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却不知在这统一大业中,有一位将军让秦始皇又爱又恨。每次出征前,这位将军都要找秦始皇要赏赐,而且是要最贵重的田产铺面。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将,不要封侯拜相,偏偏要这些普通的产业。秦始皇虽然觉得肉疼,却总是咬牙应允。这位将军就是灭楚名将王翦,他为何有此怪癖?这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君臣博弈】
公元前259年,秦庄襄王驾崩,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位。当时的秦国朝堂上,相国吕不韦独揽大权,朝中重臣无不依附于他。在这样的局势下,年少的嬴政身边能够信任的人寥寥无几,而王翦正是其中之一。
王翦的父亲王龁曾是秦国名将,在秦庄襄王时期就已经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王翦自幼便与嬴政一同在宫中长大,两人年龄相仿,既是玩伴又是伴读。在吕不韦当权期间,王翦始终站在嬴政一方,多次为其传递朝中重要情报。
公元前247年,嬴政开始筹划夺回大权。在这个关键时期,王翦运用其父亲在军中的影响力,暗中联络了一批对吕不韦不满的将领。这些将领后来成为了嬴政夺权的重要支柱。当吕不韦势力最终被清除时,这些将领纷纷站出来支持嬴政,使得权力交接过程显得顺理成章。
然而,王翦并未因此邀功请赏。相反,他主动请求外调边疆,以避免朝中非议。这一举动让嬴政深感意外,却也加深了对王翦的信任。在之后的数年中,王翦在边境屡立战功,但每次凯旋都婉拒封赏,只求一些普通田产。
公元前239年的成嬌叛乱事件,更是体现了王翦的政治智慧。当时,秦始皇的异母弟弟成嬌在前往攻打赵国的途中,受到樊于期的蛊惑,率军反叛。秦始皇震怒,命王翦率军平叛,并下令"生死勿论"。
王翦接到命令后,并未立即强攻。他派出使者与成嬌秘密联系,一面告知其若继续叛乱必死无疑,一面承诺若主动投降,可以保全性命。同时,王翦又派人向秦始皇建议,若能活捉成嬌,将更能彰显王法。
最终,成嬌在军心动摇之际主动投降。王翦立即派出精锐部队护送成嬌返回咸阳,使秦始皇既收服了叛军,又在诸侯面前展示了王权威严。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平定了叛乱,更为秦始皇处理这一敏感的政治事件提供了最佳方案。
在此事之后,秦始皇对王翦的器重更甚。然而王翦依旧保持着他特有的谨慎,每逢出征必先请赏,而且专门要一些看似平常的田产铺面。这种看似"贪婪"的举动,实则暗含深意。这一切,都为后来他统领六十万大军攻楚埋下了伏笔。
【一次试探】
公元前237年,秦国准备对楚国发动攻击。此时的楚国虽已不复当年"强楚霸越"的威势,却仍是六国中最难啃的骨头。楚国地广人多,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为了这次战役,秦始皇召开军事会议,商讨攻楚方略。
会议上,众将领纷纷献计。有人主张从北部进攻,切断楚国与魏国、齐国的联系;有人建议从西部出击,直取楚国腹地。王翦却一言不发,始终静坐旁听。待众人说完,秦始皇问及王翦的看法。
王翦站起身来,开门见山地说:"攻楚至少需要六十万大军。"此言一出,朝堂哗然。要知道,当时秦国全境总兵力不过百万,抽调六十万大军意味着国内防务空虚,边境可能告急。更重要的是,养活如此庞大的军队需要巨额军费开支。
面对满朝震惊的目光,王翦不慌不忙地道出理由。他指出楚国幅员辽阔,北有淮河天险,南有云梦大泽,东有长江天堑,西有巫山险峻。若兵力不足,贸然进攻必定陷入持久战的泥潭。况且楚国民风彪悍,士气犹存,小股部队极易被楚军各个击破。
为了印证自己的判断,王翦请求先派一支精锐部队试探楚军虚实。秦始皇准奏,命大将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楚。李信年轻气盛,认为王翦的要求过于夸张,扬言用二十万兵力足可破楚。
出征前,李信在军中公开表示:"老将王翦太过谨慎,楚国早已不是当年的强国,何须六十万大军?本将军定要用二十万兵力,三月之内踏平楚国,让诸位见识何为用兵之道。"
这支军队从北部进入楚境,初期战况颇为顺利。李信一路势如破竹,连下数城。然而好景不长,楚将项燕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在山谷地带设伏,一举歼灭李信主力。二十万秦军仅余残部数千人逃回。李信本人也在战斗中被俘,后被楚军处死。
