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自朱元璋1368年南京称帝而始,到朱由检1644年煤山自缢而终,共传十二世历十六帝,享国276年。除了开疆扩土、民族融合、发展农耕和对外贸易等显而易见的功绩外,其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将华夏文明从毁灭的边缘拉了回来。
不过,由于明朝的十六位朱皇帝个个都堪称奇葩,以至于后世对这个朝代的评价多以负面为主。例如,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这样评价: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作为知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易中天也在《帝国的惆怅》中这样评价:
在我看来,自称日月双悬的“明”,乃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和最沉闷的朝代。
除了金庸和易中天外,就连鲁迅先生都曾经在《病后杂谈》中这样评价:
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文史不假也不太喜欢明朝,认为杀孽太重而宽容太少。尤其是,在明初的洪武时期和明末的崇祯时期,“嗜杀成性”和“疑心深重”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如果说,朱元璋是为了稳固新朝局势才举起屠刀的话,那朱由检就显得有些师出无名了。自从侥幸继位以来,他总是“说得多做得少”,总是“想得美做得丑”,除了刚愎自用就是刻薄寡恩,极大地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1630年秋,崇祯皇帝朱由检下旨以“擅主和议”与“专戮大帅”的罪名处死蓟辽督师袁崇焕,而且还是凌迟。这项酷刑虽然很早便出现了,但历朝历代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即便是以黑暗和残暴著称的明朝也只使用过11次而已,只针对罪大恶极和恨之入骨的罪犯。
9月22日,袁崇焕在受刑3543刀后凄惨离世,只留下了那首《临刑口占》让后人感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据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记载:
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数万百姓争取生噉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
“擅主和议”和“专戮大帅”,文史不假认为崇祯皇帝判定的这两项罪名基本上是成立的,并没有捏造或者构陷,根据《大明律》的确应该接受死刑。只不过,袁崇焕被凌迟的确属于量刑过重,从容赴死的同时一定是有怨有悔。
关于“擅主和议”很好理解,就是袁崇焕违背朱皇帝的意愿,在前线偷偷与皇太极进行议和;而“专戮大帅”才是本文要重点讲述的内容,袁崇焕擅自处斩平辽总兵和皮岛统帅毛文龙,成为了君臣不睦的直接导火索。
问题来了,只是正二品的袁崇焕,为何敢斩杀正一品的毛文龙?
本着尊重历史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详细解答这个问题。为了抵制猖獗的抄袭现象,本人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共同营造和谐健康的自媒体生态。
1584年6月6日,袁崇焕出生于广东广州府东莞县的一户商贾之家,是家中的长子,二弟袁崇灿,三弟袁崇煜。父亲袁子鹏虽然只是地位不高的商人,但却格外注重对三个儿子的培养和教育,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光耀门楣。
袁崇焕天资聪明,幼年便开始勤奋苦读,活成了十里八乡的“别人家孩子”。除了学业突飞猛进,他还格外喜好拳打脚踢的武艺,称得上是文武兼备的全能型人才。
通过科举考试,袁崇焕兵不血刃就成为了秀才和举人,未来似乎一片光明。不过,正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会继续高歌猛进之时,命运却与这个青年开起了玩笑,在会试中屡屡名落孙山。
若是小门小户的人家,早就迫于生计而放弃科考了,好在袁崇焕的家境殷实,好在父亲袁子鹏鼎力支持。从23岁考到了35岁,他终于在第五次会试时考取了进士,具备了入仕为官的资格。
明朝非常重视科举考试,成祖以后还形成了“非进士不如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根据会试的名次,排名靠前的进士可以留在北京充当编修,很容易得到重用;而排名靠后的进士只能前往地方任职,很难得到重用。
