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国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创业者之一,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前历经坎坷,其军事生涯中有很多次明确记载的败仗。可以说刘备在创业的路上,可谓是千难万险。但是这些困难也没有磨灭他的意志,最终使得他在汉末乱世中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刘备一生中打过的那些败仗。
1、高唐县失守(187年,刘备26岁)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刘备因镇压义军有功被授安喜县尉,后辗转出任高唐县令(今山东高唐)。约187年前后,黄巾余部复起围攻县城,刘备虽招募义勇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遭破城之败。此役暴露其早期军事经验的不足,被迫率关羽、张飞等数十亲信北逃幽州,投奔同窗公孙瓒。在公孙瓒麾下,刘备获任别部司马,参与对抗乌桓、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事,逐渐积累起实战经验与人脉资源。这段寄人篱下的经历,既是他早期政治生涯的重要挫折,也为后来结识赵云、获得平原相等机遇奠定基础,成为其从地方豪强迈向诸侯格局的关键转折。

刘备影视形象
2、徐州争夺战连环败(196-198年,刘备35-37岁)建安元年(196年),刘备在徐州历经三次重大挫败,深刻暴露了其早期割据的脆弱性。首次败于袁术源于徐州牧陶谦病逝后的权力真空,刘备虽获糜竺、陈登等士族支持接掌徐州,却引发袁术不满。两军在盱眙、淮阴相持时,留守下邳的张飞与曹豹爆发内讧,吕布趁机袭取徐州,迫使刘备回师途中遭袁术追击,最终在广陵郡丧失全部辎重。

吕布
第二次败于吕布更具戏剧性,刘备暂驻小沛期间,因重新聚拢万余兵马引发吕布忌惮。吕布以"辕门射戟"威慑袁术部将纪灵,实则削弱刘备军心,随后亲率大军攻破小沛,刘备携关羽等数十骑突围,妻子再度被俘。最惨烈的广陵绝粮事件发生在转战海西时期,残部陷入"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的绝境,据《英雄记》记载,刘备曾含泪斩杀提议食人的士卒以整肃军纪。
这三次失败迫使刘备做出战略调整:北投曹操期间,他既参与"白门楼擒吕布"雪耻,又暗中结交董承谋划衣带诏,在依附与自立的矛盾中积蓄力量。
3、小沛之战(200年,刘备39岁)建安五年(200年),刘备在徐州再度遭遇重大挫败。当时他趁曹操与袁绍对峙之际,占据下邳重新聚兵,引发曹操亲率精兵东征。两军交战于小沛,刘备因兵力悬殊且战术失误,主力部队被曹军击溃,部将关羽在突围时被围困,为保全刘备家眷暂降曹操。此战中,张飞率领的偏师亦在徐州以北溃散。刘备携残部北逃青州,经旧友田楷协助渡过黄河,最终在冀州邺城投奔袁绍。袁绍为牵制曹操,不仅亲自出城二百里相迎,更表奏刘备为豫州牧以示笼络。这次失败使刘备失去最后一块根据地,却意外促成其进入北方争霸的核心战场。

刘备
4、汝南溃败(201年,刘备40岁)建安六年(201年),刘备脱离袁绍后转战汝南,联合黄巾余部龚都组建数千人武装,试图开辟反曹新战线。他利用曹操主力北征袁谭之机,在豫州南部袭扰曹军粮道,斩杀曹操部将蔡阳,震动许昌。曹操急遣曹仁率精锐步骑南下镇压,双方在博望坡激战。刘备因兵力装备悬殊,加之缺乏稳固根据地,经连日鏖战后被迫南撤。他率残部穿越桐柏山险道,沿途收拢散兵,最终抵达荆州北部。刘表为制衡江东孙氏,亲出襄阳郊迎,授予刘备客将身份,令其屯驻新野防备曹军。
5、长坂坡惨败(208年,刘备47岁)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刘备在当阳长坂遭遇军事生涯最危急时刻。曹操平定北方后亲率五千精锐轻骑南下,采取"轻兵兼道"战术,一昼夜急行三百余里,于当阳追上携十万民众南逃的刘备军民。仓促组织的后卫部队被曹军铁骑冲溃,随行百姓惊散,辎重尽失。刘备在混战中与甘夫人、刘禅失散,仅率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突围。

赵云影视形象
部将糜芳误传赵云降曹,刘备掷戟明志:"子龙不弃我",展现其危难中的人格感召力。最终赵云单骑救回幼主,张飞据水断桥震慑追兵,刘备残部在汉津渡与关羽万艘水军会合,获得江夏刘琦接应。此役虽丧失大量军民物资,但核心团队得以保全,为后续赤壁联合孙权保存火种。曹操虽夺得荆州大部,却因追击过急埋下孙刘联盟契机,成就三国鼎立的历史转折。这段惊险逃亡被《三国演义》艺术化为"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桥"的经典篇章。
6、江陵争夺失利(208年,刘备47岁)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荆州争夺成为孙刘联盟的首次战略博弈。刘备本欲趁曹操北撤之机夺取江陵粮仓,该地不仅储存大量军械粮草,更是控制长江中游的战略枢纽。但周瑜率东吴主力抢先围攻南郡,与守将曹仁展开长达一年的拉锯战。其间刘备虽派关羽"绝北道"阻断曹军援兵,并南下收服武陵、零陵等荆南四郡,却始终未能染指江陵。周瑜为遏制刘备势力,拒绝其联合攻城的提议,最终独力夺取江陵,受任南郡太守。此举导致孙权仅将长江南岸油江口(后改名公安)划给刘备屯驻,重要据点尽归东吴。

