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人生旅途中,心中总装着无数座城,脚步亦奔赴过无数座城。
有的城,如同惊鸿一瞥,千里迢迢只为那短暂的相逢,了却心中那份对美好的渴望,而后便无憾地转身离去;
而有的城,却能温柔地包裹着岁月,那些藏匿在街巷深处的旧时光,那些如故乡亲友般的热情笑容,那些令人垂涎又贴心的美食,让人恍若置身于另一个故乡,心生长住之念。
潮州,便是这样一座城。初次相遇,便似故人重逢,心中满是留恋,却难以言表。
此刻,我仿佛化身为一位诗人,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只想吟咏出一句:“愿为潮州长住客,此生无悔伴潮头。”


02
“在潮之洲,潮水往复”,潮州之名,本就蕴含着历史的诗意与韵味。
漫步在潮州的街头巷尾,你会发现许多地方都与“韩”字结缘:穿城而过的韩江,江畔屹立的韩山,山旁静谧的韩文公祠、韩山书院(今为韩山师范学院)。
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那位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贬谪文人——韩愈。
韩愈,这位年过半百的文坛巨匠,因直言进谏而得罪帝王,被贬至荒远的潮州。
初至南疆,他面临着生活的诸多不适,更在流放途中痛失爱女。

然而,他并未因此颓唐,而是以一种深切的悲悯之心,为潮州百姓驱逐鳄鱼、兴修水利、兴办教育。
他如同一颗种子,将读书与教育的理念深植于这片荒远的岭南之地,从此,潮州逐渐形成了好学崇文的风尚。
在“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信念指引下,潮州的文化能量代代积累,终成为东南沿海的文明礼仪之乡。
潮州人民感念韩公的恩泽,将江山都冠以他的姓氏,于是有了韩山、韩江、韩树,甚至连道路也被命名为昌黎路。
如今,韩愈的名字在潮州已近乎一种信仰,人们怀着虔敬之心,尊称其为“韩文公”。
这份敬仰与感激,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潮州的大街小巷,温暖着每一个潮州人的心。


03
或许正是这份历史与文化的氤氲底色,让潮州人的生活始终保持着一种优雅的怡然。
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睡到自然醒,然后沿着老街漫步,随意走进一家小店,品尝一碗热乎乎的砂锅白糜。
潮州人仍保留着古代的说法,称粥为糜,那白米粒粒分明,在小火砂锅中轻轻跳跃,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捧一碗白糜在手中,选几样适口的小菜,便仿佛拥抱了整个清晨的暖意与宁静。

你还可以像当地人一样,来一碗地道的肠粉。
那薄薄的皮子里裹着肉馅、虾仁、鸡蛋、香菇、白菜等丰盛的馅料,再淋上浓郁的酱汁,一口咬下,唇齿间充溢着满满的幸福与满足。
这份简单却美味的食物,如同潮州人的生活态度一般,朴实无华却充满韵味。
或许在街头巷尾,你会遇到热情的大爷大叔,他们笑眯眯地邀你坐下来喝一杯工夫茶。
袅袅茶香中,你的心情也跟着悠然升腾起来。这份悠闲与自在,是潮州独有的生活节奏,让人沉醉其中,忘却尘世的烦恼。

04
走进牌坊街,二十三座牌坊如列阵的士兵般顺街道一字排开,气势恢宏。
它们是为表彰潮州的先贤英才而设,如同一座座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后人去拂去尘埃,探寻那段辉煌的历史。
而两旁的骑楼之下,人们自如地安放着自己的生活,长情又温暖的陪伴着这座古城。
走至老街中段,可见一条“甲第巷”。
步入其中,只见这条不足两百米的小巷中,竟卧虎藏龙般集中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明清宅院:大夫第、资政第、儒林第……

看这些宅院的名称,便知这里曾是潮州名仕商贾望族的聚居之地。
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抚过扇扇斑驳的木门,凝视那些已经褪色的雕花,你似乎还能感受到古人在这里生活的气息。
这时,不知谁家传来了婉转的潮戏调子,悠悠地飘荡在空中,如同岁月的回响,让人沉醉其中。
继续前行,你便会被街巷两旁的美食所诱惑。
鲜香的蚝烙、馅料饱满的春饼、与沙茶酱绝配的牛肉炒粿条、滑腻清甜的鸭母稔……
每一道美食都让人欲罢不能,只恨自己没能多带几个胃来品尝。
这些美食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潮州文化的传承与展现。

