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葛均波院士:降压没那么难,把这3件事做到,药量可能还能减

柚子来看趣事 2025-04-04 14:48:37

资料来源:

1.刘家玉.降血压17种有效方法[J].健与美,2024,(11):80-82.

2.熊兴江,王朋倩,姚魁武,等.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述评与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2023,48(24):6592-6599.

3.张菀珊(Cheung Yuen Shan).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焦虑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

1962年,葛均波出生于山东五莲县一个普通农家。11岁那年,他在一次意外中摔断手臂,多次治疗无效。直到一位老中医用一碗草药汤配合手法复位,才让原本僵直的手臂恢复了活动。少年的葛均波泪流满面,深深体会到:医生不仅能治疗疾病,更能带来希望。这段经历,成为他立志从医的起点。

1979年,葛均波考入青岛医学院。在图书馆泛黄的《希氏内科学》书页上,他写下批注:“医者当以患者为镜,照见医学的边界。”1988年,葛均波赴德国美因兹大学深造,在研究中首次在血管内超声图像中发现“半月现象”——即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在影像中呈现特征性无回声区。这一发现将心肌桥的检出率从不足5%提升至95%,被国际医学界命名为“葛氏现象”,并写入权威教科书。

1999年,葛均波放弃德国优厚待遇,带着八箱医学资料毅然回国。彼时,中国心血管介入治疗高度依赖进口支架,价格高达4万元一枚,而金属支架术后血栓风险也始终无法回避。葛均波下定决心,要为中国患者造出自己的支架。

2005年,在葛均波的带领下,国内首个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成功研发。采用聚乳酸材料,这种支架在完成支撑任务后可逐步降解,血栓发生率降低了70%,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一位农村患者术后感慨:“这支架救了我的命,也保住了我儿子的学费。”

虽然研究重点在冠心病,但葛均波始终强调高血压管理的核心地位。他曾说,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第一颗多米诺骨牌”,一旦倒下,后续的冠心病、心衰、脑卒中等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葛均波认为要想遏制心血管病高发,必须从源头稳住血压。

早在2010年,葛均波就参与制定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并在临床中率先提出“动态血压分层管理”模式。这是通过将高血压患者按风险程度划分等级,实施不同强度的干预策略,让高血压治疗从“千人一方”走向“精准控压”。在葛均波的推动下,多中心研究证实,这一模式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葛均波主张以“三高共管”为切入点,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三类慢病纳入一体化管理。2015年,葛均波牵头在上海试点“家庭签约医生+慢病专员+智能穿戴设备”的联动机制,每位患者配备手环,定期上传24小时动态血压、心率等数据,由后台系统评估变化趋势,医生可随时远程干预。

在山东一所县域医院,葛均波推广这一模式仅一年,高血压控制率从52%提升至74%,其中超过一半患者实现药物减量或替代。在这一模式下,患者不仅获得了更好的生活质量,也减轻了长期经济负担。

为解决农村地区高血压早筛难、用药不规范的问题,葛均波又推动“移动血压筛查车”进村入户,搭配人工智能初筛模型,5分钟内生成初步评估报告,再通过基层医生确认分诊,真正实现高血压的早发现、早干预。

在科研方面,葛均波还牵头多个国际合作项目,探索中西结合干预高血压的机制。其研究显示,中医“益气活血、调肝安神”的治疗思路可有效改善夜间血压紊乱、晨间血压高峰等常见隐患。在一项针对2000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研究中,纳入中医调理方案者,其一年内血压波动率下降近30%。

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葛均波提交提案,建议将血压、血糖、血脂联合监测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并推动建立覆盖全国的高血压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动态更新、跨地区共享、长期跟踪。该提案迅速引起关注,并在部分城市率先试点推行。

葛均波总结道:“高血压管理,不在于药开的多准,而在于系统性思维。医生、患者、家庭、社区要形成闭环,才能控得住、管得好、降得稳。”这一理念如今已在多个城市变为现实。