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考取进士后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看得出来会试排名并不靠前。在担任基层官员期间,他除了按部就班完成辖区内的工作外,还特别喜欢与人谈论兵法,甚至自认为拥有带兵出征和抵御外敌的能力。
万历四十八年,自视聪明绝顶实则昏庸至极的朱翊钧终于驾崩,留下了伤痕累累和内忧外患的国家。谁知,如履薄冰和胆战心惊多年的太子朱常洛登基后,竟然因为“移宫案”和“红丸案”而迅速驾崩。于是,朱家的皇位传到了大字不识却只知木匠的朱由校手中,史称明熹宗。
“木匠皇帝”没有多少主见,更没有多少能力,前朝依赖于东林党,后朝依赖于魏忠贤。没过多久,阉党与东林党就展开了疯狂的党争,搞得整个国家都乱七八糟。
面对波诡云谲的朝局,袁崇焕既不想加入东林党,也不想投靠阉党,最终萌生了从戎报国的念头。天启二年,他在发表了一番对抗后金的见解后终于如愿以偿,成功调入兵部担任职方主事。
当时,随着明朝的衰落,军事力量根本无法顾及到关外,以至于努尔哈赤已经宣布建立了女真国家“大金”。而且,他还以“七大恨”为由正式起兵反明,势力早就席卷到了辽东地区,扩张势头非常强劲。
作为兵部的官员,袁崇焕主动申请了又苦又累还没有油水的差事,亲自前往关外去实地考察军务。回朝之后,他不惧生死要求前去带兵抗敌,遂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为了遏制努尔哈赤的攻势,明熹宗下旨杨镐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经略辽东,而且传令朝鲜和女真叶赫部都出兵助战。明军改变了之前的守势,主动出击去寻找敌军主力决战,由辽东总兵李如柏、辽阳总兵刘綎、开原总兵马林和山海关总兵杜松兵分几路。
努尔哈赤
面对明军的强势出击,努尔哈赤临危不乱,推行“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法,集中兵力逐一击破并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经此败仗,杨镐被褫夺官职并且问罪下狱,熊廷弼接替他经略辽东。
熊廷弼到任后,吸取了杨镐之前轻敌冒进的教训,坚持以固守为主,轻易不会主动出击。在这种背景下,擅长骑兵而不擅长攻城的八旗军攻势受阻,努尔哈赤也变得一筹莫展,双方陷入了相持僵局。
趁此机会,熊廷弼积极整军备战,通过招募流民、添置火器和修缮城墙等途径,彻底扭转了“萨尔浒之战”后的不利局面。不过,他却不慎卷入了阉党和东林党的党争,连连遭到诬陷后被罢官夺职。
在东林党的推荐下,袁应泰接替熊廷弼经略辽东。客观的说,他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好官,不贪财不好色,但却不是一个合适的统兵人选。
一个治水的官,偏偏被调来治军,这就是明朝,这就是东林党。
袁应泰新官上任三把火,通过斩杀贪将何光先和罢免李光荣等人来树立军威,而且还做好了主动出击收复抚顺的准备。很显然,只知道纸上谈兵的他,在到任不久便彻底推翻了熊廷弼之前的固守策略。
为了彰显自己的才能,为了证明东林党的正确,袁应泰变得越来越冒进,迫切希望取得战功。于是,他不顾童仲揆等将领的劝阻,执意收编了曾经的许多叛将和叛卒以扩充军队数量,直接造成了明军的意志涣散和战力下降。
既然打了败仗可以逃跑,也可以投降,那我为何还要死战不退?不到两个月,这种思想在明军中蔓延开来,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迹象。
趁着袁应泰收编降兵之际,趁着明军人心涣散之际,努尔哈赤派遣八旗军再次出击。由于防备松懈,城内早已经混进了大量的间谍和细作,明军在敌人的里应外合下大败而退。
虽然打仗不行,袁应泰还是保留了最后的尊严,在面南向天启皇帝叩首后自尽而亡。据《明史》记载:
天启改元三月十有二日,大清兵来攻沈阳。总兵官贺世贤、尤世功出城力战,败还。应泰居城楼,知事不济,太息谓铨曰:“公无守城责,宜急去,吾死于此”。遂佩剑印自缢死。
十万火急之下,天启皇帝朱由校只得重新起用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但显然已经为时晚矣。由于他既不属于阉党,也不属于东林党,自然遭到了双方的一致排斥,明军也很快在广宁之战中惨败,辽西重镇就此失陷。
关外的剩余城池已经难以固守,熊廷弼为了保存实力只得无奈退入山海关进行驻防。在阉党的诋毁下,在东林党的助攻下,他不仅被处斩,而且还落得“传首九边”的悲惨下场。为此,袁崇焕创作了《哭熊经略》: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
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
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哭失声。
熊廷弼死后,王在晋被派往辽东去收拾烂摊子,据说是“含泪上任”的。他不仅没有能力,而且贪生怕死,希望朝廷同意“捐弃全辽”以退回关内,遭到了东林党和阉党的一致唾骂。
