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马岱杀掉魏延后就彻底消失,你看马超死前,曾对刘备说了些啥

史墨弦说说 2025-03-28 17:06:35

三国乱世中,魏延之死可谓扑朔迷离。

一代骁将,北伐主力,却在诸葛亮去世后,被马岱追斩于途中。

更令人疑惑的是,马岱完成此事后,非但没有受到重用,反而从此销声匿迹。

一个本该因“立功”而晋升的将领,为何一刀之后便彻底沉寂?

这刀,马岱不想砍,也不敢不砍

在蜀汉最后的辉煌岁月里,五丈原上一场冷寂的风雨中,马岱拔出了刀。

这一刀,不在战场,也不敌对,是砍向了自己人,还是地位比他高的“征西大将军”魏延。很多年后再回头看这一幕,没人再说马岱是“立功”,大家都只记得他——杀了魏延,然后消失了。

马岱是谁?史书记载并不多,只知道他是马超的堂弟,随兄长一路投奔张鲁,再投奔刘备,是西凉人马家最后的血脉。

他一生没有什么显赫战功,没有主将身份,哪怕做到“平北将军”,在蜀汉中也仍是个低调角色。

唯一一次“露脸”,就是执行了杨仪的命令,把兵败逃亡的魏延斩于乱军之中。

可就是这么一个“配角”,干了一件“主角”都未必敢做的事。

细看当时的局势,并非魏延谋反。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并未投魏、也未举旗。他只是主张继续北伐,不愿听杨仪指挥,愤怒之下烧了栈道。随后自己带着几个亲兵和儿子退到汉中,兵也没带多少,更没宣称自己夺权。

可杨仪不等朝廷判定真假,直接派马岱追杀。马岱这时候该怎么办?

说到底,他没有选择权。他能站在杨仪的军旗下,就是默认要完成命令。他不是姜维、不是王平,没有足够的“资历”去犹豫,只能执行——哪怕心中千般不愿。

如果换作王平,恐怕未必就动这手。

毕竟,魏延在军中有一定声望,又是诸葛亮北伐主力副将。王平有资格说“不”,马岱没有。

所以这一刀,马岱砍得极干净,但也砍断了自己的仕途。

你会发现,这之后他再也没有被重用,也没有哪一次出征再出现他的大名。

他就这么,消失了。

马超临终前的一句话,改变了马岱一生的命运

马岱之所以能在蜀汉军中占有一席之地,说到底,是因为马超临死前的一封信。

章武二年,马超病重。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潼关前让曹操割须弃袍的猛将了。

他清楚,自己这一族已经是强弩之末。他的父亲马腾,弟弟马铁、马休早已被曹操所杀,家族中两百余人已被清算殆尽。马家只剩他孤身一人,还有个堂弟马岱。

所以,马超临终前,只说了这么一句话:“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唯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

不提功劳,不说后事,只托孤一人。

这份托付有多重?我们从后面看就知道。马岱后来虽无战功,却能一路做到将军、受封侯爵,这在蜀汉将领中并不多见。

尤其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权臣相互倾轧的局势下,马岱还能率军行动,说明他身份是特别的。

他是“托孤之人”。

这句话的分量,相当于给了马岱一个保命的护身符:只要不谋反、不造次,他就能一直安然。

可惜,一次命令,还是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魏延不是他想杀的人。马岱当年随马超归附刘备时,魏延早已在益州担任牙门将军,两人应无私怨。更何况,马岱行事一向谨慎低调,从未有夺功之心。

杀魏延,是为了完成命令;不杀魏延,就可能是抗命。他不是诸葛亮身边的人,更不是王平、蒋琬的嫡系,他的选择其实从来就只有一个——服从。

马岱的人生,从那一刻起,注定不会再有声音。

杀魏延是“功”还是“过”?刘禅心里最清楚

魏延的死,是一场误会,也是一场政治斗争。

我们从史料看,诸葛亮在去世前其实已经安排好了——若魏延不听,就让他自去,其他人自行退军。简单说,他允许魏延另行决定。

可诸葛亮刚咽气,杨仪就发动了“逼宫式”的操作。

先密不发丧,再伪传命令,然后是侦查、试探、激怒,最后出兵追杀。

整个过程,魏延并没有反叛,也没有造反。他没有聚兵、没有投魏、没有发兵书。他只是表达不愿退兵,想继续北伐。

可这个时候,马岱成了杨仪的工具。

这刀一出,事情就变了性质。

刘禅是个不聪明但也不糊涂的皇帝。他知道魏延的死,不单纯是军令;他更知道马岱是马超托孤之人。如果按常规处理,那杀魏延之后,马岱应当被重赏才对。但刘禅没有。

我们在之后的《晋书》才看到马岱最后一次露面:“蜀将马岱入寇,帝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余级。”——这发生在公元235年,是诸葛亮与魏延死后一年,也是杨仪被废同年。

之后,马岱便再无记载。

他没有因为斩魏延而高升,也没有在姜维北伐时再次出现。

刘禅知道,魏延之死太急,也太狠。若再重用马岱,只会引起蜀中人心不安。更别说,马岱的背后没有人替他说话,也没有什么战功撑腰。

于是,最稳妥的方式就是——雪藏。

不杀,也不任用。

这或许就是帝王对一位“工具人”最常见的处置方式。

他这一刀砍掉的,不只是魏延的命,也断了自己的路

马岱斩魏延之后的处境,是蜀汉政治的一个缩影。

在一个内部派系林立、人才凋零的王朝里,一个没有背景的将领,干了件“功大”的事,反而成了众人忌惮的对象。

魏延虽然嘴冲,但在军中是有威望的。他镇守汉中十年,是诸葛亮北伐最倚重的人。许多中层将领对他是有感情的。这样的人突然死于非命,大家心中自然有数。

而马岱,这个“动手的人”,自然也就成了众矢之的。

最要命的是,他并没有人脉——杨仪死了,诸葛亮不在,刘备又早已去世,他无依无靠。

唯一庇护他的人,曾是马超。但那人,早已在几年前抱病而亡,只留下了一句“深托陛下”。

帝王的“承诺”,从来都是随时可变的。

杀了魏延,不等于为蜀汉建功。只是给朝中某派除掉了一个不听话的大将。而一旦那一派失势,马岱也就随之沉入历史的湖底,再无声息。

这一刀,他砍得很稳,也很干净。但对自己的人生来说,却是断头一刀。

结语

马岱的墓,至今众说纷纭。

有人说在四川新都,有碑刻“汉故平北将军马公讳岱之墓”;也有人说在汉中附近,与魏延墓不远。

但没有哪一处,是史书记载的。

他生前斩了征西大将军魏延,封陈仓侯,位列将军。可死后,连一篇碑文都没人为他写。

或许,这正是他的宿命。

他不是主角,不是谋臣,也不是战将。他只是那把在关键时刻被提起的刀。

斩了人,便被收起。

再不见光。

也许,在他晚年闲居之时,会回想起哥哥马超临终那句:“当为微宗血食之继。”

他没有辱没家门,但也再没机会扬名。

历史记得他出刀,却忘了那双紧握刀柄的手,曾经也颤抖过。



0 阅读:0

史墨弦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