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孩子,脾胃太虚了!中医:脾壮才能百病消

冰双阅览养护 2025-03-22 11:32:22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儿童脾虚时,运化功能失调,易出现这些问题:

1.气血不足:脾虚无法化生气血,筋脉失养,引发肌肉不自主抽动。

2.痰湿内生:脾失健运,水湿停滞成痰,痰浊上扰清窍,诱发眨眼、喉中异响等表现。

3.肝风内动:脾土虚弱则肝木亢盛,风痰扰动,出现摇头、耸肩等抽动症状。

上个月,诊室来了一个7岁的小男孩,抽动症状持续8个月,表现为频繁眨眼、耸鼻、喉中发声,情绪紧张时加重。还有食欲差、腹胀、大便稀软。孩子面色萎黄,舌淡胖有齿痕。

辨证分析: 脾虚失运,气血不足,痰湿内生,引动肝风。

我从三方面入手调理:

健脾益气: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切断痰湿生成之源。

化痰息风:祛除痰浊,平抑肝风,缓解抽动。

调和肝脾:疏肝理气,避免肝木克伐脾土。

开方: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天麻、钩藤、白芍、蝉蜕。

同时建议家长做好日常管理:

忌寒凉(冰淇淋、酸奶)、油腻及甜食。

多食山药、小米、南瓜等健脾食材。

避免过度责孩子,保持家庭氛围轻松。

每日户外活动1小时,助阳气升发,疏解肝郁。

结果如何?

半个月后孩子食欲改善,大便成形,发声明显减少。1个月后抽动症状基本消失,面色转红润。

上周最后一次复诊,情绪紧张时偶有眨眼,建议家长巩固半个月后停药。

脾虚是儿童抽动症的重要诱因,通过健脾化痰、调和肝脾的方法,配合科学喂养与情绪管理。家长需重视“三分治,七分养”,从日常生活中巩固孩子的脾胃功能。

方解:

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

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天麻、钩藤平肝息风;

白芍、蝉蜕柔肝止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