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一八路军被敌包围,留下最后一颗子弹自戕后幸运苏醒复活

青史如烟 2022-12-19 15:31:47

1941年2月19日,天才蒙蒙亮,汴溏乡(现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上朱家村。

运河支队二营八连三班战士刘立权,正跟班内其他几名战友一起,来到村南头放流动哨。

当众人经过一道荒坡之时,不远处,一位起早拾粪的老汉突然招手喊道:

“别过来,鬼子在这儿呢!”

话音未落,枪声便陡然响了起来,趁夜潜行突袭的日军行进于此,恰巧跟刘立权他们碰了个正着。

这队日军原本打算悄悄潜伏下来,暂时放过这支放哨的八路军队伍,随后突袭二营八连的驻地。

谁曾想,竟会被一旁拾粪的老汉冒死叫破,一时间,双方亮剑当场,激烈交火起来。

对方的火力一开,刘立权他们顿时被压得抬不起头来。临时的土埂掩体,被子弹打得土屑飞扬,班长胡效奋一看敌我情形不对,当即立断——敌众我寡,大伙立即分散撤退。

此时,天已经开始放亮,双方人影已经看得相当分明,刘立权他们这边,此时突围的难度很大。

当时的刘立权,冒着敌人的弹雨向北奔去,身旁一起突围的战友们相继倒下,当他跑到一个石头山坡附近之时,大腿突然被子弹击中,鲜血涌出,顿时染红了半条裤子。

刘立权随后咬着牙,艰难地找了个石缝隐蔽起来。这个石缝三面封闭,只有南面敞开着,而这个方向,因为地势较高,敌人恰恰打不到,刘立权随即以此为掩体,将枪口对外支了起来。

刘立权原本打算尽量隐蔽,能不开枪就不开枪。然而下一刻,当他顺着枪口的缝隙往外看去之时,浑身的血仿佛一下子涌上了脑门,激得他顿时攥紧了枪身。

同班的战士苗玉冷,正浑身是血地向着这边跑来,刘立权当时在心里不停地喊着,苗玉冷你快点儿,快点儿过来。

然而,当苗玉冷跑到距离刘立权隐蔽的石缝,不足百米的地方之时,一枚子弹突然从后面射穿了他的胸膛,苗玉冷那一米八的大个儿,一下子扑倒在地,随即便当场牺牲了。

日夜相伴的战友,在眼前陡然牺牲的情形,让刘立权的眼睛一下子红了。他随即端起枪,瞄准了西南小山上,向着正在打信号旗的日军,果断地开了一枪。

“砰!”

因为距离得比较远,没有打中,但子弹擦着对方身边飞过,还是惊得那名日军一身冷汗,让他狼狈地趴在地上,好大一会儿不敢动弹。

刘立权的枪声,也暴露了自己的隐藏地,使得附近的日军迅速向他这个方向靠近。

双方枪弹纵横交错,刘立权一枪一枪地射击,冷静而又果决,此刻,身上负了多少伤、流了多少血,已经顾不上了,当时的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杀一个不赔,杀两个赚一个,临死也要拉上几个敌人垫背。

一人对阵几十名日军,刘立权的子弹渐渐打光了,而敌人也趁着阵地上火力弱下来的机会,开始收缩包围,渐逼上来。

看着渐渐逼近的敌军,刘立权咧了咧嘴,心里暗想,说什么也不能让敌人活捉了去。

此时的刘立权,子弹袋里只剩下一枚子弹了,他将子弹掏出,苦涩地将子弹放入枪中。随后脸朝上,躺在石缝里,强忍着剧痛,把枪撑了起来,将枪口对准了脑门。

刘立权用糊满血痂的左手扶着枪杆,借着右脚大拇指的力,猛地踩动了扳机,“砰”地一声枪响,石缝处再无动静。

日军闻声蜂拥而上,当他们端着枪上来之时,只看到浑身是血的刘立权,倒在了血泊之中。十几名日军气愤地上前用脚狠狠踩了刘立权“尸体”几下,随后骂骂咧咧地转身离开了。

当时,在场的所有日军都以为倒在血泊中的刘立权,肯定是自戕身亡了。

然而当天下午晚些的时候,浑身是血的刘立权,竟然慢悠悠地苏醒了过来,随后他撑起身子,费力地坐了起来。

刘立权自己也没想到,自己明明对着脑袋开了一枪,竟然还能从鬼门关前逃过一遭。

原来,先前刘立权准备自戕的时候,因为用力过猛,开枪那一瞬间,枪杆一偏,子弹打在了脖子右侧,将脖颈擦出了一道伤口,虽然流了不少血,但命最终还是保住了,而正是这些血,也让敌人们误以为刘立权已然身亡。

当天晚些时候,搜索战场的八连战友发现了重伤的刘立权,随后众人抬着担架,将他送下了山。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152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徐州文史资料》,刘立权自述

1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