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第四,表现却比行业老大、老二、老三更好

长线如金 2025-04-26 09:01:20

近两年,家电行业表现最好的是谁?

答案既不是美的,也不是格力,而是名不见经传的海信家电。

该公司的股价在2023年大涨58.23%的基础上,于2024年又再度上涨47.39%,近几年的涨幅明显压倒了有家电三巨头之称的美的、格力、海尔。

为什么会比行业龙头更出风头呢?原因就在于出海二字。

2019年,海信家电的境外收入只有114.85亿,占总营收之比为29.85%;到2024年,境外收入达到了356.29亿,累计增长了210.22%,年化增速达到了25.41%,占营收之比提升至38.42%。

以2024年年报业绩来看,海信的海外收入同比增长28%,在欧洲等市场增速均超30%,也就是说海外收入成为了最重要的业绩驱动因素。在此背景下,2024年海信家电全年实现了营业收入927.46亿,同比增长8.35%;净利润33.48亿,同比增长17.99%;扣非净利润26.06亿,同比增长10.65%。

也正因为出海表现的惊艳,很多人开始格外看好这一战略方向,甚至声称出海是当前最硬的逻辑,一定要找有出海概念的股票。

那么问题来了,出海战略是今天才有吗?显然不是,实际上中国制造N年前就已如雷贯耳,许多国内优势产业其实很早就开始在海外进行布局,为何到现在才发酵呢?

其二,出海概念下的大多数产品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既然在国内由于渗透率的提升,开始遭遇瓶颈,那么国外就一定是蓝海市场吗?就拿家电来说,出海之所以牛难道是因为国外家电尚未普及,所以有很大增量空间?

其三,要讲家电的出海,海尔、美的其实一直都走在了前列,截至2024年底,海尔的海外收入占比已超过50%,美的则达到了40.56%,均要高于海信的38.42%。那么为什么只有海信能够被当作出海概念进行炒作呢?

关于这三点疑惑,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仔细探究原因,会发现出海的逻辑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神奇之处。

首先,出海布局很早就有,国外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弱竞争状态,发达国家的家电渗透率比我们还要高,广大第三世界虽然理论上渗透率提升空间广阔,但是消费购买能力有限,也不是什么黄金赛道。

真正让出海概念大放异彩的,并不是发现了什么蓝海市场,而是美元坚挺及人民币汇率走低。因为本币贬值,外币的购买力就会增强,这样一定量的外币就可以购买更多的本国商品,意味着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可以增加出口;另一方面,本币贬值,外国商品价格就昂贵,这样本国的进口也必然随之减少。

故而,出海景气度高并不是什么最硬逻辑,其本质上还是一个周期性问题——一个关于汇率的周期。

至于为什么没人提美的、海尔的出海,单单只看重海信的出海,原因则在于体量。2024年美的海外销售规模是1690.34亿、海尔是1429.02亿,而海信只有356.29亿。

换句话讲,因为体量足够小(2019年仅114.85亿海外收入),所以才能实现快速增长,反观美的和海尔的海外规模已足够大,增长速度和想象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关于出海的热情自然会大打折扣。

不过,如果从出海质量来看,海信与美的、海尔其实是相差甚远的,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毛利率差距巨大。2024年美的的海外毛利率为26.82%、海尔是25.4%,而海信的海外毛利率只有11.38%,连一半都达不到。

这一现象充分说明,海信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影响力、竞争力是远远落后于美的和海尔的,近年来的高增长更多靠得是价格竞争下的薄利多销。

坦率讲,个人并不看好这种低毛利状况下的出海模式,要知道海外市场并不是什么绝对蓝海,汇率周期也不会永远有利于己方,消费品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强势的品牌,在品牌始终无法赶上老大、老二的情况下,想象力上限其实并不高。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0 阅读:12
猜你喜欢

长线如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