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故事主要是在荣国府展开的,而荣国府的故事,是在刘姥姥的穿针引线下才开始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故事的开端,之前的部分只能算作引言:甄士隐带出了故事的开端;之后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贾雨村登场,由贾雨村引出林黛玉、贾宝玉;宝黛汇合后,贾雨村葫芦案一节,又引出薛家,进而宝钗出场;梦游太虚幻境,透露出《红楼梦》的总纲,还引出了宝玉与袭人初试云雨情。
整体看来,引言部分,不但引出了宝黛,还引出了宝钗与袭人两位与宝玉有情感纠葛的人物。主要人物都出场后,刘姥姥这个“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出来的村妇,“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就成了荣国府故事开始的头绪。
至于刘姥姥为啥来,为了打秋风,要施舍,咱们就不多讲了,只说她进府的过程。她不能直接进府,要先找周瑞。其实,这周瑞算不得荣国府的一等家奴。孙子能买官当的赖家,才是一等家奴。周瑞是王夫人的陪房,不是贾府的家生子,但应该是王夫人的亲信。不过,贾府的当家人是贾母。所以,算来算去,周瑞最多只能算贾府的二等家奴。但就这个二等的家奴,一般人想见上一面也不容易。
三等豪奴
刘姥姥带着外孙板儿到了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的轿马”。她觉得轿马里坐的必然都是达官贵人,就不敢上前,小心翼翼地找到了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凳上谈东说西呢”。刘姥姥上前:“太爷们纳福!”“挺胸叠肚”的人对她“打谅”了一会,应该是判断她的身份。看她是个普通百姓,就问“是哪里来的”,她就道出要见周瑞的诉求。“那些人听了,都不瞅采”,过了半天才让她一边等着去。
其实,“挺胸叠肚”的几个人不过是荣府的看门人,但批注称其为“三等豪奴”,绝不为过。因为,他们的姿态很目中无人,而行为更目中无人。刘姥姥求见周瑞的场景,去过有些权威门头办事的人,一定似曾相识。按照这个过程走下去,她很可能大老远地要白跑一趟。但曹公笔锋一转,说三等豪奴中有一个年老的,可能见刘姥姥一把年纪,动了恻隐之心,对其他人表示不赞同:“不要误他的事,何苦耍他”,之后又给刘姥姥指明了周瑞家的方向。
按照指示,刘姥姥带着板儿绕到周瑞家的所在——荣府后门。荣府后门一带,应该是住着贾府的一些有家眷的仆从。人家不少,具体哪一家是周瑞家,刘姥姥拉住一个小孩问。因周瑞不在家,只有周瑞家的在,刘姥姥就问的是周大娘家住哪。小孩说:“哪个周大娘,我们这里周大娘有三个呢!还有两个周奶奶,不知是哪一行当上的。”这孩子回答的非常细致,一点不糊弄事,最后还把刘姥姥带到了周瑞家。活跃在荣府后门的小孩,都是荣府仆从家的孩子。可孩子明显还未染上大人们势力的恶习,还有一颗赤子之心。
二等豪奴
周瑞家的一见刘姥姥,竟认了半天,还说:“你说说,能几年,我就忘了”。果然,没几年,后面说“比不得五年前”。五年的时间,就把一个人忘了。难怪刘姥姥说她,“你老是贵人多忘事”。二等家奴,也是“贵人”呢。的确也不是平民百姓,还有使唤丫头给刘姥姥倒茶,还敢与人争买田地。
听刘姥姥说明来意,周瑞家的倒是愿意帮忙。周瑞与人争买田地,“多得狗儿之力”。这其中,欠狗儿的人情是一方面,再有就是不可告人之事也被狗儿知道了。主要呢,要还狗儿的人情,防止其生愤愤不平之心,出去泄密;其次呢,周瑞家的也想显摆一下自己的本事。毕竟,高高在上的荣国府的当家人,不是一般百姓能见的;要见就得有人引见,而有能力引见的人自然是在领导面前能说得上话的人。
不过,内心虽愿意,周瑞家的嘴上还是说,“人来客至回话”不是她的职责,只因刘姥姥是王夫人的亲戚,又来找自家,才出手帮忙。总之吧,刘姥姥要承情。以致刘姥姥打到了秋风,要送周瑞家的一块银子买果子吃,但周瑞家的瞧不上,没要。
真正的贵人
周瑞家的给刘姥姥讲了如今荣国府的人事变迁,王夫人已经退居二线了,如今一应日常事务都是琏二奶奶,也就是王熙凤管理。据她说,这凤姐业务能力很强,而且档期很满,不是轻易能见的。
听说凤姐到了午饭时间,周瑞家的拉着刘姥姥和板儿飞奔向凤姐的院子。要见凤姐的人很多,只有午饭时才有空挡,要是迟一步,就见不上了。
凤姐的贴身丫头平儿,也相当于秘书,让刘姥姥进来等着。刘姥姥一进屋,香气扑面、如坠云端,“满屋都是耀眼争光”。总之,不能直视,整个是懵逼状态。还是时钟走针的声音惊醒了她,她顺着声音找到了钟,正看得入神,又被突如其来的报时声吓了一大跳。
初进富贵窝,刘姥姥不敢直视、不知所措,完全陷入懵逼状态。看来,真正的富贵并非是我们平时艳羡的,而是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想所未想的。贫穷,限制的不止有想象力,更有整个灵魂!
