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导游小金眨着大眼睛问:"中国朋友为什么不爱吃肉?

百姓识天下 2025-04-01 12:07:22

"中国朋友,肉都凉了,你们怎么都不动筷子呀?"

朝鲜导游小金第三次提醒我们时,我正捧着碗蟹黄拌饭吃得满嘴油光。餐桌上那盘红烧肉纹丝未动,旁边清蒸明太鱼已经见了底。这幕发生在元山港边的国营饭店里,窗外就是波光粼粼的东海,海鸥的鸣叫混着渔船汽笛声,衬得小金的疑问愈发清脆。

跟着朝鲜国际旅行社的专列从平壤出发,穿越层峦叠嶂的盖马高原,甫到元山就被海风扑了满脸。这座海滨城市像颗明珠嵌在金刚山与东海之间,街道上飘着淡淡的海腥味,挎着竹篮的妇人蹲在路边,竹节虾在冰碴里泛着青玉般的光泽。

"十块!十块!"同团的王大姐举着人民币比划,卖海鲜的大婶笑着把半人高的塑料袋塞进她怀里——三只肥硕的梭子蟹、两斤活蹦乱跳的明太鱼,冰碴子还在簌簌往下掉。这幕让路过的朝鲜大爷直摇头:"中国人买海鲜像买白菜。"

餐桌上每天雷打不动的配置印证着这种狂热:早餐是鲍鱼粥配凉拌海带,午餐必有清蒸海鲈鱼,晚餐的辣炖章鱼锅能让最矜持的姑娘添两碗饭。但每当红烧肉、糖醋里脊上桌,筷子们就像约好了似的集体转向海鲜区。

"在我们元山,猪肉要凭票买的。"小金掏出她的供应本,红色塑料封皮下整整齐齐贴着肉票。这个1998年出生的姑娘说起猪肉时眼睛发亮:"过年才能分到两斤五花肉,妈妈会做成辣白菜炒肉,肉汁拌饭能吃三大碗!"

她无法理解我们面对猪肉的冷淡。直到我打开手机相册:北京超市里标价88元/斤的舟山带鱼,青岛海鲜市场380元/只的帝王蟹,深圳日料店988元/位的刺身拼盘......小金盯着屏幕数零的样子,像极了我们初见元山海鲜市场标价时的震惊。

"这个价格,在朝鲜能买两头牛了!"她掰着手指算账。朝鲜实行供给制,普通职工月薪约合50元人民币,但凭票能买到米面油盐。而海鲜因产量丰沛,在沿海城市几乎是"大自然的馈赠",渔民清晨出海,中午就能在自由市场换到日用品。

第三天中午,我们终于解开了这个饮食差异之谜。当小金把最后一片辣白菜包肉塞进嘴里时,北京来的李哥突然问:"你们有没有听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句话像把钥匙,打开了中朝两代人共同的记忆匣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逢年过节才能见荤腥,海鲜更是稀罕物;而今天的朝鲜,恰似那个时代的镜像——2019年朝鲜人均肉类消费量仅为中国的1/5,水果价格是平壤职工月工资的1/3。

"我爷爷那辈觉得肥肉最香,我爸那代痴迷红烧肉,到了我们这代开始讲究低脂高蛋白。"95后姑娘小林夹起块雪白的鳕鱼,"就像现在朝鲜朋友爱吃水果罐头,我们倒开始追捧轻食沙拉。"

饭桌上的对话渐渐热烈。小金说起她珍藏的"中国货":青岛啤酒易拉罐当笔筒,北京方便面调料包做炒年糕,最宝贝的是个印着"友谊长存"的搪瓷杯——那是2018年朝鲜艺术团访华时中国粉丝送的礼物。

行程最后一天,我们特意请厨房做了辣白菜炒五花肉。当油亮喷香的肉片端上桌时,中国游客们终于"暴露出吃货本性"。王大姐咬了口滋滋冒油的肉块直呼"真香",转头又往小金碗里夹了只蟹腿:"尝尝我们的'海鲜执念'!"

此刻的元山港暮色四合,晚归的渔船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小金学着我们用蟹八件挑蟹肉,突然扑哧笑出声:"现在我懂了,你们不是不爱吃肉,是把吃肉的机会留给我们呀!"

这话让所有人会心一笑。想起入朝时在友谊塔看到的志愿军遗物,锈蚀的搪瓷碗上"保家卫国"的字迹仍清晰可辨。七十年前中国军人在这里埋锅造饭时,大概也经历过相似的饮食碰撞。而今游客与导游围坐餐桌,恍惚间完成了某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离别的列车上,小金塞给我们每人一包松子:"这是金刚山特产,中国朋友都爱买。"我们回赠的恰恰是她在海鲜市场流连过的水果硬糖。当火车穿越图们江大桥时,夕阳把江面染成金红色,恍如那些在餐桌上流动的温情与理解,正随着江水汇入历史的海洋。

后记:回国后收到小金的邮件,附件里有张照片——她穿着我们送的汉服元素衬衫,举着那包水果糖站在元山海边。邮件最后写道:"下次来朝鲜,我带你们去平壤第一百货买限量版猪肉罐头!"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约定,或许就是中朝友谊最鲜活的注脚。

2 阅读:367

百姓识天下

简介:年轻时曾在朝鲜生活过5年,有多位朝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