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的9位谋士,他们都有哪些著名计策或大功

理科男是个历史小迷弟 2025-03-30 15:06:37

秦末天下大乱,项羽、刘邦趁势崛起,先是灭秦后是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在公元前202年打败项羽,建立汉朝。而后刘邦又平定诸位异姓王,稳定大汉天下。在秦末汉初十几年的时间里,项羽。刘邦等各方阵营中也都先后出现了不少谋士,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主公争夺天下或安定天下。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谋士们以及他们为君上献出的高策。

1、张良

张良是战国末期韩国贵族后裔,秦末汉初杰出谋略家。作为刘邦首席智囊,他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与政治智慧,在秦汉鼎革之际屡建奇功。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前夕,张良通过项羽叔父项伯提前获知刺杀计划,精心设计让刘邦亲赴楚营谢罪,并安排樊哙持剑闯帐震慑项羽,成功化解生死危机,为刘邦保存争霸实力。同年刘邦受封汉王入蜀时,张良献计焚烧入蜀栈道,既向项羽示弱消除戒心,又为日后暗度陈仓保留战略通道。

张良

前205年彭城惨败后,他提出"下邑之谋",主张联合韩信、彭越、英布三大势力构建反楚联盟,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网,此策成为楚汉战争转折点。公元前202年天下初定,张良力主定都关中,剖析长安"金城千里"的地理优势,推动汉室确立政治军事中心,为后世文景之治奠定根基。其谋略兼具全局视野与实操智慧,从危机斡旋到战略布局,从战术迷惑到政权建设,始终以超然姿态运筹帷幄,堪称奠定汉室基业的关键人物。

2、陈平

陈平,阳武人,秦末汉初著名谋略家,西汉开国功臣。早年游学黄老之术,初投魏咎、项羽,后归附刘邦,凭借奇谋妙策成为核心智囊。公元前204年楚汉相持荥阳时,他策划反间计,用四万金收买楚军散布谣言,使项羽怀疑谋臣范增通敌,致其愤然辞官病逝,成功瓦解楚军决策中枢。次年荥阳围城危局中,陈平献诈降奇策:令两千女子披甲伪装士兵出东门吸引楚军主力,又使纪信假扮汉王车驾迷惑项羽,助刘邦率残部自西门突围,以虚实结合之术保存汉军元气。

陈平

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面对匈奴四十万铁骑围困汉高祖,他洞察游牧民族权力结构,重金贿赂单于阏氏,借其谏言“汉主有神灵护佑”引发冒顿单于猜忌,同时展示精甲强弩威慑匈奴,最终促成匈奴网开一面的撤围奇迹。陈平善用心理战与信息差,以“阴谋圣手”之称与张良“阳谋大家”互为补充,其计策往往剑走偏锋却直击要害,多次在生死存亡之际逆转局势,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特殊功勋,彰显了乱世谋臣洞察人性、化险为夷的非凡智慧。

3、郦食其

郦食其,陈留高阳人,秦末汉初著名辩士与外交家,以"高阳酒徒"之名为刘邦所重。他出身贫寒却胸怀韬略,六十岁投效刘邦,凭借卓越的游说才能成为重要谋臣。公元前204年楚汉相持阶段,郦食其提出"分封六国"之策,主张册立战国诸侯后裔以分化项羽阵营,虽因张良"八不可"谏阻未得实施,却展现了其战略视野与制衡思维。

郦食其

次年,他主动请缨出使齐国,面对田广数十万守军,以纵横家雄辩剖析天下大势,指出"汉王得天时、拥仁义",更揭示韩信大军压境的威慑事实,仅凭三寸之舌便说服齐王田广归附,使七十余城不战而降,创造楚汉战争中最为耀眼的外交胜利。尽管韩信后续擅自攻齐导致郦食其被烹杀,但其以文士之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壮举,既彰显了乱世谋臣折冲樽俎的胆识,也为刘邦统一天下扫除了重要障碍,成为秦汉之际"以言代兵"的传奇典范。

