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关系都是周期性的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2-20 20:20:42

文 / 子玉

人在顺境中往往会产生部分错觉,大致有这么三种:认为自己会持续赚钱,所以超前消费;认为自己的身体会一直健康,所以透支身体;认为所有的关系都会天长地久,所以不在乎当下的幸福。尤其是社交关系,随着利益的纠葛、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认知的鸿沟,旧有的关系一定会发生质变。

本质来说,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所谓的关系都是在当下的参数下才能维持稳定,当有关参数发生变化时,旧有的相处模式也会遭受冲击,进而影响关系质量和稳定性。

影响社交关系的第一大因素就是利益。楚汉之际的张耳和陈馀就是典型。这两人在发达之前是绝对的知己,史书对两人关系是如此描写:“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

认知的匹配和价值观的同频让两人迅速兼容,成为生死至交,之后共患难的岁月则让两人的关系进一步升温。假如你穿越到当时看到他们“同框”的画面,你一定会作出这两人一定会是一辈子的好朋友的判断。可是,当两人共同执掌赵国军政后,其关系却逐渐发生质变,巨鹿之战就是两人决裂的导火索。

由于陈馀没有在战事最紧张时救援巨鹿城中的张耳,所以战后张耳就以此为借口对陈馀进行打压,结果呢,陈馀一气之下就将印绶解了下来表示要将军权交给张耳。而陈馀之所以敢如此,就是因为他对觉得张耳不会太过分,对他们的关系有信心。

如果以两人之前的关系来预判此事的发展,最多就是发生一些口角,然后用时间来慢慢修复裂痕,用不了多久就能和好如初。可现实却是,张耳趁陈馀上厕所之机直接就收了陈馀的印绶,兼并了其军队,直接导致两人关系的彻底破裂。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刎颈之交也经不起利益的考验。

在决裂之后,两人甚至是必欲置对方于死地:张耳被项羽封为常山王之后,陈馀是严重的不服,于是联合齐国的田荣袭击张耳,张耳大败,逃奔刘邦;汉二年(前205),刘邦东出,邀请赵国加入其反楚联盟,陈馀提出的条件是,必须杀掉张耳他才同意,刘邦只能杀了一个和张耳长相相似的人来糊弄陈馀;汉三年(前204),井陉之战,张耳和韩信指挥汉军大败赵军,陈馀被斩杀于汦水之上。

世间的事就是这样,爱的作用力越大,恨的冲击力也越大。由此可见,所有的关系还是保持适当距离最好,以免变质之后被反作用力所冲击。

说白了就是,要有边界感,熟人生处。就如鸡群效应所阐释的那样,如果离得过近就会互相攻击,过远又会被孤立,保持适当的距离才会相安无事。

张耳和陈馀的案例也验证了一个道理:人都是共患难易,同享富贵难,利益是导致大多数关系变质的最主要因素。当张耳和陈馀共掌赵国军政时,他们的关系事实上已经变质,巨鹿之战只是加速了矛盾的爆发而已。

尤其是皇室之中的父子、兄弟关系,在面对利益冲突时从来都是将利益置顶,玄武门事变就是典型。

还有,韩信以朋友钟离眛的命向刘邦纳上投名状以保住其楚王爵位也是典型。

韩信为了前途牺牲了钟离眛 图源/剧照

其次就是社会地位的差距。在这里,我们以刘邦和其父亲刘太公的关系为例进行说明。刘邦在为泗水亭长时,刘太公在家庭中是拥有绝对地位的,可能还会对刘邦进行常态化批评,因为,以刘太公的认知,他当时是根本不能理解从来不按常理出牌、叛离世俗的刘邦的。

但是,等刘邦称帝建立大汉朝之后,刘太公就再也不能以之前的态度来对待刘邦,因为,儿子已经在现实世界中获得了成功,验证了其能力。对此,刘太公的家令就及时提醒主人:“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瞧,太公没急,手下人倒是先急了。

结果呢,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简直就是战战兢兢。

刘邦呢,则是大惊,赶紧搀扶太公,问原因。

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刘太公这句话道出了当亲情、友情、爱情中的个体地位发生较大变化时,双方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质变。用战国纵横家苏秦嫂子在面对小叔子发达之后的话来说就是:“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人呀,总是会对某种社会规则在瞬间达成共识。刘太公的行为深刻诠释了个体在面对身边人地位进阶之后的尴尬处境。

看看身边的家庭,大部分家庭的权力一般都是掌握在那个能挣钱且具备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手中。

最后就是认知。这一点,我们以左宗棠为例。左宗棠与郭嵩焘既是同乡,又是亲家,两人之所以能保持亲密关系必然是认知的同频。但自左宗棠出山并成为封疆大吏之后其认知也发生了极大更新,尤其是对军事和政治的理解。

所以,之后就发生了左宗棠将时任广东巡抚的郭嵩焘拽下来的事,左宗棠之所以如此作为就是因为其看不上郭嵩焘,认为“应变之略非其所长...才不副其志”,即使在将郭嵩焘拉下马之后还理直气壮地说:“知我罪我,听之而已。”

因为此次事件,两人彻底绝交。而两人绝交的根本又是因为,此时的左宗棠认知水平已经是碾压郭嵩焘的存在,所以才会发生之后的一系列事件。

认知不同的人,根本聊不到一块,强行兼容,只会得到坏的结果。

左宗棠和曾国藩的绝交也是如此。当左宗棠出山在现实中验证了其彪悍的军政能力之后就开始俯视曾国藩,对于此,左宗棠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吾近来于涤公多所不满...”

看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屡屡攻击,因为,左宗棠认为,其认知、能力都不在曾国藩之下,理论上不应该在地位层面屈居于曾国藩之下。

曾、左绝交之后,直到曾国藩去世,两人的关系都没有恢复。

对于曾国藩的心理状态,王闿运是一针见血地道明:“曾有恨于左,重视左也。”

虽然曾国藩对左宗棠有意见,但还是非常重视对方,原因就是曾国藩在内心里承认左宗棠在认知、能力层面都比他更高、更强。

左宗棠和郭嵩焘、曾国藩的案例深刻诠释了认知会成为所有关系之中的一道鸿沟的深刻现实。

郭嵩焘与左宗棠绝交 图源/剧照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观察身边之人,我们一定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当关系要好的两个人牵扯利益纠葛时往往会反目成仇;当一个人社会地位突然拔高之后,所有的朋友都会对他毕恭毕敬;当一个人认知提高之后,他和之前的朋友已经无话可谈。

利益、社会地位、认知的差距造成了关系的名存实亡,甚至反目成仇。

现实生活中,夫妻关系的变化也往往是受以上三个因素的影响。

所以,最好的处世之法就是:尽量不要和亲戚、朋友牵扯利益;在某一方社会地位突然拔高之后及时调整双方的相处模式;当大家逐渐聊不到一起时,要接受关系的名存实亡。

记得今年过年时,某一个朋友问我是否还和某人有联系时,我是如此回答的:“朋友都是周期性的、季节性的,我们会不断失去朋友,也会收获新的友情。”

他则是嘿嘿一笑,秒懂。

现实,总会给你匹配最合理、最舒服的人际关系。

因此,对于所有人的离开,我们首先要学会接受,其次就是不断提高自己,以防自己落伍,成为被淘汰的那个。

当然,我们不否定那些在地位和认知都升级之后还真心对待之前朋友的人。人嘛,总归是感情动物。

但大部分人还是比较现实的。

这个世界上维持所有关系的绝招只有一个:死磕自己,让自己值得被所有人珍惜。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2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