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背后的故事

艾芸阅览过去 2024-11-10 03:44:41

《红色娘子军》:故事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的事迹,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动人心魄的历史往事,演绎了一群善良女性艰苦卓绝的坎坷命运。贫农女儿吴琼花受到恶霸地主南霸天的残酷压迫,几次反抗后,南霸天命人将她活活打死,昏死在地的琼花在电闪雷鸣中惊醒过来,遇到化装成华侨富商的红军干部洪常青和通信员小庞。琼花在他们的帮助下,决心走上革命道路。她来带娘子军营地,要求参加娘子军队伍。洪常青认出琼花,连长批准琼花入伍,并发给她一支枪,娘子军战士们决心打下椰林寨、活捉南霸天。南霸天的公馆宾客满堂,正为南霸天做寿。化装成华侨巨富的洪常青到来,南霸天见他气度不凡,接到寿礼后对他更是深信不疑。夜深,琼花带领一名女战士化装成丫头,潜入南府,准备里应外合捉住南霸天。但琼花见到仇人分外愤怒,贸然行动致使南霸天漏网。连长严肃批评了琼花并收回她的枪,让她深刻反省,琼花对自己的错误悔恨不已。部队又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但洪常青为掩护主力不幸被俘,面对凶残的敌人,他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琼花继任党代表,带领娘子军配合主力解放了椰林寨,击毙了南霸天。

1959年的一天,一本封面题为《琼岛英雄花》的剧本进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编辑沈寂的眼帘,打开剧本一读,沈寂有些震惊:娘子军,新颖的题材;吴琼花,鲜活的人物。沈寂不由得被剧中人物的艰苦历程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凭着经验,他断定这是一部值得拍摄的剧本。

但突如其来的工作变动打断了沈寂的计划,他当即就将剧本推荐给了导演谢晋。沈寂对谢晋说:“这里有个剧本,我刚看过,非常不错。”谢晋笑着说:“你的眼光不会错。”

当晚,谢晋一口气读完了剧本。第二天一早,他迫不及待地敲开了电影制片厂厂长陈鲤庭的门,推荐这个本子,厂领导商量后同意让作者梁信来上海修改剧本。

梁信,生于1926年,毕业于中南部队艺术学院。1958年夏天,任中南军区专业创作员的梁信为撰写反映海军军营生活的纪录片来到海南岛。当他翻看《琼崖纵队军史》时,意外发现了关于妇女革命武装的记载:许多不堪忍受压迫和凌辱的海南妇女,愤而拿起武器投身到争取解放的斗争,由此诞生了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革命武装。

这段历史触发了梁信的灵感,他找资料、查档案,还寻访到妇女革命武装的指战员,在她们战斗过的热带山岭里穿行,在她们驻扎过的贫穷村寨中体验生活。

经过3个多月的调查和采访,按照对敌斗争、自我斗争这两条线索和“女奴—女战士—共产主义先锋战士”的精心设计,四天四夜后,“娘子军”的雏形形成,以《琼岛英雄花》为题的电影剧本在梁信笔下诞生。

梁信带着剧本,回到广州向领导汇报。按照当时的规定,部队人员创作电影剧本必须先送八一电影制片厂审核。八一电影制片厂认为“很有基础”,有意拍摄,但因种种原因,剧本又转至珠江电影制片厂,久无结果。就在梁信无奈之际,广州军区文化部领导认为不能就这样埋没了一个好剧本,于是商定将剧本打印后分别改寄长影、北影和上海的天马、海燕、江南等电影制片厂。

此时已是1959年初春。分寄给全国电影制片厂和剧团的剧本足足打印了40本,有的被退回,有的杳无音讯。就在梁信绝望之际,他接到了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的电报,这部以妇女革命武装为主题的电影才得以在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

寻找火辣辣的大眼睛

1959年6月,剧本经修改后定稿为《红色娘子军》。

在电影界,谢晋执导的影片一向以构思缜密而著称。剧本甫一定稿,摄制筹备工作随即全面展开。谢晋为选择演员煞费苦心,已从八一、北影厂请来王心刚与陈强饰演剧中两个重要人物洪常青、南霸天。为寻找吴琼花,谢晋四处奔波。

