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互攻伐,先后出现了多个霸主,像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等人是普遍认知的春秋五霸,但是除了他们五个人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人也曾划入过春秋五霸之列,或者是春秋时期的一方霸主。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1、郑庄公郑庄公是春秋初期郑国第三任君主,在位43年。他凭借政治谋略与军事手段,使郑国从新兴诸侯崛起为中原强国,被后世称为“春秋小霸”。郑庄公继位后,对内平定胞弟叔段叛乱,巩固君权;对外以“尊王”为旗号,联合齐、鲁等诸侯,同时削弱周王室权威。前720年,他迫使周平王与其“交质”(互换人质),打破周天子独尊地位。前707年,周桓王率诸侯联军伐郑,郑庄公于繻葛之战以“鱼丽之阵”大败王师,射伤周桓王,彻底瓦解周室军事威慑,开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

郑庄公
郑庄公以郑国地处中原的地理优势,掌控商贾要道,发展经济;通过频繁会盟诸侯,主导中原事务,一度形成“郑国政令行于列国”的局面。他重用祭足、颍考叔等能臣,强化集权,为郑国奠定短期霸权基础。尽管其霸业因后继者乏力未能持久,但他打破周礼束缚、以实力重构秩序的策略,成为春秋争霸时代的先声。
2、晋襄公晋襄公是晋文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三任君主,在位7年(前627—前621年)。他继承父业,延续晋国霸权,被视为春秋中期晋国霸业的重要维护者。晋襄公继位后,延续晋文公“尊王攘夷”战略。前627年,其执政初期即在崤之战中全歼秦军,俘虏孟明视等三将,遏制秦国东扩野心;同年于彭衙再败秦军,巩固西部防线。前623年,派军击败白狄,维护北方边疆稳定。他多次主持诸侯会盟(如“扈之会”),迫使鲁、卫、曹等诸侯服从晋国号令,延续盟主地位。

晋襄公
晋襄公在军事上延续晋国对秦、楚、狄的威慑,外交上联合齐、宋压制楚国的北进。他重用先轸、赵盾等重臣,维持晋国军政体系的稳定。虽在位时间短暂,但其果断决策与稳健政策使晋国霸权未因文公去世而中断,为晋国长期主导中原格局奠定基础。后世评价其执政时期为“襄之霸”,成为晋楚争霸时代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
3、晋悼公晋悼公是晋襄公曾孙,春秋中期晋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在位15年(前573—前558年)。他少年继位,重振晋国霸权,史称“晋悼复霸”,是春秋后期晋国霸业复兴的关键人物。晋悼公继位时年仅14岁,但迅速展现政治才能。他削弱卿族权力,强化君权,推行“和戎”政策,联合北方戎狄稳定后方。前570年起,以“三驾疲楚”战术连续三次率诸侯联军伐郑,迫使楚国盟友郑国反复归附晋国,消耗楚国实力。前562年,主持“萧鱼之会”,确立郑国彻底臣服,瓦解楚郑联盟,重夺中原主导权。

晋悼公
晋悼公重用魏绛、韩厥等贤臣,采纳“休兵息民”“通商宽农”政策,恢复晋国经济与军事实力。他通过频繁会盟(如鸡泽、戚地会盟),重建诸侯对晋国的信任,遏制楚国北进。其执政期间,晋国恢复对中原诸侯的绝对控制,为后续晋平公时期的持续霸权奠定基础。其灵活的外交策略与军事威慑结合的模式,成为春秋争霸的经典范本。
4、吴王阖闾阖闾是春秋末期吴国第二十四任君主,在位19年(前514—前496年)。他通过政变夺位,重用贤才,推动吴国崛起为东南霸主,是春秋争霸后期的重要人物。阖闾即位后,任用伍子胥、孙武等改革军政,强化集权。前506年,他联合唐、蔡两国,以“疲楚误楚”战术率军千里奔袭,于柏举之战大败楚军,攻占郢都,几乎灭亡楚国,震动中原。此后又南征越国,扩大疆域,迫使诸侯承认吴国霸权。前496年,在槜李之战中被越王勾践击败,伤重而亡。

