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会一种语言,看见的世界难免有所偏差。因此通过学习更多的不同语言,往往可以有更宽广的视野。这样说起来,似乎还是有点空泛,且让我们举几个实际的例子来看看:
「西班牙文发音很难?」──其实,这是英文母语人士的印象
首先,很多朋友都会问:「西班牙文是不是很难学?」「听说西语发音很难,尤其是所谓的『颤舌音』(rr)?」但当被问及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时,多数人会说,他们的英美籍朋友,或是美国的电影、戏剧里面都这样说。
其实,西班牙文的发音,与日文的通用语非常相似:元音只有五个— A E I O U ,如果你不会感到日文「难发音」,那么西班牙文亦然!西班牙语老师经常使用类似五十音的表格,教学生把西班牙文中的子音与元音搭配起来念,因为基本上西班牙文中大部分的音,日文都有。用这样的教学法,快则一小时、长则两小时,西班牙的基本发音就学好了。
甚至你还会发现,西文的许多发音,闽南语及客家话都有。
就连西班牙文里最困难的颤舌音「rr」,日语里面也有,不过一般人可能不太会使用就是了:在日本戏剧里,常会看到讲着关西腔的黑道大哥,以「Kora」这个字或变体「Hora」来作为恐吓用语;但这里的「 ra 」为了加重语气,就会发成类似西班牙文中的颤舌音──「rra」。当然钻研发音的学者们,多少会认为每种语言的发音都有其独特性,所以这两个音之间还是有轻微差异;但对我们这些学语言的外国人来说,笔者认为发音只要在地人听得懂,不会误解就好。
说话的内容,比发音准确与否更重要
上面的例子,也是「语言学得越多,越容易学习其他语言」的例子。事实上「rr」这个音在许多西班牙语地区,也有很多人因区域口音关系不会念,改发成「ㄖr」的音,其中还包括一位阿根廷总统 Carlos Menem 。
很多老师,可能是因为在学习西语时,曾被西班牙语系国家的人嘲笑过「不会发颤舌音」而有了心理阴影,所以执着于教学生发出这个音,笔者倒是认为大可不必浪费这个时间:语言的内容永远重于发音。(但我不否认发音好,会使人印象好一点)
回到刚刚的例子:究竟为何英美语系国家的人,常会认为西班牙文「发音困难」?语言学家可以告诉你一百种理由,笔者的看法则是因为英美语中的元音太难发之故:英文每个元音都有短音、长音;还有用 A 的嘴型发 E 的音等等「诡异」发音;而一旦习惯这样的发音,发出简单的元音 AEIOU 对于英美系语言用户、尤其是美国人,反而变成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请问 México(墨西哥)里的「 é」是长音还是短音?「 i 」是发长音还是短音?(答案:西班牙文里没有长短音之分,念出来就对了!)
所以你会发现欧洲各国、中东甚至是过去的日本,学的英语发音都是英国「正统」发音: O 发 /o/ , A 发 /a/ ──因为这样的发音方式,比较接近拉丁语系语言与日文「每个字母 / 假名有固定发音,看到字就能发音」的发音习惯。对这些区域的人来说,「美语」的发音反而有如变态的脑筋急转弯,常让他们舌头急打结。
也就是这样,在美国常见的,一个嘲笑拉丁美洲裔移民的笑话就是:「Mexican beach」──因为拉丁美洲人不会发「 bitch 」这个字中间的短元音。话说墨西哥人也真是的,明明英文脏话还有这么多可以用,干嘛非用 b word 不可?
也许对西班牙文的误解只是件小事。但是想想:这其实不正是让英美语系的人的观点,决定了你的世界观与想法的最好例子?明明对中国人来说,发出西班牙文的音并不难啊!