按剧本的描述,吴琼花“有一双火辣辣的大眼睛”。“我没有想到,要找这一双眼睛,竟是那么难。”谢晋在给梁信的信中曾诉苦说:“为寻找这双大眼睛,我几乎寻遍了东西南北。”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谢晋应邀去上海戏剧学院观看学生演出的话剧《在和平的日子里》,一个名叫祝希娟的姑娘进入了谢晋的视线。在排练话剧时,她与一名男同学争论起来。这个男同学又高又大,可祝希娟在他面前一点也不退让。谢晋注意到她有一双火辣辣的大眼睛。为从各方面了解祝希娟的情况,谢晋后来又多次来到上海戏剧学院,看她上课,又看她弹钢琴。观察了一个多月,才选定了她。

祝希娟随剧组来到当年红色娘子军的根据地海南岛体验生活,参加军训,在最短的时间里褪去了女大学生的书卷气,从外形和气质上十分接近农村女战士吴琼花。与此同时,演员们大量编排小品,构建人物关系,掌握表演分寸。

摄制组还专门请来曾任妇女革命武装连长的冯增敏,带领演员们重返当年的“苏区”,一边回顾苦难遭遇和战斗历程,一边参加劳动和训练。

祝希娟第一次见到陈强时,尊敬地叫陈强“老师”,结果陈强来了句:“臭丫头!”祝希娟顿时明白,老演员已经进入角色,她马上接上:“老爷,尝尝奴才的子弹吧!”

《娘子军连歌》永流传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这首已成经典的《娘子军连歌》火遍全中国。创作这首歌的是作曲家黄准,黄准12岁就参加了革命,在延安,冼星海是她的音乐启蒙老师。

1959年初春,当《红色娘子军》定稿后,谢晋计划选一个富有经验的作曲家担纲影片作曲。因为谢晋知道,插曲不仅能为电影增色,而且将成为影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剧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谢晋在电影厂找到黄准,激动地说:“我拿到了一个好本子,你有没有兴趣为它作曲?”此前,黄准为谢晋拍摄的《女篮五号》创作的插曲《青春闪光》很受观众欢迎。黄准接过本子说:“好啊,让我看看后再说。”

黄准回家后,和沈寂、谢晋一样,也被剧中人物的命运和戏剧情节所吸引。第二天,黄准就找到谢晋,说十分喜欢这部作品,愿意担任作曲,但她希望早日去海南体验生活。

在最早的文学剧本中,剧作者选用插曲的本意是在娘子军连成立时,由新参军的娘子军演唱歌曲。因此,讨论开始,有人提出《红色娘子军》是一部革命题材的影片,插曲以一首革命历史歌曲替代即可,这样能使整部片子更有历史感、庄重感。黄准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革命历史歌曲虽好,但没有本剧的特点,更没有海南特色。”因此,她主张影片《红色娘子军》一定要有一支娘子军自己的连歌,并当众表示:“我一定要写出一首能够流传的、为群众喜爱的新歌。”

在众人面前“夸海口”容易,而真正要创作出这样一首能流传的歌并非易事。黄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实在太喜欢这个本子了。黄准从梁信那里了解到,1932年8月,刚刚成立一年零三个月的娘子军与红军一营奉命在马鞍岭进行阻击,迎来了最为惨烈的一战。战斗中,她们留下一个班的人打阻击,直至弹尽粮绝,全部牺牲。不久,海南红军主力作战失利,娘子军只存在了约500天即被迫解散,散落于民间。黄准被娘子军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

在海南,黄准还观看了海南地方戏——琼剧《红色娘子军》。黄准看完演出后,不仅对剧中人物、情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被剧中的音乐深深吸引。那优美婉转的旋律,在别的剧种中很少能听到的乐器音色,还有那带有海南风格的打击乐都让她大开眼界,令她惊叹不已。

一天,黄准访问归来,脑海中浮现出娘子军战士英姿飒爽的形象,她开始了歌词的创作。“向前进,向前进……”然而只开了个头,她却再也写不下去,一连数日在这几个字前徘徊。她曾想放弃创作这首歌,但想到剧中的英雄人物,她又振作起来。终于有一天,黄准来到拍摄现场,当看到影片中党代表洪常青在烈火中英勇就义的场面,影片中洋溢着仇恨的火焰和青春的炽热一下子就让她找到了歌词的内涵,创作灵感伴着以往的生活积累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向前进,向前进……”

经过反复试唱和修改,一段短促有力、浓郁深沉的旋律,出现在黄准的曲谱中。《娘子军连歌》终于诞生了!这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和电影相映成辉,《红色娘子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红色娘子军》的电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真实的《红色娘子军》却早已淹没到历史中。随着最后一位娘子军在海南琼海的乡村静静的去世,从此世间再无娘子军。

