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63 年,曹魏大军压境,邓艾偷渡阴平,钟会强攻剑阁,在这凌厉攻势下,蜀汉政权摇摇欲坠,最终轰然倒塌 ,三国鼎立的局面自此被打破。蜀汉的覆灭,不仅是一个政权的终结,更像是一个理想时代的落幕,刘备兴复汉室的壮志未酬,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坚守,都随着蜀汉的灭亡而化为历史的尘埃。但在这至暗时刻,却有一群忠义之士挺身而出,用热血与生命谱写着对蜀汉的忠诚。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忠义之士。
1、诸葛瞻父子诸葛瞻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自幼受父亲声望影响,17岁迎娶刘禅之女,历任羽林中郎将、尚书仆射,官至卫将军,统领中央禁军。史载其擅长书画、博闻强识,但政治军事才能逊于其父,时人评价“名过其实”。其子诸葛尚(244-263年),少年习武,性格刚烈,常随父参与军务。

诸葛瞻
公元263年,曹魏发动灭蜀之战,邓艾率奇兵突破阴平险道,直逼成都。诸葛瞻临危受命,率军至绵竹(今四川德阳)布防。因战术判断失误,未能抢占险要地势,反遭魏军合围。邓艾遣使劝降,诸葛瞻愤然斩杀来使,慨然宣言:“内不能肃清奸佞,外不能抵御强敌,若苟活投降,有何面目见先帝于九泉!”遂与诸葛尚率残部殊死冲锋。诸葛尚身先士卒,激战中高呼:“今日殉国,方不辱武侯门风!”最终父子二人力战身亡,所部全军覆没。
七日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诸葛父子以微弱兵力拖住邓艾主力,虽未能逆转战局,但其宁死不降的气节震撼后世。唐代诗人杜甫曾以“宗臣遗像肃清高”赞其风骨,其忠义精神与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家训一脉相承,成为三国末期最具悲壮色彩的历史片段之一。
2、黄崇黄崇是蜀汉后期将领,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蜀汉镇北将军黄权之子。黄权因夷陵之战后被迫降魏,但黄崇留蜀效力,官至尚书郎,以果敢刚毅著称。

黄崇
公元263年曹魏伐蜀,邓艾奇袭阴平,黄崇随诸葛瞻率军至绵竹阻击。他敏锐判断战局,力谏诸葛瞻应火速抢占险要地势,但未被采纳。魏军趁蜀军布防未稳发起猛攻,黄崇身披铠甲,激呼士卒死战。城破之际,他悲愤高呼:“此即报国之时!”率残部持短兵冲入敌阵,力竭战死。其父黄权虽降魏,黄崇却以忠烈殉国,彰显蜀汉士人“不以亲废忠”的气节。他的决绝与诸葛瞻父子的牺牲共同构成蜀汉落幕时最悲怆的篇章,后世将其忠勇载入《华阳国志》,与傅佥等并誉“蜀之烈臣”。
3、张遵张遵是蜀汉名将张飞之孙,张苞之子,官至尚书。作为将门之后,他承袭家族忠勇之风,虽无显赫战功记载,但以刚正勤勉任职中枢。
公元263年曹魏伐蜀,邓艾率军突破阴平直逼成都。张遵随诸葛瞻驰援绵竹,参与防御战。面对魏军压境,他力主坚守待援,反对冒进。战局危急时,身披甲胄亲临前线,激励士卒:“吾等世受汉禄,当以死报国!”城破之际,拒绝撤退,持剑与魏军短兵相接,最终血染战袍,力战殉国。

张遵
张遵之死延续了张飞家族“宁为玉碎”的门风,其叔父张绍虽代表蜀汉献降,他却以生命践行忠义。作为蜀汉最后一战中牺牲的宗室重臣,其壮烈与诸葛瞻、黄崇等人的牺牲共同构成王朝谢幕时的悲怆绝唱,被《华阳国志》列为“慷慨死节者”,彰显蜀汉士人“国亡与亡”的气节坚守。
4、李球李球出自南中豪族,系蜀汉安汉将军李恢之侄。官至羽林右部督,以果敢善谋著称,长期戍卫成都中枢。

