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稀土版图正上演一场无声的争夺战。美国两届政府耗资数十亿美元,在澳大利亚、蒙古甚至乌克兰搭建起稀土供应链,却始终无法突破最后一道技术关卡——所有开采的稀土矿石最终仍要跨越太平洋,在中国完成精炼加工。这个看似矛盾的产业链闭环,暴露出美国在稀土领域"去中国化"战略的致命缺陷。
特朗普时代的"资源伙伴"计划曾让美国信心满满。通过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签署矿产协议,美国稀土开采量迅速攀升至全球12%,位居世界第二。拜登政府更将布局扩大到蒙古高原与哈萨克斯坦矿区,甚至以极低成本签下乌克兰矿产合作协议。表面看来,美国已建立起横跨四大洲的稀土供应网络。
但《华尔街日报》的最新调查揭开了繁荣表象下的技术困局。美国本土稀土加工成本是中国的三倍,精炼技术更落后中国二十年。即便在蒙古新发现的顶级稀土矿床,开采出的原矿仍需通过中俄领土转运至中国工厂。这种"开采-出口-进口"的产业链模式,让美国始终被困在原材料供应环节。
中国建立的稀土精炼技术壁垒堪称铜墙铁壁。全球92.3%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集中在中国,从手机芯片到隐形战机的精密制造,都依赖中国加工的高纯度稀土材料。越南虽坐拥丰富储量,但加工设备需从中国进口;澳大利亚曾尝试本土精炼,却因成本失控被迫中止。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2024年其替代渠道进口量仅占总量5%,难以撼动中国主导地位。
这种技术代差催生了特殊的产业现象:美国稀土企业将本土开采的矿石运往中国加工,再将成品返销国内。为打破僵局,美国近年转向技术渗透,通过高薪挖角、商业并购甚至情报手段获取中国稀土技术。但中国新修订的《稀土管理条例》已筑起防火墙,对技术转让实施分级管控,稀土分离提纯等118项关键技术被列入限制出口目录。
当前全球稀土产业正形成"双循环"格局:中国掌控着精炼加工和技术标准,美国主导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这种微妙平衡短期内难以打破——中国每年投入稀土研发的资金超20亿美元,在绿色提取、废水回用等技术领域持续领跑;而美国重建完整产业链至少需要十年周期和千亿美元级投入。
当各国还在为开采权博弈时,中国已在稀土提纯精度上达到99.9999%的行业巅峰,这场技术马拉松的差距正越拉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