那时的海南,是个封闭而贫瘠的偏远海岛,当时人们的生活很困难,很多男人选择了外出。

而妇女留在家中,照看一家老小。出门在外谋生,谈何容易。男人们往往一去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归,有的还因病客死他乡。妇女们在家中犹如“守活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守望夫”。

当时的妇女地位很低,海南方言叫男人“公爹”,叫女人“衣服”。在如此对待性别的观念下,人们认为守活寡是“美德”。如果你主动提出改嫁,会遭到公婆的反对以及村里的流言蜚语。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生活的艰难和丈夫的缺失,这些年轻妇女极度渴望生活的改变。

就在这时,1930年4月,中国琼崖特别支部,发出一张布告:“英雄的乐会县妇女们,拿起枪来,和男子并肩作战!”

布告发出短短一个月,就有700多名妇女报名。经过筛选,有100多名妇女在乐会一个小学的操场上宣誓,《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宣告成立了,连长叫庞琼花。

周围的人称这些女兵为“红军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卫领导机关,看守犯人和宣传工作。

随着国共形势的变化,他们很快投入到了战斗中。这群女人不仅敢打,而且真能打。这个女子特务连,在短短的500多天里,与国民党军血战50多场。

但是到了1932年,中央苏区的“肃反”运动开始,也波及到了琼崖支队。“肃反”造成了红军内部重大人员伤亡,娘子军庞琼花也成了肃反对象。

此时国民党军也调集大量兵力围剿。1933年春,琼崖红军基本被打散,初建时有104人的娘子军,由于牺牲19名同志和部分失散人员,宣布终止活动。

部队解散后不久,庞琼花和其余的七位女战士就被国民党被捕了。直到1937年12月底,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后,他们才被释放。

他们出狱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当时的琼崖农村,女孩子大多数很小就会被许配订婚,如果25岁前还没有结婚,就会被族谱上除名,然后逐出家门。

而这些女战士出狱回家时,大多已经二十五六岁了,于是被家里逼着嫁人。

但他们可嫁的对象,没有选择的余地。普通人家不会娶这么年纪大的姑娘,而且在当时他们红军女战士的身份对他们来说并非好事。当时在信息闭塞的农村,许多人认为女人上山是给共产党当“共婆”,他们只能嫁给国民党人士,或着有点身份的地方绅士。

有文化的女指导员王时香,嫁给了一个比她大15岁瘸腿的国民党联防队长。因为他母亲害怕女儿当过红军,坐过牢会连累全家,希望她嫁给这个联防队长,以求庇护。王时香也不愿意,但她不得不顾及家人的安危。王时香唯一能做的,是说服丈夫不为国民党做事。大夫也同意了,于是辞掉联防队长职务,到一所学校做了会计。但在1950年解放军登陆海南岛前夕,害怕被解放军清算,又回到了国民党军中,最后死在国民党队伍中。

1950年,解放军解放了海南岛。

连长庞琼花没有等到这一天。从监狱释放后,她嫁给了乐会县国民政府的文书王汉文。日本占领海南后,夫妻二人不愿到维持会任职,只好到山上过隐居生活。日伪军队包围了山林,死打了王汉文。

由于庞琼花长相好,日寇动了歹心,庞琼花奋力反抗并咬伤日寇手指,日寇恼羞成怒的将她杀害。

不过,庞琼花一直是一位具有争议性的人物,理由是在她被国民党被捕后,被敌欺骗,讲了一些不利于革命的话。这也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在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的女主角由吴琼花改为吴清华的原因。

电影的另一个原型,是娘子军入狱八姐妹中年纪最小的冯增敏。性格坚毅的她,出狱不久就继续上山寻找党组织,并嫁给一位红军战士,冯增敏是建国后唯一一位当上干部的娘子军战士。文革前,她担任琼海县妇联主任。作为战斗英雄,被毛主席接见,并获赠一支全自动步枪。也是她,给了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最初的素材。

女子军特务连,从组建都解散,总共只有一年半的时间,而幸存的战士们归于平静的生活,也漫漫被历史和时代遗忘。当他们步入晚年时,却意外的名动天下。

真正让红色娘子军家喻户晓是,是1961年谢晋导演,他根据海南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刘文韶的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改变成的电影《红色娘子军》。

而后,健在的娘子军有了民政部门固定的生活补助,海南省妇联常年为他们提供医疗补贴,海南某集团还从公司设立的“和平进步基金”中拨出专款给娘子军老战士生活补助。

时代没有忘记她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