李球
公元263年曹魏伐蜀,邓艾奇袭阴平逼近成都,李球随诸葛瞻率军驰援绵竹。他洞察战局,力主抢占险要山隘阻截魏军,但建议未被采纳。魏军乘势猛攻,李球率亲卫死守营垒,身中数箭仍持戟高呼:“南中子弟,岂畏死耶!”城破之际,拒绝撤退,率残部持短刃与魏军巷战,最终血染战袍,力竭阵亡。其族叔李恢曾为蜀汉平定南中立功,而李球以边疆子弟之躯践行“受国厚恩,死为社稷”之志。他与诸葛瞻、张遵等将领的壮烈牺牲,共同铸就蜀汉落幕时最悲怆的忠魂群像,被《华阳国志》列为“烈节之士”,彰显边地将领对汉室最后的赤诚。
5、北地王刘谌刘谌是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孙,后主刘禅第五子,封北地王。虽为皇室宗亲,史书未载其具体政绩,然其刚烈忠贞之气节在亡国之际尤为凸显。
公元263年,曹魏伐蜀,邓艾兵临成都。刘禅决意投降,刘谌力谏死守,痛陈:“纵使君臣背城血战,亦无愧先祖!”遭拒后,他携妻儿至供奉刘备的昭烈庙,哭诉:“先祖创业之艰,岂可拱手送人!”随后手刃妻、子,自刎殉国,以全汉室气节。其壮举与刘禅的降魏形成鲜明对比,被《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记载。

刘谌
刘谌虽未执掌军政大权,却以宗室身份践行“国亡与亡”的信念,成为蜀汉覆灭时最具悲剧色彩的象征。后世赞其“血性烈于帝王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特增其斥父情节,强化了“宁为玉碎”的忠义形象,使其在三国忠烈谱系中占据独特地位。
6、傅佥傅佥是义阳(今河南桐柏)人,其父傅肜在夷陵之战中为护主战死。傅佥承袭父志,官至左中郎将,戍守汉中要隘阳安关,以刚毅忠勇闻名。
公元263年曹魏伐蜀,钟会大军压境。傅佥与蒋舒共守阳安关,蒋舒叛降引魏军入城。傅佥临危不惧,率亲兵死战突围,身被数创仍持戟高呼:“吾父殉国于先,今日岂可屈膝!”最终力竭战死,阳安关失守致汉中门户洞开。其壮烈与父辈忠节一脉相承,魏将钟会亦叹其“父子二代,忠贯日月”。

傅佥
傅佥之死加速了蜀汉防线的崩溃,但其坚守气节震撼敌我。西晋司马炎灭吴后特诏褒奖:“蜀将傅佥,临危授命,可谓死节之臣。”其事迹载入《三国志》与《华阳国志》,与诸葛瞻、黄崇等并称季汉最后忠魂,彰显了非宗室将领“位卑未敢忘国殇”的赤诚,成为三国末期士人精神的风骨写照。
7、赵广赵广是蜀汉名将赵云之子,官至牙门将。作为将门之后,他承袭父亲忠勇之风,长期随大将军姜维北伐,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负责陇西防务。
公元263年,曹魏三路伐蜀,邓艾奇袭阴平,姜维主力被钟会牵制于剑阁。赵广奉命率部驰援,途中遭遇魏军精锐截击。他率将士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身先士卒,持矛冲阵,力阻魏军南下。激战中身中数箭,仍高呼:“吾父常山赵子龙,岂有畏死之嗣!”最终力竭战死,所部无一人投降。

