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7位蜀汉大臣都是什么结局

理科男是个历史小迷弟 2025-03-17 15:06:49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在这篇表中,诸葛亮提到了7位大臣,他认为这7人都是刘禅可以重用的人,那么这7个人都为蜀汉朝廷做出了哪些贡献,又都是什么结局呢?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先说一下表中的原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 “能”....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其中的尚书、长史、参军值得都是陈震、张裔和蒋琬。

1. 郭攸之:谦和谨慎的侍中

郭攸之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首先提到的文臣,担任侍中一职,负责辅佐刘禅处理内政。他出身南阳,早年以品德和学识闻名,被诸葛亮评价为“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尽管史书对他的记载较为简略,但从诸葛亮的推荐可以看出,他为人谦逊低调,擅长调和矛盾,尤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与费祎、董允共同维持后方稳定。

郭攸之

郭攸之的政治风格以“守成”为主,注重维护朝廷礼仪和制度,避免激进的改革。他虽未参与前线战事,但通过选拔贤能、劝谏刘禅远离谗言,为蜀汉政权的延续提供了基础支持。关于他的结局,《三国志》仅提到“攸之性素和,后以疾终”,推测他在诸葛亮去世后(234年后)仍任职数年,最终病逝于成都,具体时间不详。他的低调作风使其在历史上存在感较弱,但却是诸葛亮“依法治蜀”理念的重要执行者。

2. 费祎:权倾朝野的悲剧宰相

费祎是蜀汉中期核心权臣,早年以才华横溢得到诸葛亮赏识。北伐期间,他常作为使者调和诸葛亮与将领魏延、杨仪的矛盾,展现了卓越的外交能力。诸葛亮去世前,指定蒋琬、费祎为接班人。蒋琬主政时,费祎任尚书令,主管政务;蒋琬病逝后,他升任大将军,独掌军政大权。

费祎

费祎执政期间延续诸葛亮的“休养生息”政策,主张与民休息,反对姜维频繁北伐。他通过简化法令、轻徭薄赋恢复国力,并修复与东吴的关系。然而,他为人过于宽厚,对政敌缺乏警惕。公元253年正月,费祎在汉寿(今四川广元)举办岁首宴会,魏国降将郭脩(一作郭循)假意敬酒,趁机以短刀将其刺杀。费祎之死暴露了蜀汉内部安保的漏洞,也导致权力真空,加速了蜀汉的衰亡。

3. 董允:刚正不阿的“铁面侍中”

董允是蜀汉四相之一(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以直言敢谏著称。他长期担任侍中,与费祎共同主持宫中事务,对刘禅的约束极为严格。例如,刘禅曾欲扩充后宫,董允以“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为由坚决反对;宦官黄皓试图干预朝政,董允屡次当面斥责,使其“畏允,不敢为非”。

董允

董允的清廉和强硬为蜀汉维持了最后一段政治清明期。他不仅遏制了黄皓的势力,还主持修订律法,严惩贪腐。公元246年,董允病逝,刘禅追谥其为“忠侯”。他去世后,无人能制衡黄皓,蜀汉朝政迅速腐败。陈寿在《三国志》中感慨:“董允匡主,义形于色,皆蜀臣之良矣。”后世将其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四英”,视为蜀汉最后的栋梁。

4. 向宠:战死沙场的禁军统帅

向宠是蜀汉中期重要将领,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惨败,唯独向宠所部“营垒整肃,物资无损”,因此被诸葛亮称赞为“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诸葛亮执政后,任命他为中领军,统领禁军,负责成都防卫和训练精锐部队。

向宠

向宠治军严谨,注重士卒平等,深得部下敬重。公元240年,蜀汉南部的汉嘉郡(今四川雅安)蛮夷叛乱,向宠奉命率军平叛。由于地形复杂、叛军熟悉山林战术,向宠在追击过程中遭遇伏击,身中数箭而死。他的阵亡对蜀汉禁军体系造成重大打击,刘禅追封其为“威侯”,并将其弟向充提拔为羽林右监。向宠的军事才能虽未及魏延、姜维等人,但其忠诚与稳健为蜀汉政权提供了重要保障。

5. 陈震:吴蜀联盟的缔造者

陈震是蜀汉外交重臣,早年随刘备入蜀,以辩才和忠诚受重用。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蜀汉内部对是否承认东吴帝位争议极大。陈震奉命出使建业,以“汉吴共灭曹贼,平分天下”为说辞,说服孙权维持联盟。他在盟书中写道:“戮力一心,同讨魏贼……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促成第二次吴蜀同盟。

陈震

陈震归国后升任尚书令,主管文书机要,并协助蒋琬处理政务。约公元235年病逝,诸葛亮曾评价他“忠纯之性,老而益笃”。他的外交成果为蜀汉争取了长期稳定的外部环境,使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无后顾之忧。其子陈济继承父业,官至镇东将军。

6. 张裔:雍容镇国的政务能手

张裔是蜀汉政坛常青树,早年任益州太守,刘备入蜀后归顺。诸葛亮南征时,任命他为丞相府长史,与蒋琬共同处理日常政务。他精通律法、赋税和文书,曾主持修订《蜀科》,完善了诸葛亮的法治体系。

张裔

张裔为人豁达幽默,曾自嘲“臣裔不如臣蒋琬忠勤,不如臣费祎机敏,唯知案牍劳形而已”。公元230年,张裔病逝,诸葛亮痛惜“朝廷失其肱骨”。他的务实作风为蜀汉积累了稳定的财政基础,尤其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保障了粮草供应。其子张毣官至广汉太守,延续了家族的政治影响力。

7. 蒋琬:承续国祚的守成之主

蒋琬是诸葛亮亲自指定的接班人,以“方整威重”著称。早年任广都县令时因醉酒怠工被刘备罢免,诸葛亮却看出其大器,称“蒋琬非百里之才,社稷之器也”。北伐期间,蒋琬坐镇成都,保障后勤,深得诸葛亮信赖。

蒋琬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任尚书令、大将军,调整国家战略,将北伐重心从汉中转向水军,欲联合东吴沿汉水攻魏,但因朝野反对未能实施。他执政期间推行宽容政策,赦免杨敏等政敌,稳定了内部政局。公元246年,蒋琬病逝于涪城(今四川绵阳),临终前将权力移交费祎、董允。陈寿评价他“方整有威重,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

小结:

《出师表》中诸葛亮力荐的七位蜀汉重臣,以忠诚与才干共同维系蜀汉政权,却各有迥异命运。文臣方面:郭攸之谦和守成,以调和矛盾、维护制度病逝于任;费祎权倾朝野却宽厚失察,遭降将刺杀致国势骤衰;董允铁面谏君遏制宦官,病逝后朝政迅速腐化。武将向宠治军严谨,南征遇伏殉国,成为禁军重大损失。外交领域,陈震缔结吴蜀二次同盟,病逝前奠定北伐外部环境;政务能手张裔修订《蜀科》保障后勤,病逝后获誉"朝廷肱骨"。守成之主蒋琬承袭诸葛亮遗志,调整战略未竟病逝,以宽容政策延续政权稳定。七人虽践行"亲贤臣"理念,但结局映射蜀汉人才断层困局——或死于非命,或后继无人,最终难挽"汉室之隆"的倾颓之势,其群体命运成为蜀汉兴衰的微观缩影。

5 阅读:3354
评论列表
  • 2025-03-18 23:24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