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界大神,是个浪子,但这个浪子,是个好人!

辇辇 2025-05-01 18:29:01

鲁迅先生说,“贾府里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跳出《红楼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劳苦大众是难以理解的,也是难以欣赏的。然而,文艺创作者多来自士大夫阶层。所以,从来,能跳出士大夫阶层,聚焦劳苦大众艰辛的文艺创作者不多。虽然不多,但还是有,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为劳苦大众发声,批判社会不公,代表作就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啥都不行,唯有审案公正能让鲁国上下万众一心支持鲁庄公与齐国一战。冤假错案的破坏力是惊人的,不禁草菅人命,更会捣毁社会公正的根基。而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冤》,主线就是一宗冤假错案。

书生窦天章为了进京赶考的盘缠,把七岁的女儿窦娥卖给了蔡婆家做童养媳。可窦娥长大后,结婚没两年,蔡婆的儿子就因病去世了。寡妇窦娥和同样是寡妇的蔡婆,招惹上了流氓地痞张驴儿父子。蔡婆被迫嫁给了张驴儿的父亲,但窦娥却坚决不嫁张驴儿。张驴儿认为,蔡婆要是死了,窦娥没了依靠就得嫁给他。于是,他在窦娥给蔡婆做的羊肚汤里下了毒,想毒死蔡婆。可没想到,羊肚汤,蔡婆没吃,倒让张驴儿的父亲吃了。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却诬陷窦娥,并以此为要挟,让窦娥嫁给他。可窦娥宁死不从,就被张驴儿告到了官府。

窦娥认为自己是清白的,官府是讲理的地方,自会有公正。可没想到,那还真不是个讲理的地方。太守梼杌与张驴儿串通一气,严刑拷打逼窦娥认罪,可窦娥宁死不屈。最终怕牵连蔡婆,窦娥才屈辱认罪。赴刑场时,求告无门的窦娥不禁怨天怨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临刑前,为自证冤屈,她又发下三桩誓愿:一、血溅白练,不落半滴在地上;二、六月飞雪;三、楚州大旱三年。

三桩誓愿全部应验,老天为窦娥洗刷了冤屈,真正是“感天动地窦娥冤”。但只是感天动地还不行,为了古代人偏爱的“大团圆”,现代人习惯的“正义可以迟到,但不能缺席”,关汉卿还给窦娥冤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窦天章在京城做了大官,返乡为女儿窦娥昭雪了冤屈,张驴儿与知州梼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部剧,结局不是重点,重点在窦娥身死,三桩誓愿应验。窦娥要洗刷冤屈,无法求助于人力,只能寄希望于天道,这是什么样的现实呀!历史上,文人士大夫多是以劝谏君主为己任,写一些民贵君轻之类的空洞论文,最多讲一番“苛政猛于虎”的大道理。总之吧,就是视皇帝为君父,待领导为同伙,即使互相伤害,也是内部矛盾。像关汉卿这种直接跳出士大夫阶层,站到劳苦大众的立场,揭露满眼全黑的事实,是少之又少的。而他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能解放思想,把名与利全抛开。

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珰珰的一颗铜豌豆

关汉卿,有说是山西运城人,有说是河北安国人,还有说是大都(现北京)人。总之吧,应该是北方人。这很关键,因为他生活于13世纪,南宋与金、元对立时期,南方与北方很不一样。南方处于南宋统治之下,相对安稳;北方处于异族统治之下,相对动荡。他大概是出生于金末,死于元代前半期,赶上了三百年未遇的大统一。汉卿是他的字,名已经不可考了。

家乡、生卒、姓名都是模棱两可,虽然关汉卿是一代文豪,但留在历史上的记载却寥寥无几。关于他的一生,一言以蔽之,唯有作品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关汉卿现存杂剧60余部,散曲50来首,作品不多,但多为精品。他是是元杂剧界的大神,也是元曲界的大家。散曲《一枝花∙不伏老》,是他自述心志的作品,历来是了解关汉卿其人的必读之文。

欲知全文,可以百度,我就不列出了,仅作讲解。关汉卿分四部分,表达了混迹风月场,做“郎君领袖”、“浪子班头”、“响珰珰一颗铜豌豆”的决心。

第一部分,表面上总体阐述了要浪迹风月场的夙愿,实际上是表明自己不踏足名利场的决心,“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第二部分,表面上细数风月场里的幸福生活,无忧无愁,实际上是表明对名利场勾心斗角的厌恶,宁做风月领袖——“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也不沾名利。

第三部分,表面上是说自己是风月场中的老手,实际上是说自己在名利场上,“经了些窝弓冷箭镴枪头”,吃了不少瓜落,不能再耗下去了,“怎肯虚度了春秋”。

第四部分,表面上是说自己只好吃喝玩乐,就要不务正业,实际上是表明要远离名利、坚持自我,誓要作“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珰珰的一颗铜豌豆”,除非死,“那期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

关汉卿不是说说而已,的确身体力行,常年流连于勾栏瓦舍、与倡优为伍,结交了许多红颜知己,还曾写过《一枝花》赠当时著名的杂剧演员珠帘秀。

与白丁们不同,文人骚客流连风月,似乎是一种别样风流。“赢得青楼薄姓名”的杜牧,还有“奉旨填词”的柳永,都曾被倡优视为知音。但杜牧是带着官场失意的无奈,柳永是带着求仕不得的牢骚,都是被逼下场的,而关汉卿却是心情愉悦,自愿下场的。

好多人认为,元朝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九儒十丐,只比乞丐高一等;而关汉卿就是因为没机会做官,才写杂剧、进风月场,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这实在是个误解。关汉卿是文人,但也是一名医户,也就是医生。不同于大汉民族的皇帝,蒙古皇帝对技术型人才十分重视,尤其是人命关天的医生。医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也可以做官。所以,关汉卿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般失意。

“盖世界浪子班头”,“浪子”,有离经叛道、放荡不羁、风流成性、漂泊在外等多重意思,但核心表达就是不务正业。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所谓的“不务正业”,就是不追名逐利。所以,他自称“浪子”,也觉得做“浪子”是份光荣。

关汉卿厌恶名利场,因为名利场里不断制造着窦娥冤。但他不做隐士,不会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他嫉恶如仇,爱管闲事,敢写、能写窦娥冤,尽己所能,要唤醒更多人。所以,关汉卿这个浪子,是个好人!

据载,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且“通晓音律,长于歌唱”。风流倜傥,多才多艺、文采超群,还很幽默,一个好看皮囊下竟还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这样的关汉卿是多么难得的一个人。

最近的屏幕上,不是口号喊得响的哪吒,就是一心追求黄昏恋的退休干部。这些题材,不是不能有,但上演这些的同时,更应该有一些关怀天下苍生、关注弱小黎民的悲天悯人的作品。所以,在这个时候,怀念一下关汉卿是很有意义的。窦娥冤不是元代特有的,而是跨时代的,但如今,却没有《感天动地窦娥冤》上演了。不知道,是关汉卿不再有,还是能容得下关汉卿的环境不再有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