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朝鲜人眼中的"奢侈品",我们觉得很普通

百姓识天下 2025-03-31 11:52:30

"您快看!是黄色车牌!"朝鲜导游小崔突然抓住我的胳膊,声音里带着发现新大陆的兴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一辆黑色奔驰正从凯旋门广场驶过,车牌上那抹明黄在灰扑扑的街道上格外扎眼——后来我才知道,这抹黄色在平壤的稀有程度,堪比北京二环内突然出现的大熊猫。

这已是我第五次踏上朝鲜土地。从2016年首次入朝时满街的自行车洪流,到如今平壤街头渐次出现的电动汽车,这个神秘国度正以独特的方式演绎着自己的现代化进程。但最让我着迷的,始终是那些在中朝两国间产生奇妙错位的"奢侈品认知"。

我们自发组织了"黄色车牌捕捉大赛"。三天时间里,来自上海的王总用长焦镜头在万寿台纪念碑蹲守两小时,最终拍到辆挂着黄牌的比亚迪;95后姑娘小雨在羊角岛酒店天台数了368辆军绿色公交车,才等来一辆私家车匆匆掠过大同江桥。这让我想起国内车友追逐限量超跑的热情,只不过在平壤,这场追逐赛的奖杯是辆普通的本田雅阁。

"知道为什么黄色车牌这么金贵吗?"小崔神秘兮兮地掏出工作证,"像我这样的旅行社优秀员工,工作十五年才能申请购车资格。"她摩挲着证件上泛金的国徽,"去年整个平壤新增私家车不到200辆,比你们北京早高峰堵在国贸桥上的车还少。"

在平壤第一百货的自动扶梯上,我偶遇了捧着苹果如捧珍宝的朝鲜姑娘。她穿着熨烫妥帖的工装,胸前的金日成徽章擦得锃亮,怀里三个苹果用印着"21世纪太阳"字样的报纸仔细裹着——这场景,像极了九十年代中国姑娘攥着外汇券买进口巧克力的模样。

"同志,要尝尝金刚山的苹果吗?"玉流馆附近的自由市场上,摊主大姐热情招呼我们。标价牌上赫然写着:苹果20元/斤,葡萄35元/斤。这个价格让来自烟台的李姐直咂舌:"在俺们村,这样的苹果五块钱能买三斤!"

更令人心酸的是当地人的购买方式。常见有母亲带着孩子驻足良久,最终只买一个橘子,剥开分食;穿着军装的老人把苹果凑在鼻尖深嗅,又轻轻放回摊位。这种对水果的珍视,让我想起爷爷总念叨的粮票年代——1982年他揣着半斤苹果票在供销社排队时,大概也是这般神情。

在光复商业中心三楼的电子产品区,我见到了朝鲜自产的"平壤2423"智能手机。银灰色机身印着木兰花图案,打开应用商店,映入眼帘的是《劳动新闻》电子版和"主体思想学习平台"。标价2500元人民币的价格,相当于普通职工四年的积蓄。

"这是去年最紧俏的新年礼物。"小崔翻出手机相册里珍藏的照片:她表姐婚礼上,新郎捧着系红绸带的手机盒,比捧着结婚证还庄重。这种仪式感,与国内年轻人排队抢iPhone的狂热形成奇妙呼应——只不过在朝鲜,这份狂热被藏在国营商店的玻璃柜台里。

夜幕降临时,我们走进大同江畔的"未来科学家大街"。某栋公寓楼突然飘出熟悉的旋律,仔细分辨竟是中文版《月亮代表我的心》。循声找去,顶层竟藏着家装潢时髦的KTV。穿着高丽裙装的侍应生递来歌单,从《血海》到《爱我中华》应有尽有。

"这里三小时消费要800元人民币。"小崔悄声说,这个价格相当于平壤普通家庭半年的娱乐开支。当我们包厢响起《朋友》的大合唱时,透过门缝看见几个朝鲜青年正在走廊踮脚张望,他们胸前的徽章在霓虹灯下明明灭灭。

在开城工业园区的纪念品商店,我发现了最生动的中朝友谊注脚:货架上并排摆着朝鲜产"大同江啤酒"和中国产"青岛啤酒",易拉罐身上分别印着平壤电视塔和五四广场。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收银台旁堆着印有中文的"养生枸杞"和韩文标注的"高丽人参",活脱脱一出东北亚特产大联欢。

结账时遇到位朝鲜采购员,他手里攥着皱巴巴的人民币,正用计算器换算价格。看到我买的辣白菜拌饭料,他突然眼睛发亮:"这个!中国延吉也有!"生硬的汉语混着延边口音,倒比任何外交辞令都真挚。

最难忘的是临别那晚在大同江边的野餐。我们拿出国内带的柑橘分给朝鲜朋友,他们回赠自酿的米酒。北京来的赵老师即兴唱起《阿里郎》,小崔用中文接上《茉莉花》。当两种语言在江风中缠绕上升时,对岸主体思想塔正亮起红星,恍如一支穿越时空的合奏曲。

后记:回国后整理照片,发现张意外抓拍——平壤地铁站的广告牌上,朝鲜模特手持"平壤2423"手机微笑,背景竟是熟悉的华为5G标识。这种充满烟火气的交织,或许就是中朝友谊最真实的模样:不需要宏大叙事,只需一个黄色车牌、一颗金刚山苹果、一首跨越语言的歌谣,便能让两个毗邻而居的民族会心一笑。

小崔最近发来信息,说她正在学中文版的《小苹果》。"等你们再来,咱们去KTV开中朝歌友会!"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朝鲜语颜文字,我突然想起那晚大同江的星月——虽在不同天空,却始终辉映如初。

0 阅读:5

百姓识天下

简介:年轻时曾在朝鲜生活过5年,有多位朝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