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岁月的幽径漫步,乡愁是深空中熠熠生辉的启明星,照亮游子归乡的遥望。无论漂泊何地,故乡的山水草木,始终是心底最清晰的牵挂。
母亲精心熬煮的汤羹,每一口都是家的暖,即使远在天涯,那种甘甜爽口的感觉,似乎还能在游子的舌尖流淌。
北宋一位诗人流落他乡,恰逢冬末春初,当他看见一盘鲜嫩的蔬菜,不禁怀念起家乡的点点滴滴,于是深情地写下一首佳作,下面一起欣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0ebfd78f7fc764498721c7d9daa9a0a.png)
春日
北宋 • 张耒
如丝苣甲饤春盘,韭叶金黄雪未干。
旅饭二年无此味,故园千里几时还。
异方时节三巵酒,残岁风烟一惨颜。
曾奉龙旗典邦礼,岁穷祠祀少休闲。
诗的大意是:宛如纤丝一般的莴苣,装点在春盘之中。在消融未尽的残雪映衬下,金黄韭叶格外引人注目。漂泊岁月里,从未尝过如此美味。故乡远在千里之外,不知何时才能归还。
身处异地,时逢新春,只能自斟自饮几杯浊酒,伴随着岁末萧瑟的风烟,感觉满脸都是凄惨之色。我曾奉旨主管朝廷的祭祀礼仪,每到岁末年终,事务繁多,少有闲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f804b54023559c3025eba2256e59548.png)
张耒是北宋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这首七律借助描写春日美食与景象,抒发了诗人浓浓的乡愁,委婉地表达出对往昔岁月的感慨。
开篇描绘了一幅节日气息的饮食画面,鲜嫩的莴苣切成细丝,然后又精心地陈设在春盘之中。而韭菜叶儿呈现出金黄的色泽,在残雪和日光的映照下,更令人垂涎欲滴。
诗人先从视觉出发,碧绿的苣丝、金黄的韭叶,色彩鲜明,融合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与冬日的残韵,勾勒出一幅初春特有的景象,暗示了新春的悄然来临,更会引发诗人的愁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d4ddd0891ff71b682a0f78e6a0502f8.png)
春日景象、诱人美食,激起诗人心湖深处的情感波澜,颔联笔锋一转,“旅饭二年无此味,故园千里几时还。”张耒说自己外出漂泊的时光里,再也未曾品尝到具有家乡味道的美食。而今自己远离故土,归期不定,难与亲人团聚,心中深感愧疚。
诗人对家乡食物的怀念,其实便是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诗人在此故设问句,直白地表达出归乡的渴望,那种溢于言表的惆怅,即使时隔千年,读者似乎也能真切地体味,充分反映出唐宋诗歌永不褪色的魅力,令人感触深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a31e32438255ce0b4baea3454160bb5.png)
“异方时节三巵酒,残岁风烟一惨颜”,颈联进一步渲染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窗外万家灯火、鞭炮齐鸣,寓居他乡的才子只能借酒消愁,可是三杯浊酒下肚,依然难以驱散心中愁绪。当他起身看见岁末的风烟,感觉眼前一片茫然,脸上也显露出凄惨之色。
作者以“异方、故园”相对,强调了一种漂泊之感,“残岁”二字则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让思乡之情愈发浓烈。脸庞的惨颜不仅是指容颜憔悴,更表达出诗人对宦途的厌倦之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2b9980a2877f2e514837ced469de255.png)
最后两句看似闲语,其实更加耐人寻味,“曾奉龙旗典邦礼,岁穷祠祀少休闲。”诗人回忆起曾经奉天子之命,参与祭祀典礼。每到年终岁末,活动频繁,自己很少有闲暇时光,感觉身心俱疲。
这两句虽然与前文的思乡之情并无直接关联,不过诗人通过对过往经历的回忆,却暗示出当下漂泊无依的状态。以前在朝廷任职,即使非常忙碌,职责与身份极其明确,可是如今流落异乡百无聊赖,如此鲜明对比,无疑会加深了其内心的失落。
张耒写于初春的七律,层层递进,结尾看似闲语,其实更加耐人寻味。作者从春日美食引发的思乡之情,写到异乡过节的孤独愁苦,再追忆往昔岁月,将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不事雕琢,却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一份羁旅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