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前几天,长沙推出的最新楼市调控举措,让很多人拍案叫绝(详见长沙,绝了)。
差不多同时,中部另一座省会城市宣布的防疫政策,“感动了全国”。
合肥于5月12日下午召开了第50次市疫防工作视频会商会,会议中的一些内容,在舆论场刷屏:
不管是“来的客人”,还是“返的家人”,合肥都诚挚欢迎,绝不拒之门外。
希望来自中高风险和其他疫情发生地人员,无论是否提前报备,都可随时光明正大地来……
要力戒层层加码。层层加码看似履职尽责,实则是懒政怠政。各县(市区)、开发区出台疫防政策,需经市指挥部审查把关,既审查合法性,也审查合理性,坚决防止地方“土政策”毁了全市“一盘棋”,引发次生问题。
这些表述,是不是与我们习惯了的抗疫话语有点不一样?
说实话,最初看到这则新闻,西部菌也有点难以置信,特意去翻了下合肥日报的相关报道确认。
众所周知,合肥近几年因为在面板、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方面“赌对了”,被创投圈冠以“赌城”“风投第一城”的名号。
而这一次,合肥在防疫措施上的一系列人性化要求,在外界看来,也颇有几分“豪赌”的意味。
合肥如此下赌注,到底底气何在?其他城市学得来吗?
01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合肥上述人性化的防疫要求,并不意味着放松疫情防控,更不是“躺平”。
比如,合肥在5月10日发布的《关于开展常态化差异化核酸检测的通告》就要求,今后每5天开展1次常态化免费核酸检测,无故不按规定频次进行核酸检测者,将通过安康码弹窗提醒,如仍不及时检测、申诉,安康码使用将受限。
此外,这次会议中,还有这样一些表述:
疫情防控越是动态清零,越要始终保持清醒。要主动适应常态化防控节奏,不麻痹、不厌战、不侥幸、不松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要持续巩固各条防线。继续加派精兵强将在入口处防控服务,用好高速沿线视频系统,全面推广“行程码哨兵”技术,让第一道防线防得住。
而第二天晚上举行的疫防工作视频会商会上,合肥方面还特别给出解释:
对“来的客人”和“返的家人”,合肥绝不拒之门外,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和无序而来,还是需要采取常态化防控措施。
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烦请来(返)肥人员继续支持配合常态化防控。12345热线等要继续加强正确引导,避免产生误解。
也就是说,中高风险和其他疫情发生地人员到合肥,依然还是需要遵守相关防疫规定。只不过,合肥对“高风险”人群并没有“一刀切”劝返。
其实,这本来应该是很正常的做法。但放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仍有几分“特立独行”的意味。
而在西部菌来,合肥这次防疫规定中,还有一个细节更值得注意,那就是,合肥在防疫上还专门增设了法律顾问,以保障防疫措施的合法化。
根据合肥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合肥市司法局组建疫情防控法律顾问专门团队,承担疫情防控政策研究、文件审查、执法保障等工作,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防疫期间,一些地方层层加码的做法备受诟病,其中很多就是与法律构成冲突。而合肥要求对所有防疫政策进行合法化审查,就可以避免产生很多次生问题。
换个角度看,防疫不忘守法,也能够增进市场主体对一个地方的投资信心。
02
合肥这么做,确实是有底气的。
就在4月中下旬,合肥打了一场疫情歼灭战,仅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切断了疫情的传播链。
同时,防疫期间,合肥并没有宣布封城或全域静态管理,“几小时都没有,一个县一个区都没有”。
学校没停课,工地没停工,商场没停业,饭店酒楼照样开。公交地铁如常运行,人们照常上学上班。
这样的表现,放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的确是不容易的。尤其要考虑到,合肥作为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与长三角各地来往密切,在上海尚未解封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如此“淡定”,属实不易。
应该说,合肥让我们看到了在统一的防疫政策下,尽量做到更人性化、尽量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另一种可能性。
当然,客观说,这种做法真正的“风险”,或并不是来自疫情,而是“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压力。
通过大规模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再加上各个环节防控到位,提高防疫的精准度和速度,其实是可以将疫情风险降到最低的。
就拿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流动来说,在当前背景下,这种流动性其实并不是很大。更重要的是,“光明正大”地表示欢迎,反而有助于减少因为隐匿流动而带来的风险。
但是,和其他城市“做得不一样”,这在当前本身就需要勇气。所以,西部菌甚至隐隐担心合肥会被“捧杀”。
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合肥这一次的营销效果确实是拉满了,结结实实地收割了一把流量和口碑。
当然,任何一座城市的防疫选择,相信都是极其严肃的。合肥此举的确是收获了名声,但将之完全看成是为了夺人眼球,这多少都是轻率的。
更何况,这样的做法背后,的确有着相当的民意共识。它所代表的更人性化的防疫追求,正是社会所乐意看到的。
在很大程度上说,合肥过去在很多方面成功下注,其他城市的心情应该是“羡慕嫉妒”。而这一次,或许大家都希望它“赌对”。因为它代表的或是未来防疫的一种可能性。
03
合肥的选择,多少让人意外。但结合这座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存在感并不强的中部省会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似乎又完全是自洽的。
如今,说到合肥,很多人会想到中科大,想到它的家电产业,甚至记住了它是过去十年GDP增速最快的城市之一……而这一切,都蕴藏着这座城市的“赌性”。
在西部菌看来,合肥这些年的突飞猛进,有两个转折点。在当时的条件下,都颇有“赌”的意味。
第一个,是1969年,破除种种阻力成功留下了中国科技大学。
1969年,国家决定将包括中科大在内的13所北京地区高校,分流到全国其他地区。中科大先后洽谈了江西、河南、湖北三地,但均遭遇拒绝。
关键时刻,安徽方面扔出了这样一句话:安徽人民就算是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
最终,中国科技大学在合肥扎根,从此也给合肥种下了“科技芯”,彻底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命运。合肥不仅成功引入了一大批国家科研项目和机构,也带动了一批高科技技术企业的发展。
国家实验室
不夸张地说,合肥此后在家电、面板、半导体等新兴产业上的异军突起,都与中科大在合肥打下的人才和技术基础密不可分。
第二个,是2011年三分巢湖,合肥借此完成扩容。
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做法并不稀奇,但在当时,省会城市能够合并地级市(一部分),仍堪称开风气之先。此举可谓真正开启了合肥做大做强之路。
当十年后,“强省会”战略成为普遍选择,合肥在这方面无疑又“赌对了”。
04
任何城市的发展路径选择,包括在关键产业上的布局,回过头来看,其实都带着“赌”的成分。
西部菌历来不主张把合肥今日产业上的成绩归咎为“赌”的成功,因为它很可能被认为只是“运气好”,而忽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但不可否认,我们不能低估一些关键时刻的抉择,对一座城市长远发展的影响。
比如,大家都知道合肥离长三角近,防疫压力确实大。但是,这也意味着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这一次合肥,在防疫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高调打出“人性化”之牌,是不是会进一步巩固这种优势?至少,它让人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会有更多的城市跟进吗?现在来看,还很不好说。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或许就是看合肥的做法到底能够在多大意义上“成功”。
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之下,每一座城市都在面临新的抉择,都在随时被考验。任何一个政策和做法,都可能影响到外界对一座城市的评价和观感,继而影响到它的发展走向。
疫情给很多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但城市竞争从未止步。
合肥挺棒[点赞]
抓抗疫,抓生产,稳人心,送温暖[点赞][点赞][点赞]
身在合肥,这次防疫确实做的不错
相比杭州苏州,合肥政策比较人性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