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强烈自主学习意愿的孩子不属于鸡娃,鸡娃指的是以过度时间投入,长时间但低效率学习模式获得成绩提升的孩子。
低年级孩子学习时长为什么会和学习效率呈现反比关系。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中等思维能力的孩子,每天课后往往一两个小时,就能较好的完成作业并进行复习及预习,这个时候孩子有着较为充裕的课余时间,在我们那个年代,这段时间就用来玩耍,孩子的成绩差距往往已经体现出学习力的差距。
即那个年代的小学学霸,大概率也是以后的初中以及高中的学霸,很少会有较为明显的初二及高一现象的发生。
但一些家长为了赢在起跑线,会将剩余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延长学习时间甚至让过小的孩子满负荷学习,过长的学习时间明显高于这个阶段孩子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思考强度的降低,以及学习兴趣的流失。

虽然这个阶段鸡娃效果特别明显,但大多数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过度学习的模式,是以降低孩子自主思考能力的代价换来的,学习成绩随着新的知识点出现会出现变化,但学习效率降低了就是降低了。
以数字举例,假设小学较好的成绩是10分,优秀的成绩是12分,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时间的2,学习效率是5,是可以达到10分的较好水平,一些特别聪慧的孩子学习效率可以达到6以上。
以前大家课后都玩,学习投入度接近,因此聪慧的孩子会很早就鹤立鸡群,初中高中学习时间会大家都同步提升,成绩不会发生过大的变动。
但一些鸡娃家长,在小学阶段就将学习时间提升到4,使得学习效率从5降低到4,总分会超过12分的优秀成绩。

这也就使得现在小学生出现普遍“学霸”的状态。
然后到了初中大家的学习时间都达到4,其他较好的同学学习效率5,得分20分,优秀的仍然是6,学习效率4,得分24分,这个时候原本鸡娃同等的学习时间4,效率也是4,就会变得普通,为了继续成为优生,会将学习时间提升到7,但效率进步减低到3,勉强21分超过较为优秀的学生。
这个时候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虽然他们仍然能考入高中甚至重点高中,但已经是强弩之末。
到了高一大多数学生学习时间都提升到7,较好和优秀的两拨学生效率仍然是5和4,成绩35分和42分,而鸡娃效率即使仍然保持在3的水平,也没有拌饭通过过长的学习时间投入,进入追分,学习时间提升到9也仅仅27分,就此被落下,如果再熬夜,只会导致学习效率进步下降,总分也更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