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考,一条看起来反常的“高考新闻”冲上热搜。热搜词条是“清华毕业生35岁再考清华”,乍一听很绕口令儿,再一寻思总觉得哪里不对。新闻中是这样介绍当事35岁清华毕业生的:“2008年,李龙以695分考入清华数理基础科学实验班,18岁时的他梦想学医,但因家庭原因无奈放弃。毕业后,李龙曾从事教培行业,在北京买了三套房。35岁时,李龙决定重考清华。”
对此,李龙也中规中矩的回应了,大意是:“精神自由比财富自由更重要,我觉得35岁还是挺年轻的,所以我在这个年龄想要重新开启另一个人生。”当然,他也从更普遍的人生谈开去,希望每个考生应该都有一个比较好的目标去努力奋斗,也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次考试里达成这样的目标。
按理说,只要李龙愿意,在不影响别人利益的情况下,别说35岁可以考清华,就是65岁、85岁也是可以的。可就在“清华毕业生35岁再考清华”冲上热搜不久,“清华学霸再考清华”被指浪费资源也在舆论中隐隐发酵起来。
意思是“李龙抢占了18岁孩子的机会”。坦白讲,别说李龙无法自洽,作为任何讲道理的人也是无法理解的。因为,高考从来强调的是成绩论高下,而非是年龄论高下,也就是说,既然在规则内李龙符合要求,那么就不存在所谓“李龙抢占了18岁孩子的机会。
另外,必须要搞清楚的是,李龙这次考清华是有得选,而非是第一次的“没得选”。并且面对“北京三套房”这样“虎狼之词”,谁都清楚李龙有退路,甚至这远比他有得选更刺眼。更准确地讲,这是有得选的前置设施。
就此而言,李龙才懒得跟18岁的孩子抢机会,就是大多数38岁、58岁的人也不是他的对手。之所以这样讲,是想说李龙就算不是为梦想重新考清华,也绝不是跟18岁的孩子抢机会。因为他根本不需要那样做。毕竟能在北京打拼下三套房,“个人能力”(世俗意义上的打拼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当然,如此强调,并不是拿优绩主义进行奚落谁,而是我们站在一个人的可选择和可进退上,应该重思社会的“容错”能力。换句话说,如果李龙没有北京的三套房,他又会怎样选择?还会说“精神自由比财富自由更重要”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所以,很多时候,李龙的选择、批判李龙的选择,更像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虽然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是在进退之间,人与人的底色却是一样的。这个相信李龙不会因为曾经考上清华就可以轻易忘掉。
新闻中说,18岁时的李龙梦想学医,但因家庭原因无奈放弃。这个家庭原因是啥,虽然新闻中没有明确,但是回溯到2008年,比较一下数理基础科学实验班和医学专业,大概也能猜到原因是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整个社会还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难”的入世箴言。
只是时代会变,社会更会变,所以入世箴言也在变。以至于看起来李龙的选择很反常,可事实上,他的选择也自带时代的烙印。即便李龙这样的选择是极少数。换句话说,这种逆向思维是一种时代逻辑,而非只是孤立的现象。
就比如,过去几年的催婚、催生,鸡娃、内卷,事到如今,好像在现实面前,再坚硬的古板思想、冥顽不灵,也抵不过现实的耳光。虽然还有个别人不死心,但是放眼望去,满眼都是丧气的嘴脸,就连农村老太进程带几天娃,也直呼扛不住。
所以,李龙最“招人恨”的地方,大概就是他有北京三套房打底。而所谓“李龙抢占了18岁孩子的机会”,更像是舆论层面的大乱棍,反正没有正当理由批判,索性强词夺理起来。可问题是,当网传“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就业率”时,这种强词夺理有什么意义呢?除了在热议中麻痹自我,好像对李龙也没什么太大影响,即便李龙公开表态,对于抢占18岁孩子的机会这件事情,他始终无法自洽,可那又怎样呢?毕竟李龙有退路,可吵闹的大多数有退路吗?
人家合理利用规则,有意见的去找教育部修改规则,不然你们骂不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