露营项目收入超120万元。
2. 价值分配层:人才赋能与利益联结
民宿管家培训基地:联合开元酒店、兰溪文旅集团建立培训体系,开设客房服务、茶艺花艺等课程,2023年培训400余人次,80%学员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薪达5500元。
“村集体+企业+农户”分配机制:村集体占股51%,企业占股30%,农户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占股19%。例如,白露山舍民宿年利润350万元,村集体分红178万元,农户分红66万元。
3. 价值循环层:生态反哺与模式输出
生态价值转化:通过GEP核算将森林碳汇、水质净化等生态服务量化为经济收益,2023年生态补偿资金达120万元,用于民宿改造与基础设施升级。
模式复制输出:总结“党建联建+强村公司+数字平台”经验,向兰溪其他乡镇输出共富工坊建设方案,已协助建成5家同类工坊,带动新增就业岗位200个。
三、实操案例:从“空心村”到“共富村”的蝶变
案例1:非遗工坊激活文化价值产品创新:引入省级非遗传承人设立贝雕工作室,开发“兰溪三绝”联名产品(火腿造型贝雕、杨梅主题竹编摆件、贝雕茶具套装),融入“二十四节气”等本土文化元素。技术赋能:与兰溪文旅集团合作,为贝雕作品植入NFC芯片,扫码可观看制作过程短视频,溢价率达300%。人才孵化:开设“非遗创客营”,2023年培训400余人次,其中20名村民成为贝雕技师,人均月收入超6000元。案例2:民宿管家孵化计划课程体系:联合开元酒店开发“管家成长营”,涵盖茶艺、急救、客户心理学等12门课程,通过VR模拟场景教学。职业晋升:建立“初级—金牌—管家长”三级晋升通道,金牌管家可参与工坊管理决策,如白露青径民宿管家月薪达7200元。案例3:数字平台促产销对接供应链升级:与兰溪邮政合作建立“共富云仓”,实现农产品冷链仓储与快递直发,土鸡蛋配送时效缩短至24小时。数据驱动:通过“白露山优选”小程序分析用户偏好,定向推送产品组合,2023年线上销售额达150万元,复购率提升至35%。文化营销:通过直播为“价值农户”上镜“白露山日记”,例如:白露山鸡蛋成长日记;白露山养生传奇等等,让日均订单从50单增至500单以上。
四、理论支撑:共富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诠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劳动力价值决定论”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规律,为共富链的实践提供了根本理论依据。枫林白露工坊通过重构劳动价值实现路径,将马克思理论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转向“建设社会主义共生”,形成了“文化赋能—人才增值—价值共享”的三维理论创新。使村民劳动从简单生产转向创造性劳动,实现劳动力价值的跃升。同时,工坊的“三次分配”机制(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参与)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通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规律,破解了乡村资源错配与收入差距难题。
五、预期成效与深化方向
2024年目标:
新增5家特色民宿,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
培养民宿管家80名,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覆盖全部工坊。
深化方向:
探索“共富链+碳金融”模式,发行乡村振兴碳汇债券;
建立长三角非遗手作联盟,推动文化IP产业化;
开发“数字孪生工坊”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智能化运营。
方案结语
兰溪枫林白露共富工坊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产业金”,通过“资源盘活—人才孵化—价值共享”的共富链架构,不仅实现了从“输血扶贫”到“造血强体”的跨越,更构建了“文化赋能—生态耦合—数字赋能”的三维价值体系。其核心经验表明:唯有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数字化治理相结合,才能让乡村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共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