如今,作为我国高血压防治体系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葛均波在临床一线、国家政策、科研前沿三者之间穿梭多年,始终坚持一个共识:控制高血压,是保障全民心血管健康的第一道关口。葛均波将其比作心脏病和中风的“导火索”,如果能早发现、早干预、稳管理,很多严重后果其实完全可以避免。

哪怕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依然每天在医院坐诊、查房,从不将自己置于“权威”之外。他相信,疾病管理真正见效的地方,不在学术会议上,而是在与每一位患者的沟通之中。正因如此,葛均波把高血压看得比想象中更重——不是因为它严重,而是因为它太常见、太容易被忽视。

葛均波常讲,稳住血压,不能只靠吃药控数值,更要靠生活方式的调整和长期习惯的养成。在几十年的接诊和随访中,葛均波逐步提出了“高血压精准分型干预”的思路: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合并症背景的人,控压目标、药物组合、生活建议都应量身定制,不能套用一个标准。

在一次访谈中,记者问他:“葛院士,您反复强调控压重要,但许多患者说,知道归知道,做起来很难。有没有最简单的办法,哪怕不靠药,也能帮忙稳血压?”

葛均波沉吟片刻,微微一笑说道:“大家常说控压要低盐、运动、规律作息,这些当然对。但我想说,除了这三点,还有三件‘被忽略的小事’,只要坚持做,血压自然稳得住,就算是高血压前中期,血压也可以慢慢逆转...”

第一件小事:不久坐,定时活动,让血管“活起来”

长时间久坐,会让下肢血液循环变慢,心脏泵血负担加重,血压容易上升。特别是退休后活动减少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因“久坐不动”导致血压波动。研究表明,每隔30分钟起身活动2-3分钟,就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水平。

这项“微运动”并不复杂:站起来原地走几步、伸伸胳膊、弯腰活动一下腰背,哪怕只是上个厕所、倒杯水,都是在给血管“松绑”。尤其是吃完饭后适当走动,不仅利于消化,还有助于防止餐后血压突升。每天累积30分钟以上的轻度活动,就能为血压管理打下稳定的基础。

第二件小事:晚饭吃少点,特别是少盐、少油、少肉

很多人白天饮食控制得很好,到了晚上却放松警惕,一顿吃得过饱,摄入过多热量和钠盐。这不仅会加重胃肠负担,还可能导致夜间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在本应下降的夜间反而升高,造成“夜间高血压”——这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风险因素。

科学建议,晚餐尽量在晚上七点前完成,避免高盐、高油、高糖、高脂肪的食物。饭量控制在七分饱,不仅对控制体重有益,也能避免胃肠积滞、肝肾负担过重。对于血压偏高的人群来说,调整晚餐结构,多吃蔬菜、适量蛋白,减少红肉和精制碳水,是一种“温和而有效”的控压方式。

第三件小事:保持情绪稳定,减少“血压应激反应”

情绪波动,尤其是突然的愤怒、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是血压急剧升高的常见诱因。心理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被过度激活,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蹿高”。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有这样的经历:一生气、一起急,血压就上来了。

长期情绪紧绷不仅对血压不利,还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干扰内分泌系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稳定情绪是管理高血压不可或缺的一环。日常生活中,学会减压、慢节奏地生活,比如每天留出15分钟安静时间,听听舒缓音乐、呼吸放松、练习冥想,或者种花、养鱼、散步、写字等,都能帮助调整心态。

此外,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也很重要。遇事不憋着,多与亲友交流、倾诉,可以有效缓解内心压力。建立一种积极、平和的生活氛围,本身就是对抗高血压的“心理药”。

总而言之,虽然看起来简单,却是长期稳压、减少并发症风险的重要基石。对高血压前期或轻度高血压人群来说,坚持这些生活细节,甚至可以在不使用药物的前提下,让血压逐步回到安全范围。与其把希望寄托于“换一款药”,不如从现在开始,改变一个小习惯。管理血压,不靠某一招,而靠一点一滴的日常积累。只要方向对了,慢慢走,也能走得稳、走得远。

(《纪实:葛均波院士:降压没那么难,把这3件事做到,药量可能还能减》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0 阅读:0

柚子来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