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谷|《道德经》第49章讲解与常见误区分析

溪谷聊道教文化 2024-03-29 13:38:55

【主要内容与误区概述】

本章主要讲述权力的合法性来源是“百姓心”,所以圣人“以百姓心为心”。为了能够让天下“得一”而不撕裂,执政者要“为天下浑其心”,也就是“和其光,同其尘”,具体表现在公平地对待“善者”与“不善者”,以及“信者”与“不信者”,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常见传统误读主要有:第一,把通行本的“无常心”篡改为帛书伪作的“恒无心”,使文本丧失逻辑关系而沦为佛学或庄子的附庸;第二,无视直接引语问题,把官民关系当作人际关系,沦为“感化”特征,变成“以圣人心为心”的德治文化;第三,把“为天下浑其心”当中的“为”解读成“使”或者“让”,从而导致“浑其心”的主体由圣人被调包成天下百姓;第四,把“圣人皆孩之”理解为“圣人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沦为父母官文化。

【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道德经:无为与自由》(修订稿)译文】

圣人没有一成不变的想法,而把民众的想法作为他的想法,(所以因民而变)。

(因此,他说:)“对于善者,我善待他们,对于不善者,我也善待他们,而得善治;(同时,)对于信任我的人,我相信他们(的选择),对于不信任我的人,我也相信他们(的选择),从而取信天下”。

圣人在天下人面前低调而收敛,为了让天下有道而和光同尘。(于是,)百姓都可以专注于自己的耳闻目见(自由发展),圣人都以柔弱的赤子之心对待(而不伤害)他们。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众所周知,如果我们使用“反复无常”来形容一个人,通常都是贬义的,那么,老子为什么使用“无常心”来描述圣人呢?圣人之所以“无常心”,那是因为他“以百姓心为心”。前一个分句说圣人的“心”是“无常”的、变化的,后一个分句说这种变化的动因必须是“百姓心”,而不能是他自己的个人意志,否则那样的“无常心”就是贬义的。显然,老子认为权力应当根植于民心,而圣人只是代理人,这种理念就完全不同于君王把自己反复无常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天下人的情况。

然而,常见的错误解读是把通行本的“无常心”篡改为帛书伪作的“常无心”,后者破坏前后句逻辑关系,你不能前面说“无心”,后面又说“以百姓心为心”,而有些译者为了读起来合理,强行给前句的“心”字添加定语而成为“自己的心”或“私心”。

对于采用通行本的,还有人把“常心”理解为“常人之心”,译为“普通人的偏狭之心”,那纯粹是在组词基础上再做想当然的调整。

此外,对于“心”字的解释也很乱,比如:意志、意愿、意念、思想、想法、心志、私心、心理、成心等等,其中,“意念”、“心志”、“心理”、“成心”明显用词不当,而“私心”添加的“私”字固然可以从“以百姓心为心”推导,但原文没有,而通行本已用“常”字作为定语,它也可以从后句的“百姓心”中推导,百姓心无疑是会变化的;他们通常把“常心”解释为“主观成见”,那是导入马教概念制造的混乱,无论是想法还是意志,都是所谓“主观”的东西,而“成见”,类似于“偏见”等与歧视行为有关的表述,这与“以百姓心为心”所表达的是两码事。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既然要“以百姓心为心”,而天下同时存在“善者”与“不善者”的百姓,所以就必须同时善待他们,因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而“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所以必须帮助弱势群体,否则就不存在“得一”之治,就有撕裂的社会,也不能“德交归焉”,就不能各得其德;同时,“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圣人还应当给予“信者”与“不信者”同等的自主评判权,允许异议者的存在,所谓“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经》第27,62,39,60,17),执政者信用不足,是因为有过失信之言,人们就有理由为之投下不信任票。

“德善”与“德信”是有道之治的成果,“德善”即得到善治,是“正善治”;“德信”即得到信任,取信于民。老子说,“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用出于真精,也就是真德,而“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道德经》第8,21,54章),真德得之于道,有道之治,才有真德,才有真精,才有真实的社会信用。

这段文字最常见的错误有两点:第一,忽视原文的直接引语属性,从而忽视了那是对特定人物角色的独特要求;第二,把它当作感化教育,那就沦为“以圣人心为心”了,也就是仁政特点。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在天下歙歙”,依据“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可知,“歙”与“张”相对,圣人在天下人面前收敛而不张扬,遵循“知其雄,守其雌”的柔弱原则;同时,圣人“为天下浑其心”,体现道的“混而为一”属性,权力有道,“其政闷闷”(《道德经》第36,28,14,58章),和光同尘,才能同时包容“善者”与“不善者”,以及“信者”与“不信者”。

然而,传统解读常常把“为天下浑其心”解读为“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使百姓的心思归于混沌、纯朴”、“使天下百姓的心灵都变得淳朴”、“让天下人的心归于浑朴”等等,也就是把“为”解释成“使”或者“让”,甚至还有把“为”译为“治理”的,完全无视汉字基本义。

不过,不管他们具体文字怎么表达,思维方式却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要让百姓“浑朴”、“纯朴”云云,也就是把“其”理解为“百姓”,这样处理的后果就是约束对象完全搞反了,本来要求执政者要“浑其心”,其实与“以百姓心为心”有关,结果变成“圣人”的榜样之治使天下人“淳朴”,那就变成百姓要“以圣人心为心”,让百姓向圣人学习、看齐,那显然与开头观点自相矛盾,所以是错误的。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权力无为而天下有道,于是百姓都可以把精力倾注在自己的所见所闻之上,相当于“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17章),都将回归自我;同时,圣人柔弱无为,都以赤子之心拥抱“百姓心”而不侵犯他们。

然而,传统解读把“百姓皆注其耳目”译为:“百姓都专注于他们的视听”、“百姓都关注自己的耳目欲望”、“百姓都关注自己的耳目聪明”、“老百姓都在运用各自的耳目聪明”、“百姓都耳目各有所关注”、“百姓的耳目都注意着圣人的一举一动”等等,基本上属于不知所云的表述。

对于“圣人皆孩之”,通常都理解为“圣人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是儒家文化的父母官思维,是仁政特征。因此,这里的“孩”应当视为对于圣人的描述,所以我把它理解为“以赤子之心对待他们”。

0 阅读:1

溪谷聊道教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