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肾功能的指标有很多:血肌酐,尿酸,尿素氮是常规“三剑客”,此外还有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等等这些都是肾功能损伤后,肾病检查必查的指标。
化验单上这么多指标都是肾功能情况的体现,那到底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是血肌酐还是尿素氮,还是胱抑素c还是肾小球滤过率呢?
一、最有代表性的肾功能指标,可你的想的不一样
90%的患者可能都会选择肌酐,但肾内科医生的选择却不一样。最准确,具有代表性的肾功能指标,则是肾小球滤过率及内生肌酐清除率。
有患者问了,那为什么不是血肌酐?
肌酐存在较大的误差,可以作为肾功能首次损伤的诊断依据,但是肾功能持续进展过程中,避免误差导致对肾功能错误估计,影响治疗,还是需要多重视肾小球滤过率和内生肌酐清除率的情况。
肌酐的误差一般来说超过30%就是很大的失误了,比如一个人本身肌酐130,处于肾损伤早期,误差在30%-50%,基本是169-196,分期之间跳了一级,肾功能损伤也更严重了,导致误差的主要是受饮食,运动等因素影响比较大,如果检查前几天你一直吃很多肉类食物,还运动了,波动就是会非常大。
所以用另两项指标来保驾护航肾功能,就不容易出现耽误治疗的情况。基本上这俩指标误差一般都不会超过5%-10%。
那有不少患者疑惑了,它俩不也是肌酐计算出来的吗?没有错。
这两个指标,可以通过血肌酐公式来估算得到,但相对来说综合患者身高,体重,性别等多项因素,相对来说更为准确。
《2024版的KDIGO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中指出切建议:
更推荐根据肌酐-胱抑素C的组合来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也就是说避免肌酐因素的干扰,把胱抑素C和肌酐“捆绑”起来用。
肌酐-胱抑素C公式如下:
肾小球滤过率=
169*(肌酐/88.4)的-0.608次方*胱抑素C的-0.63次方*年龄的-0.157次方
如果是女性,再乘以0.83。
比如说一个正常身高体重的男性,肌酐230,胱抑素c3.5,年龄45岁。
肾小球滤过率=169*(230/88.4)的-0.608次方*3.5的-0.63次方*45的-0.157次方=169*0.56*0.45*0.55=23.42。
用肌酐-胱抑素C 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的办法,相对来说比单纯看肌酐更准确,对于多数肾病患者来说足够了,同时也比较便宜、便捷,指南推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内生肌酐清除率。也是与血肌酐密切相关的指标之一,区别就在于肌酐就是单纯直观的反映的血液内的毒素水平高低,还没有涉及到肾脏的滤过排毒能力,只能是侧面反映肾功能。
而肌酐清除率则才是进一步来评估的肾脏单位时间内清除肌酐的速度的指标,所以对比起来一目了然,要更直观了解肾功能情况,更需要关注的是内生肌酐清除率。
二、不会“骗人”的肾功能指标
如果说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多少多少都会有些误差,那下面这两项指标却不会“说谎骗人”,也是对肾功能损伤进一步检查。
一项是血β2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类小分子蛋白,通常体内存在感染,发生炎症反应,免疫系统损伤的时候都会出现异常。进展到肾衰竭中后期,作为中分子毒素物质会蓄积在体内,损伤肾细胞肾单位,主要是对肾小管损伤比较严重,导致血液毒素水平直线上升。
所以肾功能损伤后,尤其是到了中后期,除了肌酐,尿素,胱抑素c之外,血β2微球蛋白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指标。
二是肾脏B超。重点关注肾脏大小变化,肾功能发生实质性损伤后,损伤越严重,硬化纤维化的细胞越多,肾脏萎缩的越明显。通常在早期没有太大变化,多数进入到肾衰竭肾脏血流出现异常,逐渐出现萎缩变小的情况。肾脏的各项功能必然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要进一步评估肾功能,肾脏的超声必须要做,同时观察血流情况,积极采取中西医清血清毒结合治疗,减轻体内毒素肾内压对肾脏病的影响,改善肾脏微循环的情况,有助于阻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只不过肾脏的大小短时内变化比较小,所以不需要每次都查,3个月查一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