周瑜
7、雒城攻坚之困(213–214年,刘备52-53岁)建安十七至十八年(212-213年),刘备入川之战在雒城(今四川广汉)遭遇最惨烈消耗战。刘璋部将张任、冷苞依托涪水天险,在雒城外围构筑三道防线。刘备初期轻敌冒进,在涪城宴后错失速胜良机,反被张任诱入地形复杂的雁桥地区。军师庞统率众冲锋时,遭张任伏兵箭雨袭击,身中流矢殒命落凤坡,这不仅是蜀汉政权痛失顶级战略家的重大损失,更迫使刘备紧急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率荆州兵入川支援。围城期间,冷苞多次掘开涪水淹没刘备营地,蜀军因疫病、补给困难减员三成。最终耗时十三月,刘备采纳法正"掘地道夜袭"之计破城,斩杀张任收降吴懿,但已错失速定益州的最佳时机。

庞统
8、汉中之役拉锯(217–219年,刘备56-58岁)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217-219年)的汉中争夺战,刘备虽取得最终胜利,但过程异常惨烈。战役初期,张飞、马超率偏师进攻武都郡,试图切断曹军西线补给,却在固山、下辨地区遭曹洪、曹真联军阻击。吴兰、雷铜等蜀汉将领在激战中阵亡,张飞被迫退守固山,马超退至沮水一线,西线攻势全面受挫。此阶段失利迫使刘备调整战略,亲率主力转攻阳平关主战场,与夏侯渊、张郃展开拉锯战。直至法正献计定军山,黄忠阵斩夏侯渊,战局才迎来转机。曹操虽亲率大军驰援,终因粮草不济退兵,刘备得以占据汉中。此役虽奠定三国鼎立格局,但前期武都战场的重大损失导致蜀汉折损中生代将领,加剧了后期"五虎上将"凋零后的人才断层。

黄忠
9、夷陵之战的终极溃败(221–222年,刘备60-61岁)章武元年至二年(221-222年)的夷陵之战是蜀汉国运的转折点。刘备为夺回荆州、报关羽之仇,倾举国兵力五万东征,初期连破吴军前锋进至秭归,冯习、张南等将领突破巫峡天险。但陆逊采取战略退却,将蜀军诱入崎岖的夷陵山地。时值盛夏,蜀军为避暑热依山扎营四十余座,形成七百里的"锁链式"连营。陆逊精准捕捉战机,于章武二年闰六月实施火攻,借助东南风势引燃蜀军屯粮点,火势沿山脊蔓延吞噬整个防线。蜀军建制崩溃,冯习、张南临阵战死,傅肜断后力竭身亡,程畿拒降投江,马良亦在五溪蛮倒戈中阵亡。五万精锐折损逾四万,舟船器械尽丧,黄权因归路断绝被迫降魏。

刘备
刘备率残部退守白帝城时,汉嘉太守黄元趁机叛乱,南中诸郡动荡,蜀汉陷入"主丧师溃,四境皆叛"的绝境。此战不仅摧毁了蜀汉积攒二十年的军事资本,更导致经济上"府库空虚,民力枯竭",政治上失去荆州士族支持,军事上形成"良将尽丧,兵甲不继"的恶性循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益州疲弊"的困境实源于此,其执政后耗费五年才重建三万人规模常备军。刘备临终白帝托孤虽开启"诸葛亮时代",但这场惨败已注定蜀汉从争霸天下降格为割据自守,三国鼎立格局至此定型。
小结:
刘备的败仗史实为一部“失败者逆袭”的教科书,26岁初掌高唐县便遭黄巾军破城,被迫投奔公孙瓒积累人脉;35至37岁在徐州连环败于袁术、吕布,尝尽绝粮啖食的生存危机;39岁小沛失守痛失关羽,40岁汝南溃败转投刘表。47岁迎来至暗时刻,长坂坡惨败几乎覆灭,却在水火中淬炼出核心团队的绝对忠诚;同年争夺江陵受制于东吴,奠定孙刘联盟的微妙平衡。入川时折损庞统、鏖战雒城十三月,汉中拉锯虽胜却折损中生代将领。61岁夷陵之战以复仇之火焚尽蜀汉精锐,五万大军仅存八千,最终在白帝城托孤中完成从枭雄到帝王的蜕变。这些败仗串联起刘备从县尉到皇帝的荆棘之路,既暴露其战术短板与战略局限,更彰显其"折而不挠"的创业者精神,终在屡败屡战中三分天下,成就蜀汉昭烈传奇。
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鼓励我们越挫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