在等待召见的期间,刘姥姥差点误把平儿当作凤姐,只因其“遍身绫罗,插金带银”。但等到凤姐出场,她和我们这些看客才明白真正的贵人什么样。
一听说凤姐即将驾到,不但平儿、周瑞起身出去迎接,满院子的小丫头都“一齐乱跑”,整队迎接。及至刘姥姥见到凤姐本尊,那才叫开了眼界。雍容华贵,自不在话下,关键是那个架势一般人没有。平儿侍立一旁,手捧着上有茶钟的茶盘,随时等着凤姐接茶,可凤姐就一直拨弄手炉里的灰,慢慢地问过话后,才抬身接茶。这是一个场景,还有一个场景是贾蓉来访。借到玻璃炕屏后,贾蓉走了,又被叫了回来,“垂手侍立”等凤姐指示,可凤姐“只管慢慢吃茶,出了半日神”,最后也没指示,让他晚饭后再来。
看完这两个场景,刘姥姥和看客们就都明白了:原来,真正的贵人不止是满身奢侈品,更重要的是能把人当背景、当道具。
另外,我们还要佩服凤姐的说话艺术,从而佩服曹雪芹的面面俱到。刘姥姥这个莫须有的亲戚,本身是与王家扯上的莫须有的关系。只因王家外放,不在京城,她才找王家闺女的婆家荣国府贾家来打秋风。在凤姐召见刘姥姥期间,赶上贾蓉来借玻璃炕屏,而这个炕屏是王家送给凤姐的。故而,凤姐趁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也没见我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貌似反问,实际意在肯定。她是告诉刘姥姥,王家的富贵可不比贾家差,甚至更强。
贵人的门不好登,钱也不好要
对刘姥姥第一次上门,凤姐有话说,“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厌弃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可不是我们看不起你们,是你们自己不来。虽然,刘姥姥也说自己姑爷狗儿,不来贾府走动是“拉硬屎”,可从刘姥姥进荣国府之前,受那一溜十三遭,我们就能明白:若不是刘姥姥的努力加幸运,再有周瑞家的碰巧愿意施以援手,刘姥姥连荣国府的大门都进不了,根本就谈不上凤姐是否愿意召见。
凤姐嘴上虽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把刘姥姥当亲戚,可心里就把刘姥姥当乞丐。所以,在刘姥姥开口前,她就说,“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个穷官罢了,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等刘姥姥说明来意,她更明确地说了,“外头看着这里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以致,刘姥姥都以为要白来一趟了。
最后,凤姐施舍给了刘姥姥20两银子。从后面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讲评螃蟹宴的话中可知,20两银子都不够荣国府的一顿饭钱。就像刘姥姥对凤姐说的,“你老拔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从哪里掉出来点,都够给刘姥姥的了。可凤姐就不痛快地给,不但不痛快,还讲明这个钱是省出来的,从谁身上省的呢,从丫头们身上,而不能从主子身上省。她说,给刘姥姥的20两,原本是给丫头们做衣裳的钱。这就等于明明白白地告诉刘姥姥:你不是什么亲戚,跟我们不是一个层次的,要找准位置。
总之吧,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看官们跟着刘姥姥一起,窥见了富贵,也明白了这富贵的高不可攀。
就因今日之救济,才有了日后,刘姥姥拼尽家财搭救王熙凤与贾琏的女儿巧姐。刘姥一进荣国府时,看见的王熙凤有多风光;三进荣国府时,看见的王熙凤就有多狼狈。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偶”是偶然,“巧”是碰巧,皆出于意外。我想,如果看懂了王熙凤与刘姥姥的因缘际会,我们不能只拜服于命运的翻云覆雨手,还应该明白,人生在世,应当多一些同理心,对身处困境中的人多一些同情、怜悯。不求能得到回报,只求问心能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