4、范增

范增,居鄛人,秦末楚军首席谋略家,项羽尊为"亚父"。年逾七旬投奔项梁,以深谙韬略成为项氏集团核心智囊。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后,他敏锐察觉刘邦入关威胁,力主急攻函谷关,亲督楚军突破刘邦守军防线,助项羽抢得灭秦首功,奠定诸侯霸主地位。次年鸿门宴上,他洞察刘邦"志不在小"的政治野心,精心设计刺杀之局,三次举玉玦示意项羽动手,更安排项庄舞剑制造杀机,虽因项羽犹豫未竟全功,却彰显其铲除隐患的决断力。

范增

战后主持分封诸侯时,他运用"众建诸侯以弱其势"的权谋,将刘邦封于巴蜀汉中,用秦降将章邯等三人封锁关中通道;同时将六国旧贵族迁离故地,制造齐地三王并立等矛盾格局,既满足诸侯利益诉求,又为项羽构建制衡体系。其政治布局虽暂时稳定局势,却埋下诸侯割据隐患。楚汉战争期间,范增多次劝谏项羽速战速决,但终因陈平反间计遭疑忌,悲愤辞官病逝途中。作为项羽阵营唯一具备战略眼光的谋士,他的离去标志着楚军从战略主动转向被动,其"先发制人"的谋略风格与项羽"破阵摧锋"的勇武形成互补,若计策得行或可改写楚汉相争结局。

5、项伯

项伯,楚国贵族,项羽叔父,在楚汉相争中扮演着矛盾而特殊的角色。作为项氏宗亲,他早年随项梁起兵反秦,项羽分封天下后获封射阳侯。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前夕,因与张良有故交,他夜闯汉营密告范增刺杀刘邦的计划,客观上促成张良协助刘邦赴宴请罪,并以"沛公先破关中"为由劝说项羽放弃杀意,其泄密行为虽出于私谊报恩,却成为刘邦集团存续的关键转折。

项伯影视形象

楚汉战争后期,项羽陷入战略被动,项伯于前203年以楚使身份与汉议和,推动达成以鸿沟为界的停战协议,暂时为楚军争取到重整旗鼓的喘息之机。尽管该和约被刘邦迅速撕毁,但其斡旋延缓了楚军溃败进程。项伯游走于楚汉之间的双重身份,既折射出乱世中个人情义与政治立场的纠葛,也凸显其善于把握时机的政治智慧。西汉建立后,他因鸿门救刘之功受封射阳侯,成为项氏家族中少数善终者,其人生轨迹在楚汉兴衰中刻下了独特的时代烙印。

6、蒯通

蒯通,本名蒯彻,范阳人,秦末汉初著名纵横家,以深谙权谋机变著称。他早年游说诸侯,后为韩信首席谋士,在楚汉争霸中提出多项影响时局的关键策略。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地时,蒯通敏锐洞察刘邦、项羽皆需倚仗韩信军力的战略态势,力劝其自立为王,形成"汉、楚、齐"三足鼎立格局。他以"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警示韩信,剖析刘邦"难与共患难"的本性,更预言"勇略震主者身危"的结局,其战略预见堪称楚汉时期最深邃的政治判断。

蒯通影视形象

公元前196年,面对刘邦削藩压力,蒯通反向献策"伪游云梦",建议刘邦借巡游云梦泽之名召见诸侯,实则突袭擒拿韩信。此计虽加速韩信失势,却成为中央集权打击诸侯的经典范式,深刻影响了汉初政治格局。作为乱世谋士,蒯通既能在鼎革之际纵论天下三分,又能在皇权巩固时设计权术制衡,其谋略兼具战略前瞻性与现实操作性,虽因韩信未纳三足之议而未能改写历史,但其洞悉人性与权力本质的智慧,仍在秦汉政治博弈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7、李左车