吴王阖闾
阖闾推行“筑城练兵”(如扩建阖闾大城,即今苏州)、发展农业与冶铸业,奠定吴国经济基础;创立水陆并重的军事体系,使吴军成为精锐之师。他打破楚国对江淮的控制,将吴国从边缘小邦提升为区域性霸主,并开创“吴文化”的独立发展。其霸业虽因后继者夫差战略失误而短暂,却为春秋末期权力格局的剧变埋下伏笔。
5、越王勾践勾践是春秋末期越国君主,在位32年(前496—前465年)。他以“卧薪尝胆”的隐忍与谋略,从亡国边缘逆袭为东南霸主,是春秋争霸的传奇人物。勾践初继位时,于槜李之战击败吴王阖闾,但前494年遭阖闾之子夫差复仇,兵败夫椒,被迫入吴为奴三年。归国后,他采纳范蠡、文种之策,对内“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恢复人口与生产;对外卑事吴国,暗中联晋、齐、楚孤立吴国。前473年,趁吴国北上争霸之机,勾践举兵灭吴,逼杀夫差,继而北上徐州会盟诸侯,受周天子赐“伯”(霸)号,成为江淮霸主。

越王勾践
勾践推行“垦荒减税”“奖励生育”政策,使越国人口与经济迅速复苏;迁都琅琊(今山东境内),将势力延伸至中原边缘。他融合中原文化与越地习俗,推动冶铸、造船等技术进步,奠定越国强盛基础。尽管其霸权因后继者内斗而短暂,但灭吴之举终结了吴越百年对抗,重塑东南格局,并为战国初期越国跻身“战国七雄”埋下伏笔。其忍辱复国的策略,亦成为后世逆境崛起的文化象征。
6、楚灵王楚灵王是春秋中期楚国王子,弑君自立为楚王,在位11年(前540—前529年)。他以野心与暴政著称,虽短暂扩张楚国势力,终因统治失序引发内乱,未能实现持久霸业。楚灵王即位后,延续楚国北上争霸传统,前534年灭陈国,前531年诱杀蔡侯并灭蔡,将两国设为楚县,直接控制中原南部。前538年,他以会盟诸侯之名召集中原诸国于申地,试图取代晋国霸主地位,但多数诸侯畏惧其威压而敷衍参与。其军事扩张与频繁征伐虽短暂扩大版图,却因横征暴敛激化内外矛盾。

楚灵王
楚灵王修建章华台等大型工程,客观上推动楚国建筑与文化发展,但过度消耗民力导致民心离散。他强化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分封,短期巩固王权,却因苛待臣属(如羞辱大夫伍举)引发贵族反叛。前529年,其弟弃疾联合贵族发动政变,楚灵王众叛亲离,自缢身亡。其统治虽凸显楚国强盛表象,却因战略短视与暴虐统治透支国力,反为后期楚国内乱埋下隐患,成为春秋霸权更迭中的反面例证。
7、秦景公秦景公是春秋中期秦国君主,在位39年(前576—前537年)。他延续秦穆公遗策,致力于稳固西部霸权并尝试东进中原,但受制于晋国压制,未能突破战略困局。秦景公在位期间,以军事对抗与外交结盟并举。前559年联合楚国伐晋,发动“迁延之役”,虽未击败晋军,却牵制晋国扩张;持续与西戎作战,巩固关中领地。他多次与晋国争夺河西地区,但受晋悼公、晋平公压制,始终未能突破崤函封锁。晚年通过联姻与诸侯缓和关系,维持秦国西部大国地位。

秦景公
秦景公强化军事集权,扩建雍城宫殿群,推动秦国手工业与礼制发展(如石鼓文遗存);其墓葬(今陕西凤翔秦公大墓)规模宏大,反映秦国国力积累。他延续“西拓戎狄”国策,稳固后方,为战国初期秦孝公变法奠定地理基础。尽管东进受阻,但其平衡策略使秦国在晋楚争霸的夹缝中存续壮大,成为春秋后期不可忽视的区域力量。
小结:
郑庄公以"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繻葛之战射伤周天子,开启诸侯僭越先河;晋襄公、晋悼公祖孙接力维系晋国霸权,前者崤山歼灭秦军巩固西部,后者"三驾疲楚"拖垮楚国重掌中原。东南吴越异军突起,阖闾重用孙武破楚入郢,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国,将霸权延伸至江淮。楚灵王灭陈吞蔡显赫一时,却因暴政引发内乱;秦景公39年深耕西陲,虽东进受阻于晋,却为后世秦国崛起奠定根基。这些霸主或革新军政,或重构秩序,共同演绎了周室衰微后列强竞逐的壮阔史诗,其成败得失深刻影响着春秋战国权力格局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