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起“跳崖自杀”事件,让人心痛。
事情是这样的,4月4日下午,张家界天门山4名游客在玻璃栈道翻越护栏跳崖,其中三人跳下,一人被及时拦住,但其已提前服毒,抢救无效,四人都留下遗书,声明自杀是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无关。
这4个人中,年纪最大的也才32岁,年纪最小的,仅仅23岁。
我一直都知道,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不会很容易,但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告别世界,也实在令人心痛,然而,我们更应该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悲剧?
难道真如伏尔泰所说: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然而,世界只是一个客体,世界没有感情,也就无所谓好坏,他不会为谁变化,千古以来,总是春夏秋天,星星和月亮照样在夜晚明亮,他只是运转,给人类提供一个空间,至于要在这个空间里发现什么,则是人自己的问题。
叔本华是著名的“悲观”哲学家,但在他的《人生的智慧》里,似乎从个人角度回答了这样的问题:
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这个世界因个人的头脑和精神的差异而相应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世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还是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的,视个人的头脑而定。
简单来说,你生活的世界是好是坏,关键就在于你如何理解这个世界。
如果你自己足够强大,你周围的世界就变好了。
01苏格拉底之前,哲学是研究天上的学问,苏格拉底把哲学拉到人间,开始研究人。
但很多哲学家所研究的问题还是“形而上”的,但叔本华说自己写的“人生的智慧”,含义完全是形而下的,旨在告诉人们,如何更幸福、更愉快、更称心如意地度过这一生。
所以,这是一本教人如何“幸福”生活的书。
怎么活得更幸福,这很重要,因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不一定是为了享受”,但一定是为了活得“幸福”,所谓活得幸福,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足,一个人去过自己愿意选择的生活。
可悲的是,很多人过得都不幸福。
要是让他们自己去说自己不幸福的原因,那真是如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同”,可能有人说,我没有钱,所以不幸福,有人说,我嫁错了人,所以不幸福,有人说,我工作不好,所以不幸福。
总之,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不幸找到一麻袋理由,他们的生活不是缺这样,就是少那样,似乎要是啥都有了,他们就幸福了似的。
然而,很多人都没有向内看看自己,他们将自己不幸的原因归结于外界,归结于生活,甚至归结于社会,他们向外去寻找幸福,也就向外去寻找自己活得不幸福的原因。
可是叔本华告诉我们,我们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
换句话说,向外,是找不到幸福的,唯有向内,幸福才可能。
当一个人独处时陪伴自己的,别人无法夺走的内在素质,比起财富和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更加重要。因为财富所能满足的只是人最基本的自然需求,而对我们真正的幸福却没有太大的帮助。
因为外在的东西,来得不易,失去却很容易,又是随时都会发生变化的,而内在的素质,却历久弥香。
02据我所知,人生许多努力,都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
你看大多数人忙忙碌碌,但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生活得更幸福,似乎他们的幸福,需要太多太多东西。
可是,人活着,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哲学家伊壁鸠鲁,一生都在研究人怎样才能活得更幸福,他将人的需要分成三类:
第一类需求是天生而且必须的,是没有就无法活下去的,比如人不吃饭就活不下去,不睡觉也不行。
所以,只要这一类需求得到了满足,人就能够在这个世间活下去。
第二类也是天生的,但这种需求已经不是必须的了,比如人生来就会有性欲,但性欲就算得不到满足,人也不会死。
所以,这一类需求就算得不到满足,人也能活下去。
至于第三类需求,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必须的,但却是最难得到满足的,比如追求物质的享受,追求奢华的生活,追求排场和面子,追求豪宅和豪车。
而很多人之所以活得不幸福,不是因为他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证,而是他们既不是天生又不是必须的这一类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很多人就拼命追求这些东西,想要得到外在的丰富,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内在空虚。
简单来说,真正的需求,大多与这些既不是天生又不是必须的东西没有太大关系。
在叔本华看来,最明智的人,往往不会过多追求身外之物,不会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无限制的物欲上,在必须的东西得到满足后,他们往往不再过多渴求,而是转向内在,去寻求内在的满足,而不是去跟随外在的欲望。
那些活得真正幸福的人,或许并不富裕,但一定够丰富。
因为如果一个人内心不够丰富,全部被外在的事物占据了,当外在的事物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又如何能不痛苦呢?因为他放眼世界,自己竟如此贫瘠,让他如何幸福,可是内心丰富的人,放眼世界,竟发现自己如此丰富。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假如幸福是与物质相关的,那么幸福的就都该是富人,而穷人绝无幸福的可能。
可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因为富贵之人,多有不幸之人生,而贫寒之人,却有幸福之家。
03怎样才能幸福地生活?
