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权益日,想要说几句。
经营自媒体,不靠自媒体盈利的人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希望通过自媒体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进而借机变现。
作为一个自媒体经营者,自然非常清楚自媒体的玩法。需要说明的是,闲闲财经明白什么是“蹭流量”,但却是不靠自媒体糊口的人,我经营自媒体的本质是希望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而不是最终变现。说得再直白一点,我是当写日记来运作的。以实现儒家思想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且“吾日三省吾身”。
流量从何而来呢?
流量的本质并不是来自用户,也不是来自创作者,而是来自于平台的“算法”。
什么是算法?
就是各大平台按照用户各自的喜好,以推送不同的内容,于是乎,流量就出现了。一旦一个事件出现,平台就会按照用户画像推送给某一类受众,如果用户对该信息停留时间较长,平台就会默认这是一个“优质话题”,接下来就会加大推送力度,进而形成某个热点话题。
既然是热点话题,接下来不仅仅只是自媒体,就连官方媒体也会加大报道,于是乎,上“热搜”就变得非常容易。也就是说,“蹭流量”并不只是自媒体这么干,主流媒体、官媒也会这么干。

重大流量,甚至会持续数周。
既然有了话题流量,讨论该话题就容易增加曝光度,曝光度高了,自然广告流量收益就会放大。于是乎,媒体工作者就会继续“深挖”话题背后的故事。被曝光的事件,以及涉及的人物,将会被媒体全方位360度无死角报道,甚至有些人连隐私都没有了。
这就会造成另外一个问题,在聚光灯无限放大下,即便是一个好人物、好事件,也有可能出现“反转”;如果是坏事件、坏人物,甚至就会出现“网暴”事件发生。这样就会造成“人身”伤害,甚至会引发更恶劣的事件发生。
也就是说,在“流量”的驱使下,很容易将一个普通事件,推向另一个极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流量”可以“杀人”,这一点也不为过。

流量造成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虚假信息容易泛滥。
在热点话题上“添油加醋”,也会增加传播度,这么操作很有隐蔽性,甚至不出几个小时,相关方会主动出来辟谣,根本原因就是有人刻意制造流量。
但对于“添油加醋”者来说,其实短短几个小时已经实现了“蹭流量”的目标,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要接受道德上甚至是法律上的审判。
另一种更加恶劣的问题是,有人打破了“蹭流量”的玩法,希望能够带动社会舆论,自己创造出一个热点话题,来吸引眼球,这就是虚假信息。对于虚假信息的惩治,现在各大平台都比较严厉,封号的概率很大。
要知道,有些制造虚假信息者,目的并不是做大自己的IP而是希望通过引流,以实现变现,封号对于他们来说,损失并不大。这就要求广大互联网用户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了,避免上当受骗引来不必要的损失。这种信息,即便是多停留几秒钟浏览、观看,也是对他们的流量扶持。
另外,还有一些相对传统的玩法,蹭高科技的流量仍能屡试不爽,这些东西分辨起来非常容易,就是告诉你这些高科技如何赚钱、迅速致富,如果他们拥有这种实力、发现了某种诀窍,就不需要大声吆喝了,本质上来讲,他们认为赚用户的钱更容易。发现了投资秘诀,并不急着自己赚钱,却忙着让购买者赚大钱,这种反人性的操作,细细想来其实非常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