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到。在当代人的认知里,节日要等同于假日,才算真正的节日。而在有假期的真正节日中,清明有点特殊,是唯一个以节气命名,或说与节气重合的节日。
其实,“节日”一词,本义就是指每个节气开始的那天。从这个层次来说,清明是最正宗的节日。
清明、寒食,总是傻傻地分不清
在古代,临近清明时节,有个更重要的节日,叫寒食。其重要程度,不亚于现在的春节。因在节日期间,要禁火寒食而得名。最早,除了不生火、吃冷饭,寒食节的习俗还有祭扫、踏青。
关于寒食节的来源,有传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春秋时,晋文公继位后,封赏曾随他流亡在外的有功之臣,独独忘记了介子推。后经人提醒,晋文公才想起,可介子推已经带着母亲归隐山林。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野蛮粗暴地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被烧死了。此后,为了纪念这位富有气节、又不怕死的士人,就有了不生火、吃冷饭的寒食节。
有了传说的节日,分外有魅力,但传说是做不得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节日、习俗也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产生也要从生产力上找原因。古人没有火柴,更没有打火机,取火不易,且火种保存也有不可控的因素。春季,天干物燥,火种作为易燃易爆品,极易引发火灾。火能做熟饭,也能烧毁生命财产,古人没有什么消防手段,只能对火顶礼膜拜:祈求坏的不灵、好的灵。故而,每到春季,人们都要禁火一段时间,搞祭祀。
据说,东汉时期,山西一带的寒食节要一个月。曹操认为,一个月不吃热乎饭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因此,他下令废除此项陋习,“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在一把手的干预下,寒食节被取消了一段时间,但在三家归晋后,又逐步恢复。到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一块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因时间临近,假期就连在一起。两个节日,一个假期,为寒食和清明的合流埋下了伏笔。
唐时,寒食节的习俗是吃各种糕点、小吃,踏青、游玩,而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扫墓、祭祖。唐以后,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吃喝玩乐,不是人民群众能够享用得起的,但扫墓、祭祖家家都要进行。因为缺乏群众基础,寒食节逐步被淡化,清明节就被凸显得重要起来。到清代,寒食节被清明节取代,一些习俗也被融入到清明节之中。
虽然不放假,对寒食这个历史上曾经的重要节日,我们还是应该了解。因为,寒食除了对清明节产生了巨大影响,还留下过许多不凡印记,最著名的就是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的苏东坡的《寒食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现在,据说山西有很多地方还是过寒食节,就在清明的前一天。
清明时节雨纷纷
描写清明的诗很多,但没有比杜牧这首更动人、更脍炙人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寥寥几笔,清明的形象全出,清明的意境也全有,人生凄冷、春愁绵绵,仿佛一幅水墨画,浮现在眼前。
清明时节的雨纷纷,并非老天为了烘托氛围,帮助人们寄托哀思,而是一种自然规律。冬夏之交,交汇于春季,太平洋暖风带着暖湿气流北上,而冷气团还没有完全退却,双方一纠缠,就产生了降水。这种天气状况,在江南表现的特别明显。四月初,北方有些地方气温还在零度以下,雨纷纷是不可能的,倒有可能雪纷纷。
有人肯定要问,那杜牧的《清明》不是说的山西吗,山西不是北方吗。在白酒广告的加持下,因为“杏花村”,读者发出这种疑问不奇怪。但实际上,杜牧诗中所说的“杏花村”不在山西,而在现在的安徽池州。至于,啥时候山西也有了杏花村,你问酒家是不行了,必须要问酒厂!
清明假期不是从来就有
“事死如事生”,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在民国以前,清明是全国各个家庭祭扫祖先、缅怀先人的日子,自然全国放假。
自晚清开始,列强环伺,国将不国,学习西方、救亡图存成为主流思潮。在这种形势下,只要与西方不同,似乎就应该改革,包括节日与习俗。清明节,也一度成为植树节。在那一天,学校、机关都组织植树。
解放后,革命思潮风起云涌,祭扫、踏青似乎也成了糟粕。那时,清明只存在于老太太的月历牌里。清明不放假,机关、学校都会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可能还要听一段富含“抛头颅洒热血”等词汇、还饱含感情的演讲。以至于我小时候认为,清明节就是个跟烈士有关的日子。
直到2008年,在提振消费的需求下,清明又成为法定节假日。有了假期的清明节,又分外多彩起来。
上下五千年,有的节日过没了,有的节日留下了,还有的节日诞生了。有假期的节日,总是美好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实际假期就一天,且过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