对于这个问题,伊壁鸠鲁一生都在探索,他还开了一个学校,专门教人如何幸福生活,可伊壁鸠鲁却发现,世人在追求幸福的时候,往往会陷入这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过于关注爱,反而忽略了自身。
伊壁鸠鲁发现,一个人如果过于关注爱,就容易嫉妒,容易误会和痛苦,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你在意爱,付出得不到回报就会痛苦,他人不爱自己也会痛苦。
所以,伊壁鸠鲁觉得,人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自己的内心,用更多的时间去丰富自我,而不是花大量时间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这是很常见的,我们身边,始终都有一大群人,他们把自己的不幸生活归咎于爱人,归咎于自己遇人不淑,恰恰就是因为,她们忽视了自身。
第二个误区:很多人对金钱很执着,这就导致金钱死死地束缚住他们。
无数人为了一份好工作千辛万苦,拼尽全力杀出一条血路,为了能多赚一点钱,他们甚至愿意将自己卖给公司,不问喜欢不喜欢,只问钱给得高不高,因此而来的,却不是幸福,而是旁人的猜忌,同事的诽谤,是被委屈了无数次的内心。
这样的追求,不仅于幸福无益,反而让自己陷入各种不幸,现在常说的,就是内卷,很多人都卷成菜心了,不见天日。
明明是为了幸福,最后却变成为了钱而工作,成了金钱的奴隶,实在可叹。
第三个误区:人们花大量的时间,去追求那些非必须的东西。
伊壁鸠鲁觉得,人们迷恋的奢侈,大多都没有必要,因为人们追求这些东西,往往不是真的喜欢这些东西,而是被某种欲望驱使着去寻求的东西。
他们追求这些东西,本意是为了幸福,是为了活得更加平和,他们觉得,有了这些东西,自己就能平和,可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却失去了自己的初心。
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法得到幸福和平和呢?
因为平和和幸福,唯有通过完善自己的内在才能得到,外在的奢华和物质,只能带来短暂的满足,这短暂的满足就是他们贫瘠生活的安慰剂,但安慰剂失效后,就必须重新注射安慰剂。
所以,稍微关注一点自我的人,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只会把人引进没有尽头的努力和竞争之中。
一旦失败了,他们就会陷入无边的痛苦,而一旦得到了,他们只能持续满足相当短暂的时间。
不难发现,一个人内在越贫瘠,越需要外在的东西来填充,而内在丰富的人,则不会被身外之物所困扰。
这么一看,这世间很多痛苦,都是因为人走进了某个误区,才导致他们与幸福背道而驰,甚至有人 因此走上绝路。
04在《人生的智慧》里,叔本华探讨了人的命运。
生于这世间,各人有个人的命,不同的人,命运绝不相同。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的东西就在于三项:
第一,人的自身。
第二,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
第三,人向他人展示的样子,名誉、地位和名声。
在叔本华的探讨中,第二和第三都是人为的划分,唯有人自身的差别,是上天赋予的,美丑高矮、聪明和愚钝,由不得自己选择,老天给你什么,你就要接受什么。
无论是财产还是名誉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说到底,这些身外之物之所以能起到作用,还在于人内心对这些东西的态度。
一个人若不在意名利,那名利就影响不了他,一个人若不在意钱财,那又怎么能用钱财让他卑躬屈膝来。
就像古人说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人若不在意身外之物,身外之物便不能奈何他。
《传习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王阳明: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世间很多东西与我们的关系,就跟那花和我们的关系一样,当你看到了这花,它便颜色分明地影响你,你若不看,它与你,便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就是起心动念的问题。
叔本华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具有忧郁气质的人看到的悲惨的一幕,在一个乐天派的眼里只是一场有趣的冲突,而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会把这一切视为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
你对待一种事物的态度,就决定了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你。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话细想起来,实在不错。
05不管是今天还是过去,这世界都是这样,有人活出了自己的幸福,有人却过得很不好,甚至连活都不想活。
为什么会这样?
用叔本华的话说就是:
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
也就是说,是人的自我决定了他能获得怎样的快乐,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不同的人能从里面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有人活得那么痛苦,活得那么悲观,恰恰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世界最不好的一面,又没有能力去看到另一面,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个人的自我的外在反映,他看到一个糟糕的世界,也就说明,他又一个糟糕的自我。
当然,我不应该用糟糕这个词来形容,没有什么东西是糟糕的,人的自我不是一个僵化的东西,而是不断变化的东西。
小时候,我们周围的世界决定了我们会有这样的自我,这是一种基础,可能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这种基础上修修改改,缝缝补补,那不是为了别的,仅仅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在这之外,还有一个更美好更值得去奔赴的世界。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我们的“自我”的投射。
有段时间,我很讨厌这个世界,觉得它虚伪、无聊,充满腐烂的味道,所以我不管做什么,都是带着这样一种心境去做。
后来我发现,我之所以会这样想,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因为我忽视了自己,而过于在意这个外在的世界,可这外在的世界,又不会因为我的在意而有任何改变。
我们痛苦,很多时候也不是别的,而恰恰就是我们过于关注外在的东西,而忽视了内在的自我,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灵魂。
06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组数据:
全球每40秒便有一人自杀身亡。
每年近80万人自杀身亡,还有更多的人企图自杀。
自杀是中国15至34岁人群的第一死因。
这是很可怕的数字。
我们该看到自己了,一个破破烂烂的自己,怎么能活得灿灿烂烂,分一点心在自己身上,一个丰富的自己,才是幸福的源泉。
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上学不是为了启迪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大多都是物质为导向,上高中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找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将自我置于何处?
最后,再看看叔本华说的:
一个人的幸福,乃至他的整个生存方式,最根本的就在于他自身的内在素质。
可是人类这样一个贫乏、欲求不满的生物,对财富有近乎崇拜的尊重,这种尊重比对其他任何东西的尊重都要更真诚,也要更狂热,甚至连权力和名声,有时候也只是获取财富的工具。
但愿我们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而不是只为找到财富以及其他物质。
但愿我们能找到自我,让物质为自我服务,而不是让自我为物质服务。
当你变得足够强大的时候,你周围的世界,就变好了。
文|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