由于王在晋不懂军事,自然非常倚重袁崇焕等人,任由其在军中树立威信。久而久之,他开始变得日益骄狂,性格中的缺陷越发表露出来。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在晋深倚重之,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不尽遵其令。
为了稳住局势,身为帝师的大学士孙承宗主动请缨出关巡边,明确提出了“坚守宁远一线”以图收复失地的战略规划。返回北京后,他还在御前奏对时自请接替王在晋出关督师辽东,丝毫不顾及个人的荣辱得失。
出任督师后,已经六十多岁的孙承宗老当益壮,多次亲临前线去动员军队的士气。而且,他还积极整备军队,通过出其不意和灵活多变的战法主动出击,相继收复了两百余里的失地,从而构筑完成了关宁锦防线。
正当孙承宗忙于辽东军务之时,朝廷却已经被阉党所掌控。作为东林党人,他自然成为了魏忠贤的眼中钉,因而遭到了接二连三的弹劾,被迫辞官回乡离开了前线。
得知老对手孙承宗下台,努尔哈赤欣喜若狂地亲率八旗军前来“送行”,很快就攻至宁远城下。幸亏,当时镇守孤城的辽东按察史袁崇焕视死如归,通过红衣大炮重伤对方并且迫使其全线撤军,成功取得了“宁锦大捷”。
通过这一次超水平发挥,袁崇焕终于奠定了自己在明军的地位。而努尔哈赤在兵败后长期养伤,更在数月后因为气病交加而亡,甚至连后事都没来得及安排。
宁锦大捷后,天启皇帝朱由校非常高兴,在忙完繁重的木匠工作后下旨嘉奖了有功之臣。通过朝臣们议功,啥事没干的魏忠贤竟然被排在了第一位,之后是一众太监和阉党官员,袁崇焕仅仅排在封赏序列的第86位,获得“加衔一级、赏银三十两”的嘉奖。
面对这显而易见的排挤和打压,袁崇焕倍感憋屈,直接以生病为由申请告老还乡,充满遗憾地离开了辽东前线。什么关宁锦防线?什么守边抗敌?什么忠君报国?爱谁谁,我还不管了!
1627年,浑浑噩噩和病病殃殃的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继承帝位史称崇祯皇帝。为了“中兴大明”,为了“江山社稷”,这个自我感觉超级良好的年轻人很快就清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旧阉党,但却开始扶持以王承恩为首的新阉党以继续掣肘东林党。
关外的局势依然严峻,统兵的主帅依然没有。为了体现自己的英明圣德,他重新起用袁崇焕并任命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之后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同时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和天津。
面对新皇帝的知遇之恩,袁崇焕自然是感恩戴德,自以为遇到了贤明的君主,自以为获得了报国的机会。因此,他在崇祯平台召对时竟然吹出牛皮,大言不惭地夸下海口:
倘皇上给臣便宜行事之权,辽东外患五年可平,全辽可复!
五年复辽?但凡有点常识的皇帝都不会相信,这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袁崇焕无非是在表决心罢了。可是!崇祯皇帝却相信了,因为除了“刚愎自用”外,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切实际”。
眼看老板当真了,袁崇焕立即心虚不已。因为,如果真的按照这个CPI进行业绩考核,自己铁定不会达标。
意识到自己已经失言,袁崇焕立即进行了补救,对“五年复辽”行使了最终解释权,也增加了苛刻条件,比如只有钱粮、兵马和器械都齐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谁知,一个敢提,一个敢应,崇祯当场就拍板同意。
赴任蓟辽督师以后,袁崇焕很快就发现自己和崇祯都吹了牛皮,但却不敢向老板问责。面对钱粮、兵马和器械的要求,朝廷基本上以“打欠条”为主,他不得不放弃孙承宗的出击策略,转而坚持熊廷弼的固守策略。
作为前方统帅,总是待在原地固守实在说不过去,而且朝廷催促出兵的旨意接连不断。无奈之下,袁崇焕急需“创收”,自然就想到了那个富得流油的毛文龙。
毛文龙本是浙江杭州人,在舅父沈光祚推荐下进入李成梁的帐下服役,长期驻扎在辽东一带。辽东大部分失陷后,他带领残兵从海路逃回,又趁后金防备空虚之际悄悄杀回,占据了皮岛以及旅顺周边的许多小岛屿后安营扎寨。
其实,皮岛只不过是个不到20平方公里的小岛,而且还属于朝鲜的领土,在战略上并没有太大价值。不过,依靠此处作为大本营,毛文龙却能不断牵制后金的大后方,令其在攻击宁锦防线时顾此失彼。
后金的骑兵虽然骁勇善战,但水战却极不擅长,甚至还显得非常“业余”。因此,对于毛文龙开辟的这个“敌后根据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显得非常挠头,多次派兵清剿都无功而返。
毛文龙自恃有功于朝廷,虽然名义上归属明廷统辖,但实际上却是阳奉阴违,俨然就是土皇帝一般。在他的不断经营下,皮岛的军力已经扩充到了三万,而且还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和军饷,用“富得流油”来形容并不为过。
打定主意后,袁崇焕开启了自己的创收之路!