英美即正义?「世界伟人」丘吉尔的另一面
从对语言的「印象」出发,若我们把格局再放大一点,看看不同国家与媒体,对同样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描述,可能会更有感觉:
《至暗时刻》
《铁娘子:坚固柔情》
例如,通过好莱坞电影《至暗时刻》与《铁娘子:坚固柔情》,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丘吉尔与撒切尔夫人的形象是如何的义正严词,如何的光辉正确。
但是如果你看的是西班牙文、或其他语言的相关数据,就会远比只看英文资料或英美电影,更容易发现:其实丘吉尔在绝大多数时间,都积极地拥护英国的殖民政策,坚决不愿放弃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尤其是南亚大陆的印度。(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不光彩的帝国:英国对印度做了什么》(Inglorious Empire: What the British Did to India)。)
所以讲白了,丘吉尔在意与捍卫的,其实只有英国人和(非轴心国)欧洲人的「自由」而已。
他当然并不孤单,有着许多「欧洲好朋友」: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饱受纳粹蹂躏的法国与荷兰,第一件事就是派兵再次占领阿尔及利亚、越南与印度尼西亚,企图恢复殖民制度,继续奴役亚洲与非洲人民。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档案解密:舰队载核武器、力挺智利军头皮诺切特
而撒切尔夫人的故事,就更有趣了:这位「铁娘子」在英国及好莱坞电影中,往往颇受敬重,但根据 2003 年英国国防部公布的解密资料,在 1982 年福克兰战争(Falklands war)中,由撒切尔夫人下令、派往福克兰群岛的英国舰队上,居然装载有核武器。
虽然英国国防部表示,该批武器只是为了「抵抗」阿根廷海军。但是对付仅有二战时期沿用军舰的阿根廷海军,真的需要动用到核武器吗?在档案正式解密、英国国防部正式承认后,有许多南美国家人民都认为,当年那些核子武器,就是准备在战况失利时,威吓、甚至攻击阿根廷城市所用的。
姑且不论其用途,光是「在舰队中带着核武器」这一点,撒切尔夫人已经远胜某些恐怖分子了。
而这应该也是广岛和长崎原爆后,第一支(被发现)带着核武器前往实战战场的部队;就连当年美国越战,或是苏联入侵阿富汗时,都没让军队带核武出门呢。
同时,撒切尔夫人与智利独裁者皮诺契特的关系向来密切:在福克兰岛战争中,英国甚至还要求与阿根廷素来不睦的智利军政府协助。而皮诺契特依约帮忙,也让撒切尔夫人「没齿难忘」:在多年后,皮诺契特到英国就医,被西班牙法官要求英国引渡,以便审判其在军政府期间,迫害、杀害西班牙公民的罪行时,当时高龄 73 岁的撒切尔夫人,仍主动出面声援皮诺契特。
在阿根廷,许多人相信当年被派往占领福克兰岛的士兵,都以新兵为主。原因正是阿国军政府早已认为「必须提防智利趁机进攻阿根廷」,因此将最菁英的部队,都派驻在与智利接壤的边界上。
而英国战胜后,随着阿根廷军事强人加尔铁里垮台、阿根廷陷入了长达至少 6 年(1983 - 1989)的社会混乱、高通膨、经济萧条时期。但成功「收复属地」的撒切尔夫人,帮助英国保守党赢得 1983 年大选后,却对「善后」──恢复阿根廷的民主与秩序根本毫无兴趣。
因此在阿根廷和部分南美国家人民的眼中,她自然也不是甚么「自由民主的斗士」;也许绰号该改为「核武器女士」(Lady Nuke)还更潮一些⋯⋯嗯,听起来怎么蛮像现在流行的超级英雄电影中的「反派大魔王」?
从不同的文化、历史脉络中,看见更大的世界
以上不小心举了两位,在全球有无数人尊崇的英国首相为例子,倒不是要针对特定人士或国家──
事实上,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确实都有其过人之处,但他们(尤其是美国),在英语系国家的大媒体中,在好莱坞电影等传播管道中,往往会因叙事者可能都不自觉的立场、认同,而被过度美化与赞扬,甚至进而成为「普世价值」的代言人。
若一味只接受特定管道、特定强势语言(英文)的信息,我们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将「英美即正义」视为理所当然而不自知。
因此,我相信,透过学习更多的语言、与多一点点的好奇心,以读者们的才智与精力,一定可以找到更多的信息,并对这世界的一切事务,有着更全面、更平衡的了解。甚至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讯息,而能开始用更多的语言来沟通、交流,甚至论述或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