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时期,诸葛亮无疑是个关键人物。作为蜀汉的核心领导者,他不仅才华出众,品德也备受推崇,担任丞相时政绩斐然,因此历来被看作贤相的典范。如今,成都的武侯祠就是当地人为纪念他而建的。这座祠堂最初建于公元221年,经过多次修整和重建,后来与汉昭烈庙、惠陵等合并,最终形成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武侯祠文化保护区。
走进武侯祠,你会发现刘备殿前两侧的廊道里摆放着二十八尊塑像。东边的廊道,也叫“文臣廊”,里面供奉着十四位文臣,领头的是庞统。而西边的廊道则是“武将廊”,里面同样供奉着十四位武将。蜀汉时期,武将人才济济,像《三国演义》里提到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等人,更是名声显赫。那么,这十四位被供奉在刘备殿前的武将都是谁呢?
在武将廊的十四位将领中,赵云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他不仅是刘备创业初期的核心成员,还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位近乎完美的武将。历史上,赵云确实以单骑救主的壮举闻名,随后与诸葛亮、张飞等人一同沿江而上,帮助刘备成功平定益州。攻克成都后,他因功勋卓著被封为翊军将军。此后,赵云先后担任征南将军和镇东将军,并参与了诸葛亮的首次北伐,可惜最终以失败告终。景耀四年(261年),赵云在去世三十多年后被追谥为顺平侯,以此表彰他生前的功绩。
孙乾在武将廊中的位置紧随赵云之后,但实际上,他的才能更偏向文职。在刘备治理徐州时,孙乾被任命为从事,他的外交才能尤为突出。他多次代表刘备与袁绍、刘表进行谈判,这些努力帮助刘备在河北和荆州站稳了脚跟。到了214年,刘备成功占领益州后,孙乾被授予秉忠将军的称号。这个头衔可能是他在武将廊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尽管他的职位是武将,但他的工作内容和成就更多地体现了文臣的特质。
在武将廊的第三位是张翼,这位益州本地人在刘备掌控益州后,从书佐一职起步,逐步升迁。他先后担任过江阳县长和涪陵县令,之后又分别在梓潼、广汉和蜀郡担任太守。到了建兴九年(231年),张翼接替已故的李恢,负责南中的防务,并获得了丞相诸葛亮的高度评价。随着蜀汉后期人才的减少,张翼受到姜维的重视,一路高升至镇南大将军和左车骑将军。不幸的是,他在钟会引发的叛乱中丧生。
马超是蜀汉时期的著名将领,名气与赵云不相上下。他早年曾联合关中地区的诸侯对抗曹操,战败后先投靠了张鲁,后来才归顺刘备。蜀汉建国后,马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同时担任凉州牧,还被封为斄乡侯,地位显赫。然而,天不遂人愿,马超在四十七岁时因病去世,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蜀汉效力,实在令人惋惜。
王平原本是魏国将领,在汉中之战后投奔了刘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建议马谡不要在山顶安营,但马谡没听。结果马谡战败被杀,王平反而得到诸葛亮重用。到了蜀汉后期,王平已经当上镇北大将军。当时曹爽带着十几万大军进攻,被王平在汉中挡住,这一仗让他名声大噪。
在蜀汉的后期,姜维作为一位重要的大将军崭露头角。他最初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投靠了蜀汉,并迅速赢得了诸葛亮的赏识。当费祎大将军遭遇刺杀后,姜维接过了军队的指挥棒,然而,由于蜀汉与敌国之间实力差距过大,他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蜀汉最终覆灭后,姜维试图通过策反钟会来寻找复兴蜀汉的机会,但不幸在混乱的战斗中丧生。
黄忠在三国时期的名声无人不晓,他在定军山一战中击败了曹魏大将夏侯渊,为刘备赢得汉中之战立下大功。升任后将军后不久,黄忠就因病离世,后来被追封为刚侯。另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是廖化,他在蜀汉后期担任右车骑将军,为蜀汉鞠躬尽瘁,但最终还是没能挽救蜀汉的命运。
在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中提到的第九位人物向宠,后来在刘禅统治时期主要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到了240年,也就是延熙三年,他在前往汉嘉郡镇压叛乱的过程中不幸阵亡。接下来是第十位人物傅佥,他是蜀汉将领傅肜的儿子。在263年,即炎兴元年,当曹魏大规模南下进攻时,傅佥驻守阳安关,与敌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壮烈牺牲。
马忠是蜀汉的重要将领,早年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器重。公元225年,他被任命为牂牁太守,随后升任庲降都督和镇南大将军,长期驻守南方边境。与他关系密切的张嶷同样来自巴西郡,两人既是同乡,又是长期的上下级搭档。从231年开始,张嶷作为马忠的副手,多次参与平定叛乱行动。后来,张嶷在越巂担任太守长达十五年,深得当地民众的拥护。
在刘备麾下的武将行列中,张南和冯习位列第十三和第十四位。他们最初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参与平定益州,之后又作为先锋随刘备讨伐东吴。到了章武二年(222年),在猇亭之战中,刘备军队遭遇惨败,张南和冯习均在战斗中阵亡。至此,我们对刘备殿前的十四位武将进行了全面回顾,其中包括赵云、马超、姜维等知名将领,也有生平事迹鲜为人知的武将。无论他们的名声和地位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蜀汉的忠诚,这使得他们值得在刘备的殿前被永久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