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改变命运的不是道理,是习惯

墨澜清风文化说 2024-11-15 03:38:02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天赋平常,家境普通,却凭借一个“拙”字、一个“诚”字,成为晚清首屈一指的名臣。他之所以能够扭转命运,并非参透诸多事理,而是养成若干习惯!

01 读书的习惯 《格言联璧》中讲:“读书在于循序渐进,渐渐方能抵达成功。”读书,乃天下头等美事,是跨越阶层最为有效的捷径。奈何知晓容易践行困难,读书这一途径,半途而废者众多,持之以恒者稀少。唯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方能登堂入室,运用自如。曾国藩出身贫寒,所幸稍有家资,有书可读。尽管天赋略显愚钝,秀才考试就历经七次,但他始终手不释卷,埋头苦读。他未曾懈怠一日,不理解上一句,便不读下一句,未达成一天的目标,决不休息。如此这般的坚持,助他奠定坚实根基,一路高中举人进士,才有了日后的平步青云。读书,不仅是曾国藩晋升的起点,更是他修身的法门。三十岁之前,曾国藩心胸狭隘、格局狭小,不过是一介庸人。然而立志成为圣贤以后,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端正自身品行。潜移默化之中,修养、气质、格局逐步提升,曾国藩脱胎换骨,臻至“完人”。明代学者顾炎武说:“人做学问,不每日进步就会每日退步。”读书,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辈子的修行,必须日复一日地进阶提升。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埋下了改变命运的种子,最终定会开花结果。

02 反省的习惯 《白鹿洞书院学规》有言:“行为未达目的,反求自身原因。”遇困难就躲避事情,见过错就推卸责任,从未想过从自身寻找缘由。这样的人,只会怨天尤人而停滞不前,一生碌碌无为。只有向内寻找原因,反省自身,才能向上前进,不断提升层次。曾国藩的后半生,将自省做到了极致。他每日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的一言一行,并进行反思。甚至晚上做梦,梦见有人获得额外财产,自己心中甚是羡慕。醒来之后,他都会深深地自责,不应有贪利之心。谁料当天中午在朋友家吃饭,朋友说有人发了笔横财,他的心再次为之触动。回家后,他便在日记中反省自身、斥责自己,督促自己洗心革面。安静时常常思考自己的过错,会反省的人和不会反省的人,拥有的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每日改过从善,明日胜过今朝,方能不断提升,彻底改变自己。

03 早起的习惯 常言说道:“早起三处光亮,晚起三处慌张。”每日坚持早起,是一个人生活自律的开端。能够掌控每一个清晨,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曾国藩的祖辈,便将早起视作家族的风尚家训。因此他也崇尚早起,讲求“黎明即起,醒后切勿贪恋。”天未亮就起身,天刚亮就用早饭,数十年始终如一。因为早起最能振奋精神,一天当中有一个充满积极能量的开端,也就成功了一半。曾国藩养成早起的习惯,不但戒除懒惰,并且愈发专注于治学、勤奋于练兵。他不仅自己践行,还时常督促族中子弟,“将早起作为首要事务”。甚至有人指出:曾国藩的成功,曾氏家族的昌盛,有一半归功于早起。正如曾国藩自己所说:“勤奋的功夫,第一贵在早起,第二贵在有恒心。”早起的习惯看似平常,却会引发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工作、家庭、学习、运动,都会因为早起而变得顺畅。一个人对待早晨的态度,便能决定其人生的高度。改变命运,从早起开始。

04 静坐的习惯 《传习录》有言:“白天功夫感觉纷扰,就静坐。”世事喧闹,人心烦乱,适时适度放空自我,练习静坐冥想。静坐,并非持静入定的修行,而是明心见性的智慧。心不静,则身不安,理不明,如同身处混沌之中。练习静坐,舍弃浮躁,方能正位凝命,让整个身心更上一层楼。曾国藩说自己:“自行审视所患之症,只是喜好活动不喜好安静。”初为京城官员时,他举止失度,内心迷茫,每日沉溺于交际娱乐。终日心浮气躁,不但荒废了学业前程,还屡次与人产生嫌隙,四处碰壁。于是他设定“十二日课”,特意要求自己,“每日不论何时,静坐四刻”。水静则清,人静则定,他在静字上下功夫,没过多久,整个面貌便焕然一新。

因为养成了静坐的习惯,后来他领兵作战,即便战况胶着,也能沉稳应对。

与太平军决战之时,他还专门开辟一间静室,每天下午静坐一小时。

上楼时还心乱如麻,下楼时已气定神闲,最终率领湘军取得了胜利。

朱熹说过:“须是静坐,始能收敛。”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不如静坐片刻,收敛心神。

静则清,静则明,当你养成静坐的习惯,自有百千力量向你奔涌而来。

1 阅读:28

墨澜清风文化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