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式手枪,全称“1951年式7.62毫米手枪”,该枪仿自前苏联TT30/33型半自动手枪,是我军装备的第一种制式手枪,也是第一支制式武器。
51式手枪,口径7.62毫米,枪长196毫米,重854克,采用枪管短后座复进原理,闭锁方式属于枪管摆动式。全枪由枪管、上节套、下节套、复进装置、板机部、弹匣等部分组成,在枪柄下面有个半环,用于拴枪纲。
该枪使用7.62x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弹容量8发,枪口初速420米/秒,射速25发/分,有效射程50米。
和原版TT-33相比,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握把中间的五角星上没有CCCP字母,套筒上的防滑纹更细密。
该枪装备部队后,多数配备给了指挥员,以取代勃朗宁、毛瑟等“万国造”手枪。
在当时,只要是佩戴了51式手枪的指挥员,还会配发一个手枪的枪套,不过枪套最开始的时候没有统一的样式,只要够大,能把手枪塞进去就可以。
后来参考TT-33枪套设计而成的51式手枪枪套问世,该枪套整体使用厚牛皮和粗线缝纫而成,枪套尺寸很大,不仅可以将整支手枪放入里面,同时枪套的侧面还有一个独立的隔层,可以放多余的手枪弹匣。
虽然可以这样多带一个弹夹,但是弹容量也只有8发,但是真到战场上,这点弹药量不够用的。
51式手枪就去过朝鲜战场,但是已经习惯了盒子炮20发大容量弹匣的志愿军,对这种只有八发子弹的手枪怎么也爱不起来,但是又没的选,于是志愿军指导员在前线中,通常还会额外携带两个弹药携行具,用来装放更多的备用弹匣,作战时会通过主腰带与皮枪套一同挂在腰上。
除了我军使用外,朝鲜人民军也装备过51式手枪,但最后也退役并被本土生产的68式手枪取代。
到了1953年,国家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国产枪械仿制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之前51式手枪较为粗糙的做工,以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此时开始被更正和改进,并最终于1954年设计定型为新式7.62毫米手枪,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54式手枪“,绰号”大黑星“,
二者虽是一脉相承,但是51式手枪和54式手枪还是存在细微差别的,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51式手枪在它的套筒座后端左侧刻制有生产年份、枪号、八一军徽图案,右侧对应位置则刻制有厂徽;而54式手枪的生产年份则只有后2位,且没有八一军徽,也没有厂徽。这是51式手枪和54式手枪在外形上比较明显的一个识别标志;
第二,就是51式手枪的弹夹下部设计有一个小半环,可以用来系上枪纲,以防止在持枪过程中枪的突然掉落。这个设计细节是直接挪用了原型枪苏联TT30/33手枪的设计特点。在此方面,国产54式手枪的弹夹则没有这个小半环,是平滑过渡的。这是国产51式手枪与54式手枪的又一个比较鲜明的外在识别特征;
第三,就是51式的枪内膛线宽度约为1.87毫米,它的击针较为尖细;而54式手枪的枪内膛线宽度约为2毫米左右,且它的击针比较圆钝。
后来,随着54式手枪的大量服役,51式手枪黯然退出了现役。
虽然51式手枪算不上一款名枪,也没有54式手枪的名气大,但是它作为我国仿制的第一款手枪,第一款制式手枪,在我军装备史册上还是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经验也为54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那里可以买到[爱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