这场惨败不仅证实了王翦的判断,更暴露出楚军的实力远超朝臣们的预期。项燕善用地形,灵活机动,其带领的楚军作战意志顽强,战术素养极高。若不是王翦事先主张试探,秦军贸然全力进攻,后果将更加严重。
李信军败的消息传回咸阳,朝中一片哗然。那些此前反对王翦用兵主张的大臣,纷纷闭口不言。而王翦则再次向秦始皇提出,攻楚必须集结六十万大军,否则难以成功。这一次,没有人再质疑他的判断。
【临行请赏】
李信兵败后,秦始皇召见王翦,正式任命他为主帅,准许他调集六十万大军攻楚。不料王翦并未立即领命,而是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求:"臣此去攻楚,还请陛下先赐臣一座铜铸的大钟,一座坐落在繁华闹市的酒楼,以及城郊十里的良田百亩。"
这个请求让秦始皇颇感意外。要知道,在当时的秦国,铜钟乃是贵族身份的象征,酒楼更是城中最赚钱的产业,良田百亩足以供养一个大家族。然而王翦不要高官厚禄,不求爵位权势,偏偏要这些实实在在的财产。
朝中大臣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王翦太过贪婪,有人说他不识大体。然而,秦始皇还是批准了王翦的请求。就在王翦领了赏赐准备启程时,秦始皇又收到消息:王翦将这些财产全部赠与了他的家族族人。
原来,王翦此前每次出征,都会向秦始皇请求赏赐实业,而后分给族人经营。这次也不例外。他将铜钟送给族中长者,作为家族地位的象征;将酒楼交给善于经商的族人打理;把良田分给擅长农耕的族人耕种。
这一切安排妥当后,王翦才开始着手军务。他先在军中设立了严格的赏罚制度:有功者必赏,违纪者必罚。同时,他还在军中推行一项特殊政策:凡是立功的将士,可以选择接受实物奖赏,如田地、店铺等。这与他向秦始皇请赏的做法如出一辙。
军中很快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名叫魏芒的小将在一次战斗中救了他的上级。按照军规,这种功劳应当升官进爵。但魏芒却请求王翦赐给他一座磨坊。王翦不仅应允,还亲自为他选址,确保磨坊能够长期经营下去。
王翦的这种做法在军中引起了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将士开始重视实业,不再一味追求官职爵位。他们明白,有了稳定的产业,即便将来退役,家人也能有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种独特的赏赐制度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将士们不再为了功名利禄铤而走险,而是变得更加谨慎理性。在作战时,他们会仔细权衡得失,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这正是王翦所期望的:一支既有战斗力,又有理性思维的军队。
就在王翦准备率军出发的前夕,他又向秦始皇提出最后一个请求:在咸阳城南修建一座粮仓。这座粮仓不同于普通的军用仓储,而是专门用来储存军中有功将士家属的口粮。秦始皇再次应允。
这一连串的请求和安排,展现出王翦深谋远虑的一面。他不仅在为即将到来的楚国之战做准备,更是在为将士们的未来谋划。这种看似寻常的举动,实则暗含着一位统帅对士兵的责任与担当。
【大战落幕】
公元前225年,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开始了灭楚之战。这支庞大的军队分为三路:王翦亲率主力从中路进攻,其子王贲率军从北路进攻,另有一支偏师从南路迂回包抄。这三路大军形成了对楚国的包围之势。
王翦采取的是稳扎稳打的战略。每攻下一座城池,他都会立即在当地设立军需补给站,并修建道路与后方保持联系。同时,他还在已占领区域内设立流动粮仓,确保军需物资能够及时运送到前线。
楚将项燕依然采用此前对付李信的战术,企图引诱秦军深入,再伺机歼灭。然而这一次,他面对的是经验丰富的王翦。王翦始终保持着军队的完整性,既不贪功冒进,也不给楚军可乘之机。
在一次重要战役中,项燕派出精锐部队,佯装败退,意图将秦军引入险地。王翦察觉后,不仅没有追击,反而命令全军后撤三十里,在开阔地带扎营。项燕见计谋未成,被迫改变战术,主动出击。这正中王翦下怀,他早已在营地周围布置了伏兵。这一战,楚军损失惨重,项燕本人也差点被俘。
随后的战事中,王翦开始实施"蚕食"战术。他将六十万大军分成若干小股部队,专门攻打楚国的小城和乡镇。这些地方防守力量薄弱,易于攻克。更重要的是,这些地方都是楚军的粮草供应地。通过这种方式,王翦逐渐切断了楚军的补给线。