赵广
赵广之死切断了姜维与成都的联系,加速蜀汉防御体系崩溃。其壮烈延续了赵云“忠贯金石”的家风,虽未及参与成都保卫战,却在陇西以孤军血战彰显气节。后世将其与傅佥、张遵等并列为“季汉孤忠”,《三国志》虽未单独立传,但裴松之注引《云别传》特记其殉国事迹,成为蜀汉将门“父死子继,忠义不衰”的缩影。
8、姜维姜维是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原为曹魏中郎将,后归降诸葛亮,被视作军事接班人。历任征西将军、大将军,继承诸葛亮遗志主持北伐,史载“九伐中原”,以攻代守维系蜀汉边防。
公元263年,曹魏伐蜀,姜维率主力退守剑阁,成功牵制钟会大军。刘禅投降后,他伪降钟会,密谋策动魏军内乱,意图借钟会之手诛杀邓艾、复立刘禅。其“一计害三贤”的绝地筹谋一度使魏军自相残杀,但因消息泄露,钟会、邓艾皆死,姜维亦在乱军中被杀,临终叹道:“吾计不成,乃天命也!”

姜维
姜维以敌国降将身份执掌蜀汉军权,却在亡国后以孤忠殉节。后世评其“胆大如斗,志继武侯”,杜甫诗云“姜伯约据上将,耿弇声益震”,其“社稷死汉,不亡其心”的气节,成为三国忠义精神的极致诠释。
9、霍弋霍弋是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蜀汉名将霍峻之子。少时入宫为太子刘禅近侍,后历任谒者、黄门侍郎,出镇南中,官至安南将军,长期戍守交州、永昌等地,稳固蜀汉边疆。
公元263年曹魏伐蜀,霍弋闻讯即请率南中兵驰援成都,但刘禅未准。成都陷落后,他拒降整军,厉兵秣马,誓言:“若知主上安危,当以死继之。”直至确认刘禅被迁洛阳且受礼遇,方以“保境安民”为由归降曹魏。其谨慎抉择既避免南中战乱,又维系了对旧主的道义责任。

霍弋
霍弋在蜀汉亡国之际的克制与忠诚,被《汉晋春秋》评为“审时度势而尽忠节”。虽未如诸葛瞻等人壮烈殉国,但其镇守南中七年未失寸土,降魏后仍受司马昭重用,历任南中都督、建宁太守,成为三国末期兼顾忠义与实务的独特典范,彰显了乱世中理性与气节的平衡。
10、郤正郤正(?-278年)是河南偃师人,蜀汉秘书郎、尚书令。少孤贫而笃学,精研典籍,以文才见重于朝。长期执掌中枢文书,参与修订《蜀科》,深得刘禅信任却未涉权争,时誉“清素谦谨,文翰可观”。

郤正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刘禅举家降魏,郤正摒弃家财,独携妻小随行洛阳。途中魏臣嘲弄刘禅,他挺身应对,以礼周旋,维护旧主尊严。入洛后,婉拒司马昭授官,仅领虚职,私下整理蜀汉典章,撰《释讥》述志,暗藏故国之思。其恪守臣节而不彰傲,被陈寿评为“辞理渊通,为世令器”。
郤正以文臣之身践行“国亡臣在”的士人风骨,既未殉国亦未折节,却在屈辱中保全蜀汉文化记忆。西晋泰始年间病逝,遗言嘱子孙“勿仕新朝”,其隐忍持重的忠义之道,成为乱世文士“守心如璧”的特殊典范,载入《三国志》与《华阳国志》,与慷慨死节者共构蜀汉精神余晖。
小结:
在蜀汉灭亡之际,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与孙诸葛尚率军死守绵竹,斩杀劝降使者,最终血战殉国;名将之后张遵、黄崇、李球等将领明知大势已去,仍力战至最后一刻,以血肉之躯延缓魏军攻势。宗室北地王刘谌痛斥降议,自刎于昭烈庙,用满门鲜血践行忠烈。镇守阳安关的傅佥、驰援陇西的赵云之子赵广,皆在孤立无援中力战而亡。大将军姜维更在蜀亡后设计复国,以身殉志。文臣郤正随主入洛却守节不仕,霍弋镇守南中直至确认刘禅安危方降。这些忠烈之士身份各异,或战死沙场,或隐忍守节,共同铸就了蜀汉落幕时最悲壮的忠魂群像,在三国历史的终章留下了"国亡与亡"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