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割裂的“3个”安徽,藏着最真实的中国

第一的人文 2025-03-08 10:26:21

01

安徽,是三个省——此言虽戏谑,却道出了实情之微妙。

安徽之地,内部差异之巨,宛若三省并立,各具风华。

每当安徽以“徽”文化之名,向外展示其粉墙黛瓦、江南水乡的柔美画卷时,总似有所保留。

须知,“安徽”之名,实乃安庆与徽州之合,一南一北,跨江而立。

更有淮河北岸,三者共绘安徽之全貌。

简称“皖”,非“徽”,亦昭示着这片土地历史的深沉与多元。

“安徽”作为省名,不过三百余年,然淮河、长江穿境而过,早将此地划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域,各具特色,历久弥新。

02

历史长河中,皖北、皖中、皖南,鲜少同框,自然条件与文化渊源,皆差异显著。

提及安徽,无论何人何景,皆难以全概,皆只能窥其一斑。

曾闻一笑谈,述一北京师者,于杭州授业时,分享其暑期游学之趣。

众师相聚,互道来历,中有一人,每被问及,皆答“北方人”。

师者好奇,追问其详,方知乃安徽人士。

彼时课堂,笑声连连,皆因不解安徽之南北难辨。

然细思之,安徽之北人,实乃成立,吾辈当初之笑,未免草率。

03

安徽,于地理认知中,常为灰色地带。

北人视其为南,南人视其为北;中部诸省觉其与江浙沪相近,而江浙沪人又觉其非圈内之属,更似中部。

外人难以定位,因其非南非北,亦南亦北。

安徽内部,则以长江、淮河为界,划分三域:

淮河之北,为皖北,亳州、阜阳诸市赫然在列;

长江之南,为皖南,宣城、黄山等地风光旖旎;

淮河与长江之间,则为皖中,合肥、六安等城市星罗棋布。

皖北、皖中、皖南,非但地域之分,更是生活环境与文化习俗之别。

两条河流,如神来之笔,绘就安徽三色画卷。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婴之语,道出淮河南北差异之巨。

近代地理学更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定中国南北。

此线,亦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1月0℃等温线,乃至气候、农业之分界。淮河穿安徽而过,南北风光,迥然不同。

04

皖北,典型的北方风貌。淮北平原广阔,王侯将相故里众多,与中原腹地交往密切。

皖北人,勤劳质朴,尊礼守义,习武之风盛行,性情直爽。

泗州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尽显北方民风之粗犷。

历史上,淮河水旱灾害频发,皖北人民冲破苦难、追求幸福之形象,深入人心。

小岗村之传奇,更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先声。

相较于皖北之豪迈,皖中则显得低调许多。

合肥、安庆等城市,曾相继为安徽省会。

清代时,安庆为政治文化中心,后因太平天国战乱,省会北移合肥。

然合肥之崛起,实为近代之事。建国后,合肥虽为省会,但长期对全省带动有限。

反观南京,对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影响深远,“徽京”之戏称,不胫而走。

进入本世纪,借“中部崛起”之东风,合肥工业经济突飞猛进,铁路交通条件改善,成为资源集散之地。

经济指标屡创新高,GDP跻身全国省会城市前十,“霸都”之名,不胫而走。

然合肥之发展,亦引安徽人怨言,谓其吸引资源过于霸道。合肥之省会形象,尚待时日塑造。

05

皖南,则为安徽之文化瑰宝。

若论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皖南对安徽乃至中国文化之影响,不可小觑。

晋代“衣冠南渡”,名士大族南渡长江,聚于皖南,文化昌盛之风渐起。

宣州山水之美,鱼米之丰,文化世家辈出,迁客骚人纷至沓来。

敬亭山之下,诗人辈出;宣纸、宣笔、徽墨,名扬四海。

南宋后,宣州渐衰,徽州崛起。徽州多山,本为闭塞贫瘠之地,却因徽商而闻名。

明清时期,徽州文教勃兴,商贸繁荣。

徽商走南闯北,回乡兴建徽派建筑。

白墙灰瓦、梯田古桥,掩映于白云炊烟之中,成为国人精神之原乡。

虽古徽州之名已逝,但徽州文化之影响犹在。

安徽对外宣传,仍以徽州为名片。

徽州,从情结变为文化现象,然徽州非安徽之全部也。

地理上,皖北属北;文化上,皖南属南。

皖中则如过渡之地,介于南北之间。

三地水土各异,区域认同与文化归属感截然不同,俨然三省并立。

实则,安徽之历史,多为分裂对立之背景板。

安徽建省之始,不过康熙六年。

此前,安徽与江苏同属江南省,再前则为南直隶。

追溯更远,安徽之地,常为各方势力对抗之前沿。

大一统时期,亦依地理条件划分行政区管理。

06

安徽无统一之方言,淮北人难懂淮南人之语。

皖北人讲中原官话,与普通话相近;

过淮河而南,方言渐难;皖中以江淮官话为主,兼融南北;

皖南则方言多元复杂,吴语、徽语交织。

安徽亦无严格之安徽菜。

徽菜虽列八大菜系,然仅为徽州之味。

安徽菜被分为皖南、沿江、沿淮三大风味,再细分为五大流派。

皖南之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功;

皖北之菜咸鲜微辣酥脆醇厚;

皖中之菜则近淮扬风味,刀工精细口味平和。

07

安徽之境遇,与邻居江苏相似。

乾隆年间,江南省一分为二,江苏、安徽格局初定。

不合理的划分,使不同地理与文化单元共处一室,数百年过去,差异依旧难以调和。

然,何须调和差异?三个安徽,岂非更佳?

历史以玩笑之态,安排下命中注定之路。正因如此,我们方得见这片土地之精彩。

三个安徽,让我们从三面观中国。

皖北之中,见传统乡土中国之深厚;皖南之中,见文教商贸中国之繁荣;

皖中之中,见近现代发展中国之崛起。

我们爱这样的安徽,亦如我们爱这样的中国。

安徽或许不光鲜耀眼,却总以深沉之姿,默默絮语昨日今日明日。

无论何种境遇下,皆能赋予我们爱悯与鼓舞。

1 阅读:584

第一的人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