口腹之欲得到满足后,不妨去广济桥边散步消食。
你听那民谣在唱:“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
这座架在韩江之上的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桥的中间由十八只梭船连接,合则为桥路,方便行人通行;
开则成水路,无碍货船行走。这份创造的智慧,让人不禁心生叹服。


05
潮州人对吃的讲究,可谓达到了极致。就一个“粿”字,便能衍生出上百种吃法。
最初,潮汕先民从中原南迁至此,按祖籍的习惯,要用面食当果品来祭祖。
然而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果品,于是便有了“粿”。
如今,各式各样的粿品已经与潮州人融为一体,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粉嫩的红桃粿,造型如寿桃,饱含着祈福祈寿的心愿;甜粿、酵粿、菜头粿,被誉为“三笼齐”,寓意着甜、发、有彩头;

至清明时节的朴籽粿、端午时节的栀粿,则是时令又养生的粿品。
对“粿”的热爱,体现在潮州人的日常饮食中。
如咸水粿,用米浆做成小巧玲珑的粿皮,中间加入少许辣椒酱与菜脯粒,入口滑润,淡淡清香;
热气腾腾的牛杂粿条,加两颗牛肉丸,撒点南姜末,再配一小碟沙茶酱或辣椒酱,是早餐或夜宵的上佳之选;
还有那让人欲罢不能的粿汁,粿片口感滑嫩,再加上猪肉、卤蛋、豆腐等丰盛卤料,各种滋味在口中交织成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06
潮州人对吃的讲究,也在牛的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拿到潮州火锅店的菜单,你可能会感到茫然无措,因为牛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有专属的姓名:脖仁、吊龙、脚趾、五花趾、嫩肉、胸口膋等。
这真真是将“庖丁解牛”的精神运用到了极致。而只有吃过潮州的牛肉,你才知道什么叫做“鲜”。
从屠宰到餐桌,最短只经过三小时,肉仿佛还是鲜活的。

刀工要求精细,控制在十几秒能熟的程度,涮过后蘸一口特制的沙茶酱,独属牛肉的鲜甜口感瞬间释放出来,在舌尖上翩翩起舞。
哪怕看起来极朴素的潮州牛肉丸,背后也有许多细致功夫。
选用最新鲜的牛肉,经人工捶打而成,中间过程不能停歇,且要随时观察牛肉的状态,捶打时间控制得刚刚好,才能保证颗颗牛肉丸爽脆弹牙。
再配上用牛肉、牛骨熬成的汤底,原汤原食,双倍浓郁……



07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尚“食鲜”的潮州人自然也追求海物的极致鲜美。
清乾隆年间的《潮州府志》曾记载:“蚝生、虾生、鱼生之类,辄为至味。”今日依然如此。
一盘鱼生,轻薄如翼,配以简单的醋酱料,带着微微的甘甜,入口即化;
一道生腌虾,吃到口中,似乎还在微微跳动着,鲜而不腥、嫩而不生,让人回味无穷……
潮州的美食是不打烊的。
走进那夜宵江湖,你仿佛置身于一场舌尖的狂欢之中。
如果肚子允许,你大可不重样地从前一天夜晚吃到第二日清晨:巴浪鱼、灰仙等各类鱼饭;卤水鹅、鸭等各类卤水;当然还有各种海鲜、砂锅粥、炒粿条……
这时,为一碗粥作陪的上百种配菜又让人大开眼界。你不禁了然一笑,这便是潮州人对于美食的孜孜追求与无尽热爱吧。
品尝着潮州的美食,我只想沉沦在这人间烟火之中。
在这其中,我见到了潮州人为美食耗费的诸般心思。那背后,不过是对生活的满腔热忱与无限热爱吧。


08
潮州人对茶的热爱同样不遑多让。他们不仅爱喝,而且会喝。
清代诗人丘逢甲客居潮州时,曾如此描绘潮州工夫茶:“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沦新鹪嘴,来试湖山处女泉。”
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此番情趣着实令人羡慕不已。
然而对于潮州人来说,喝茶并非一种仪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无论是在家中、在大街、在郊外、在开车、甚至两家人在吵架时……都不忘喝上一杯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