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末汉初军事谋略家,以深谙兵法、智略过人著称。原为赵王歇部将,公元前204年井陉之战后归附韩信,其战略思想深刻影响了楚汉战争走向。面对韩信灭赵后的战略选择,他提出"安赵之策",主张暂停兵锋、安抚赵地民心,通过"遣辩士奉书喻燕"的外交威慑与"以赵粮资汉军"的后勤整合,避免强攻燕齐可能引发的持久消耗,为汉军构建稳固的北方根据地。此策既缓解战线过长之弊,又为后续平定燕地奠定基础。

李左车

其早年参与井陉之战时,曾向陈馀献策"阻险守隘、断汉粮道",虽未被采纳,但战术内核被韩信逆向改造为"背水列阵",通过诱敌深入、绝地反击的经典战法大破赵军。这种依托地形构筑包围网的军事理念,成为后世"十面埋伏"战术的雏形。李左车兼具战略全局观与战术创新力,既能洞察战争与民生的平衡之道,又能因地制宜转化攻守态势,其军事智慧在韩信北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堪称秦汉之际承袭兵家精髓、推动战术革新的重要人物。

8、叔孙通

叔孙通,薛县人,秦末汉初礼制奠基者,以"儒宗"之名活跃于秦汉变革期。原为秦朝博士,后辗转投效项梁、楚怀王,最终归附刘邦,凭借"知时变"的务实理念成为汉初礼法构建者。公元前200年汉朝初创,他针对群臣朝会"饮酒争功、拔剑击柱"的乱象,融合古礼与秦制,设计出等级森严的朝拜礼仪:通过"御史执法纠仪""功臣列侯序班"等制度,确立"皇帝南面尊,群臣北面拜"的君臣纲纪,使刘邦感叹"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这套礼仪体系强化了皇权神圣性,为儒家思想与专制皇权结合开辟路径。

叔孙通

公元前195年,面对刘邦欲废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如意的危机,他以"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力谏,并请出商山四皓佐证太子德望,成功维护储君制度稳定,避免因易储引发政治动荡。叔孙通深谙"因时制礼"的治国智慧,既能在战乱时期"儒服改楚制"顺应时势,又能在政权稳固时以礼法重塑秩序,其制礼定制的实践,标志着儒学从理想主义向经世致用的转型,对汉代"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方略产生深远影响。

9、陆贾

陆贾,楚地儒生,西汉初年政治家、思想家,以辩才与战略思维见长。早年随刘邦平定天下,官至太中大夫,在汉初政权构建中扮演关键角色。公元前196年,面对南越王赵佗割据岭南的威胁,他临危受命出使番禺,以"中国一统、礼法共遵"为核心,既陈说汉朝军威,又尊重南越习俗,成功说服赵佗接受"南越王"封号,以非武力手段实现边疆归附,避免汉廷陷入南北双线作战困境。

陆贾

次年刘邦欲效仿秦制严刑治国时,他提出著名"逆取顺守"论,以"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警醒帝王,强调武力夺权后须转向文治,主张"行仁义、法先圣",为汉初"与民休息"政策奠定理论基础。其思想融汇儒道精髓,既著《新语》十二篇系统阐述治国方略,又以灵活外交实践展现政治智慧,在巩固新生政权、推动文化整合等方面作出独特贡献,堪称汉初由武功转向文治的关键枢纽。

小结:

秦末汉初乱世中,谋士群体以非凡智慧主导历史走向。张良以战略家格局,从鸿门斡旋到暗度陈仓,从下邑之谋到定都长安,为刘邦奠定霸业根基;陈平善用反间计与心理战,瓦解楚军核心、智解白登之围,堪称"阴谋圣手"。郦食其凭三寸之舌收服齐地七十城,范增虽为项羽构建战略体系却因猜忌抱憾而终,项伯则在楚汉间游走促成关键转折。蒯通洞见三分天下之机,李左车革新战术体系,叔孙通制礼重塑皇权,陆贾更以"逆取顺守"推动汉初文治转型。这些谋士或运筹帷幄,或纵横捭阖,以思想与谋略深刻影响了秦汉鼎革的历史进程。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