袁崇焕以视察之名渡海来到皮岛,在欢迎仪式上就突然发难逮捕了对方,更以事先准备好的“十二大罪”直接斩杀。尘埃落定后,他才向崇祯皇帝进行了汇报,酣畅淋漓地上演了一出“先斩后奏”的大戏。
根据史料记载,袁崇焕当时的职务是蓟辽督师加兵部尚书衔,属于武职正二品。而毛文龙当时的职务是平辽总兵和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属于武职正二品,但他的太子太保衔却属于文职正一品。
也就是说,袁崇焕以二品的身份直接斩杀了一品的毛文龙,这是堂而皇之的以下犯上。或许有人会说,他拥有御赐的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可问题是对方同样也有御赐的尚方宝剑。只不过,一个是朱由检给的,一个是朱由校给的。
难道,弟弟的尚方宝剑比哥哥的更厉害?显然不是!
崇祯皇帝对于袁崇焕如此胆大妄为非常生气,甚至在龙案前雷霆大怒。不过,为了能够稳定关外,为了能够收复失地,他最终压住了怒火没有爆发,但心中却牢牢记下了这笔账。
迄今为止,文史不假依然对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之举不甚理解,单纯是为了钱粮吗?好像也不尽然。退十万步讲,即便对方拥兵自重,即便对方不受调遣,但最起码也是汉人,最起码也在抗敌。
很明显,袁崇焕在皮岛斩杀毛文龙,这就是一场“内讧”,无异于自断一臂!
听闻毛文龙被斩杀的消息,皇太极一时间都不敢相信,再三确认后才笑出了猪叫声。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几个月后就绕道古长城经山西兵临北京城下,制造了“己巳之变”。
面对八旗军突然来犯,而且已经打到了家门口,崇祯慌忙下旨急调各路大军入京勤王。同时,袁崇焕也被吓得够呛,急令宁远总兵祖大寿率领精锐先行救援,自己则亲率主力回师京城。
击退皇太极后,袁崇焕认为自己即便没有功劳,但苦劳总是有的,最起码也是戴罪立功。但是,崇祯皇帝却不这么认为,东林党和阉党也不这么认为,开始有人不断进行弹劾。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
根据朝廷的辖区划分,长城以南遵化至蓟州一线属于蓟辽总理刘策的防区,他在事后已经被问罪罢职。袁崇焕的主要任务是统兵关外抵御后金,而皇太极绕道后奇袭北京,他无论如何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此以后,本就猜忌多疑的崇祯坐卧不安,甚至怀疑毛文龙在数月前被杀是袁崇焕故意为之。于是,他不仅严禁关外的明军入京休整,而且还严令他们火速返回驻地,担心自己被逼宫。
皇太极退兵后,开始费尽心机去除袁崇焕这个心头大患,最终选择了反间计。基本上,这个计策算不得高明,甚至还有些小儿科,完全就是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的翻版而已。不过,崇祯皇帝却信了,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崇祯气到歇斯底里,因为担心关外明军哗变才没有直接下旨缉拿袁崇焕,压着怒火再次进行平台召对。谁知,他还是不知道低头认错,还在叫屈喊冤,终于被锦衣卫当场擒获关入诏狱。
在阉党和东林党的联合作用下,袁崇焕竟然被定性为“投敌叛国”,甚至还被崇祯皇帝下旨磔刑,也就是凌迟。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法司坐崇焕谋叛,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
在狱中听到了判决结果,袁崇焕平静地接受这个命运。假如可以重新选择,他或许不会出任蓟辽督师,最起码不会贸然斩杀毛文龙。
袁崇焕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袁崇焕死得的确悲壮,的确惨烈,却似乎算不得冤枉。事实上,他虽然没有通敌叛国的行径,但欺君罔上、背主和议与皮岛斩帅却是不争的事实。
欢迎各位历史爱好者留言评论,欢迎各位历史爱好者关注支持。
市米资敌的是谁?难道不是大清英雄袁嘟嘟?
没有反间计,袁崇焕审了八个月罪证确凿,千刀万剐一刀也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