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未展出的文人精神密码:苏轼砚山到8大山人白眼解锁东方审美

第一的人文 2025-03-08 10:26:05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的哲思穿透千年尘埃,在文震亨《长物志》的竹节笔筒里凝结成露。

当宣德炉中的海南沉香攀上倪瓒《容膝斋图》的绢本,中国人的精神修行便化作米芾《研山铭》里的一脉青烟。

这卷被董其昌"画禅"理念浸润的文明长轴,连案头水滴的涟漪都漾着宗炳"澄怀观道"的禅机。

01器以载道 物可明志

《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的玄思,在苏轼收藏的雪堂砚山中具象为"玉质金声"的文人风骨。

看那文徵明《真赏斋图》中的青铜鼎彝,饕餮纹里蛰伏着张岱"冰雪之气"的孤高;

王世襄旧藏的明式黄花梨画案,木纹间流淌着项元汴"天籁阁"的墨韵。

正如米芾拜石时吟哦的"五色烟云凝不去",物之精魄往往在沈周《夜坐图》般的静观中显影,教人顿悟文彭"印虽小技,须具静气"的篆刻真谛。

02韵致沁心 雅能移性

陈继儒《岩栖幽事》的格言,在徐渭泼墨的葡萄叶间酿成"墨雨淋浪"的写意。

蕉叶琴上流淌的《流水》,将伯牙"巍巍乎若泰山"的琴心化作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中的松涛;

恽寿平《瓯香馆写生册》的芍药,瓣瓣舒展着冒襄"影梅庵"里董小宛制香的手泽。

最是那徐霞客杖底云纹端砚,墨海深处倒映着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癫狂,恰似八大山人笔下的游鱼,白眼朝天却暗藏"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性灵。

03清赏悦神 趣可通玄

宋人倪思的"十乐"之说,在文徵明《东园图》中演化为立体的生活美学。

沈周夜坐时"焚香煮茶"的幽趣,化作项圣谟《且听寒响图》卷尾的留白;

李渔闲时"浇花种竹"的逸致,凝成龚贤《千岩万壑图》中的墨韵。

当松烟漫过宣德炉里的篆香,建盏中的茶汤泛起赵佶《文会图》的涟漪,那些文彭刻刀下的象牙印章、

周丹泉仿制的定窑瓷枕、项元汴钤盖的收藏印迹,都在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月光下,交织成一部可居可游的《格古要论》。

04写在文末

暮色中的墨戏斋,传来渐江《黄山图册》页间的松风。

案头那方未刻的田黄冻石,在吴昌硕"老缶"的残茶里浸润出包浆,

恍惚间竟见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的题跋从《墨葡萄图》渗出,与八大山人"哭之笑之"的落款在时空褶皱中相遇。

此刻且学倪瓒"聊以自娱"的淡泊,将米芾"宝晋斋"的痴狂、文震亨"长物"的洁癖、张岱"陶庵梦忆"的沧桑,

尽数揉进一丸李廷珪古墨,在宣纸上写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东方审美宣言。

0 阅读:13

第一的人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