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继位后,经过汉朝70多年的积累,西汉已经有了与匈奴一决高下的实力。年轻的汉武帝也想有一番大作为,所以他任命卫青和霍去病为主帅,不断的对匈作战。卫青一生七次出击匈奴,收取河南地,为汉武帝时期汉朝在汉匈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霍去病前后六次出击匈奴,包括两次河西之战和漠北大战,封狼居胥,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作出重大贡献。在他们舅甥二人的合力下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然而随着霍去病和卫青的去世,汉匈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尽管汉军仍保持主动进攻态势,但受国力消耗、将领能力差异及匈奴战术调整影响,与卫青霍去病在世时的对匈作战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后汉武帝时代的对匈作战战绩如何。
1、李广利指挥的大宛之战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李广利率军西征,起因有三:一是大宛拒绝向汉朝进献汗血宝马并杀害汉使,损害汉朝威严;二是汉武帝意图通过控制西域要冲,打通丝绸之路;三是汗血宝马作为战略资源,对提升骑兵战力具有重要价值。

大宛位置
李广利首次出征因准备不足遭遇惨败。他率数万士卒穿越荒漠,沿途小国闭城拒供粮草,军队抵达大宛东境郁成城时仅剩数千人,攻城失利后被迫撤回敦煌,士卒仅存十之一二。汉武帝震怒,调集六万精兵、三万战马及大量粮草器械,命李广利于前102年二次西征。此次汉军采取分化策略,避开郁成直扑大宛都城贵山城,并切断其水源。经四十余日围城,大宛贵族杀国王献马求和。汉军获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马三千余匹,另立亲汉新君后撤军。
此战虽伤亡惨重,但迫使西域诸国臣服,汉朝在轮台、渠犁驻军屯田,设立西域都护,确立了对中亚的威慑力。汗血宝马的引入提升了汉军战力,而此役的消耗也暴露了汉朝远征的局限性。
2、李广利指挥的天山之战匈奴右贤王部屡次袭扰汉朝河西走廊,威胁丝绸之路安全。汉武帝为巩固对西域的统治,于公元前99年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酒泉,直击匈奴天山(今新疆东部)一带的军事据点,意图削弱匈奴对西域的掌控。

汉军
李广利率军深入匈奴腹地,初战告捷,击溃匈奴右贤王部,斩首万余。匈奴单于闻讯后紧急调集主力反扑,双方在天山北麓展开激战。李广利因长途奔袭,补给不足,加之匈奴以骑兵优势迂回包抄,汉军逐渐陷入重围。李广利指挥部队且战且退,最终率残部突围,但损失惨重,士卒伤亡过半。
此役虽未达成歼灭匈奴主力的目标,但汉军重创匈奴右贤王部,迫使其暂时退出天山地区。战后,汉武帝对李广利未能扩大战果不满,但因其突围有功未予严惩。此战暴露了汉军深入漠北作战的补给短板,却也彰显了汉朝对西域的军事影响力,为后续设置西域都护府奠定了基础。
3、公元前90年李广利指挥的对匈作战公元前90年,汉武帝为巩固漠北威慑,命李广利率七万精锐出五原郡北伐。同时,汉廷正值“巫蛊之祸”高潮,李广利与丞相刘屈氂密谋拥立昌邑王,急需战功稳固政治地位。

李广利
李广利初期击溃匈奴左贤王部,但因孤军深入漠北腹地,粮草补给逐渐断绝。匈奴单于集中主力迂回包抄,切断汉军退路,同时以骑兵游击消耗汉军战力。此时长安传来李广利家族因巫蛊案被诛的消息,军心大乱,士兵逃亡加剧。李广利为保全残部,被迫投降匈奴。
此战汉军损失数万精锐,李广利投降后被匈奴猜忌杀害。匈奴虽胜,但长期战争消耗使其无力南侵,双方转入战略僵持。汉朝因此役元气大伤,汉武帝暂停大规模北伐,转向内政休养。此战标志武帝开疆时代的终结,为“昭宣中兴”的守成政策奠定基调,亦暴露外戚将领与中央权力的深层矛盾。
4、赵破奴指挥的对匈作战匈奴长期控制西域诸国,胁迫楼兰、车师等切断汉朝与西部的联系,威胁丝绸之路安全。汉武帝为瓦解匈奴势力网,于是在公元前108年命赵破奴率数万精锐骑兵西进,旨在威慑西域、拔除匈奴附庸。

赵破奴
赵破奴采取“以快制远”策略,先以轻骑突袭楼兰(今新疆若羌),俘其国王,迫使楼兰臣服;随后疾驰北上,趁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不备,迅速攻破其都城。匈奴闻讯派援军南下,赵破奴依托河西走廊补给线,在蒲类海(今巴里坤湖)一带设伏,大破匈奴骑兵,斩获数千。
此战重创匈奴西域势力,楼兰、车师被迫纳贡归汉,汉朝设立酒泉至玉门关的军事据点,初步掌控丝绸之路东段。赵破奴因功受封浞野侯,此役为后续张骞二次通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奠定基础,标志着汉匈博弈重心向西北转移。匈奴则失去西域赋税与战略支点,逐渐陷入被动。
5、李陵浚稽山之战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出酒泉伐匈奴,李陵主动请缨率五千步兵出居延策应,意图吸引匈奴主力,减轻李广利压力,但其孤军北进至浚稽山(今蒙古戈壁阿尔泰山脉)后遭匈奴单于八万骑兵合围。

李陵
李陵依托山势结车阵固守,以强弩轮射阻滞匈奴冲锋,且战且退十余日,斩杀匈奴万余。匈奴单于一度欲撤兵,但因汉军叛徒告密得知李陵孤军无援,遂全力围攻。汉军箭尽粮绝,李陵命士卒拆车辐为武器,深夜分路突围,最终力竭被俘。
仅四百余汉军逃回边塞,李陵投降引发汉武帝震怒,诛其家族,司马迁因辩护遭宫刑。此役虽败,但李陵以步兵对抗骑兵的顽强战术震动匈奴,后世评价其“虽古名将不过也”。此战亦暴露汉军分兵冒进、协同不足的弊端,成为武帝后期战略调整的转折点之一,而李陵滞留匈奴的悲剧命运则成历史争议焦点。
小结:
后武帝时代,李广利三度出征:大宛之战虽惨胜却掌控西域要道;天山之战重创匈奴但暴露补给短板;前90年孤军深入致全军覆没,加速汉朝战略收缩。赵破奴奇袭楼兰、车师打通丝路东段,李陵以五千步兵血战匈奴八万骑兵虽败犹荣。后期战役虽取得部分战术成果,却因国力透支、将领局限,最终双方陷入僵持,汉朝转向内政休养,为昭宣中兴奠定基础。
其实对于后汉武帝时代的对匈作战战绩不显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卫霍时代连续远征消耗国库,文景之积财耗尽;盐铁专卖与算缗告缗政策加剧社会矛盾,农民起义频发(如南阳梅免起义),迫使汉武帝晚年下《轮台罪己诏》,宣布暂停大规模军事行动;
其次匈奴改变了战术,放弃漠南据点,退守漠北并强化游牧机动性;联合西域诸国(如乌孙、车师)牵制汉朝,汉军难以复制漠北决战的歼灭效果。
再者就是卫霍之后缺乏顶级统帅,李广利等外戚将领能力不足;巫蛊之祸导致朝廷内耗,前线将领常因政治牵连遭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