项燕发现情况不妙,急忙调集兵力保护粮道。然而楚国地域辽阔,他的兵力有限,无法处处设防。王翦则采取声东击西之计,在某处佯攻,实则在另一处发动突袭。楚军疲于奔命,逐渐陷入被动。
战争进行到第二年,楚国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项燕向楚王建议迁都,以避其锋芒。然而此时秦军已经控制了大部分交通要道,楚王一行刚出都城,就被王贲率领的部队截获。楚王被俘,项燕在突围时战死。
楚国灭亡后,王翦并未立即返回咸阳。他带领军队在楚国境内驻扎了半年,专门处理善后事务。他将缴获的粮食分给难民,并责令各地官员修建水利,开垦荒地。同时,他还下令释放所有投降的楚国士兵,允许他们回乡务农。
这些举措使得楚地很快恢复了秩序。更重要的是,王翦在此期间发现了大量有才能的楚国官员。这些人后来都被委以重任,成为秦朝统治楚地的重要力量。
凯旋归来时,秦始皇亲自在咸阳城外十里处迎接。他提出要重赏王翦,封他为上将军,并赐予高官厚禄。然而王翦再次提出了他惯常的请求:一座位于城中心的粮仓,一片靠近渭河的良田,以及几间手工作坊。这些产业,又都被他分给了征战中立功的将士家属。
【功成身退】
攻楚大战结束后,王翦开始逐渐淡出朝廷事务。他将主要精力放在整理战时各项制度和经验上,同时还亲自督导将士们安置家业的事宜。在他的坚持下,所有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都获得了实业安置,有的经营商铺,有的务农经商,有的开设作坊。
这时,秦国正在筹划对齐国的进攻。朝中大臣纷纷推举王翦继续挂帅。王翦却坚决推辞,转而推荐他的儿子王贲担任主帅。在军事会议上,王翦详细分析了齐国的情况,指出齐国与楚国的不同之处:齐国地势平坦,没有天险可守,而且内部早已不复当年"稷下学宫"时期的兴盛,军民士气低落。他建议采取快速突击的战术,用精锐部队直捣黄龙。
王贲采纳了父亲的建议,率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齐境。正如王翦所料,齐国几乎未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很快就被攻下。这次战役印证了王翦对敌情的准确判断,同时也显示出他善于因地制宜、灵活用兵的特点。
在齐国灭亡后不久,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人在咸阳城中看见王翦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在自己当年请赏得到的酒楼里与几位老兵饮酒。那些老兵大多已经转行经商,有的开设布铺,有的经营粮店。他们谈论的不是当年的战功,而是如何经营生意,如何照顾家人。
这种场景在当时的咸阳城中并不罕见。王翦经常到访那些退役将士经营的店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如果发现谁家经营困难,他就会提供帮助,或是介绍生意,或是提供经营建议。正是这种持续的关注,使得这些退役将士能够安心经营,逐渐在咸阳城站稳脚跟。
晚年的王翦很少过问军政大事,但对于军制改革仍然十分关注。他多次向朝廷建议,要为将士们建立完善的退役制度。他提出,军人服役到一定年限后,应当给予土地和营生工具,使他们能够顺利转入平民生活。这一建议虽然未能完全实施,但其中的一些内容还是被采纳了。
在秦统一天下前夕,王翦最后一次入宫面见秦始皇。这次会见没有谈论军国大事,而是专门讨论了安置老兵的问题。王翦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他在咸阳实行的做法,让退役将士都能获得安身立命的产业。
会见结束后,王翦即回到了他在城郊的住所。这座住所并不显赫,周围是普通百姓的房舍和农田。每天清晨,都能看见王翦在自家的菜园里劳作,或者到集市上与商贩讨价还价。偶尔也会有老兵来访,他们或是请教经营之道,或是诉说生活困难。王翦总是耐心倾听,并尽力提供帮助。
这位曾经征战沙场的大将军,就这样平静地度过了他的晚年。在他居住的街坊,很少有人提起他的军功,反而经常谈论他如何帮助一个个退役老兵安家立业。直到他去世,他的墓地旁依然种着几株他生前亲手栽种的果树,树下经常有老兵聚集,谈论着他们的将军和那些已经远去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