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主都是筛选出来的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2-15 20:04:46

文 / 子玉

历史上帝王的“生产”有两种模式,分别为培养机制和筛选机制,事实证明,筛选比培养机制更容易产出雄主,因为,所谓的强者,除了天生自带强者基因之外,更具有极强的内驱力,会主动进化,同时,这些人往往具备一定的实战经验,更适合操盘天下这台机器。

首先,决定帝王“生产”方式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境。中原王朝生存环境相对较好,挑战不多,所以对帝王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高,尤其是在王朝已经形成统治惯性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就可以保证继承秩序的稳定。只要能够保证权力的有序传承,那么天下机器就是稳定的。

而且,一般的圣王教育也能培养出能够驾驭这种局面的帝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大多数王朝为什么会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以培养的方式“生产”储君的核心原因。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为什么放弃诸子以孙子为储君,原因就在这里。

游牧民族就不一样了,由于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所以就必须维持雄主坐镇的格局,因为,只有雄主才具备指挥松散的联盟体制的威望、解决生存问题、率领部族去中原王朝掠夺生产资料,同时维持部族在军事层面的竞争优势。为什么像冒顿这种通过武力手段干掉老爹强势上位的单于却还能被部族认可,原因就在这里。慕强基因使然。

所以,任何一种制度、文化其实都是由环境自然催生出的产物而已。

但是呢,中原王朝同样会面临生存挑战,这种挑战又分为内部的政治压力和外部的军事压力,此时,现实对帝王的素质要求也非常之高,而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又很难培养出符合现实需要的雄主出来。

最典型的就是汉惠帝刘盈。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在被立为太子之后刘邦虽然给其安排了顶尖的师资进行培养,但刘盈最终还是没能进化成刘邦理想中的样子。而现实又是,当时的大汉帝国是同时存在政治和军事危机的:

刘邦生前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削藩和草创制度这两件事上,大汉的宫廷政治并没能建立起来,皇权相当有限;在经历了白登之围后,汉朝虽然和匈奴和谈,但匈奴的军事威胁却始终存在,同时,南越问题也没有解决。

更重要的是,大汉王朝此时并没有形成统治惯性,在刘邦这位创业天子去世之后,刘氏的皇权是面临极大威胁的。

所以,不管是政治、军事还是权力危机,现实都要求刘邦的继承人必须具备雄主体质才能维持帝国机器的良性运转。

而刘盈呢,不仅没有军功所累积的个人威望,更不具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根本无力驾驭帝国机器。

为什么刘邦想废掉刘盈立赵王刘如意为皇太子,除了想将吕氏外戚清洗出局的考虑外更为重要的是,刘邦觉得如意更像自己,其废立太子的举动是放弃了培养机制而直接选择强者。

但这依然属于冒险,因为,如意当时毕竟还小,刘邦无法精准的预测其将来的能力。

在无法动摇刘盈的储君地位之后,刘邦只能作相关变通,将吕后作为自己的政治继承人。为什么刘邦在驾崩之前单独向吕后做相关人事安排的交代,原因就在这里。另外,刘邦对戚夫人所说的“吕后真而主矣”这句话也能验证这一点。

至于吕后为何能成为刘邦的继承人则又是因为:吕后在实力层面有吕氏外戚的助力,有非沛功臣的支持;吕后具备驾驭帝国机器的能力,刘邦晚年外出平叛时,后方的事务都是由吕后负责;吕后具备一定的威望。

吕后是刘邦最合适的政治继承者 图源/剧照

基于此,我们就不能武断地认为吕后是女主干政,而是刘邦生前就已经将吕后作为其政治继承人,吕后是合法地驾驭汉帝国的政治机器。为什么丰沛故旧对吕后完全臣服,原因就在这里。

而吕后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是刘邦合格的政治继承人:吕后在政治上维持了和功臣派的权力平衡,适时地建立起了宫廷政治;面对匈奴的军事挑衅,吕后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即使遭受侮辱依然能保持绝对理智;在经济层面,吕后更是取得了司马迁所形容的“政不出房户,天下宴然”的成绩。

正是因为吕后的过渡,才有之后文景二帝时期政局的稳定,皇权的相对独立。

也就是说,汉朝的幸运之处就在于维持了雄主坐镇的格局,而刘邦身后的“雄主”是吕后而已。本质还是刘邦的主动选择。既然不能换储君,那就在执政者的选择上下功夫,让吕后来代理刘盈的皇权。属于变通做法。

理解了刘邦,我们就能理解唐高宗李治。李治也是在不能培养李显的情况下选择了打太后执政这张牌,其遗诏中的“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的话就是给了武则天合法的执政权。

武则天和吕后唯一的不同之处是,其后来直接登基称帝,以皇权指挥天下。其问鼎的直接动力还是李治主动筛选政治继承者的结果。

吕后之后的汉武帝也是筛选的结果。虽然说汉武帝的上位是后宫竞争的结果,但笔者认为,汉景帝放弃刘荣选择刘彻还是在主动筛选强者,因为,景帝之后的汉帝国面临诸多挑战,分别为:

政治上要解决削藩的收尾工作;军事上要解决匈奴和南越问题;同时还有文化等诸多问题。

用汉武帝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如此历史使命,也只能由雄主来完成。

事实证明,汉景帝的选择是正确的,汉武帝在位期间是出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甚至是超额完成,喜提“千古一帝”的称号。

所以,汉景帝时期的储君之争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将其定义为后宫的博弈,而应该看作是景帝在诸子之中筛选强者的行为,保证其继承者能够驾驭未来的复杂局势。

不过呢,像汉武这样的角色也属于概率事件,因为,深宫之中很难产生像汉武这种文武素质同时处于顶尖水平的猛人。

和汉武一样,乾隆也是深宫之中所生产的顶尖选手,其坐在紫禁城内就能精准地在大脑中演化千里之外的战场形势,常常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越是在同一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选手,越是要在其中筛选强者。

历史已经无数次验证了一个逻辑,越是那些以筛选机制选拔储君的王朝,其周期都相对较长。典型就是清朝,像康熙、雍正、乾隆这些人都是筛选出来的。

这里重点说一下康熙选择雍正这件事。实事求是地说,康熙诸子素质其实都不错,但为什么康熙最后选中雍正,就是因为,康熙认为,雍正不仅能力在线,且意志是诸子中最为坚强的,而当时清朝的一系列挑战都要求康熙的继任者心力必须强大。对此,康熙就曾明确表示:“朕万年之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

以这个为筛选标准,康熙将心力最强的雍正筛选了出来。

和汉武一样,雍正也以创业者的身份完成了帝国的一系列转型,出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雍正是康熙筛选出的强者 图源/剧照

这一切都可以看作是筛选的优势。而那个被康熙培养了几十年的胤礽则注定成为历史的过客。

另外,秦国能够拿到一统天下的结果也是因为,历代秦王在继承人这件事上都采用筛选机制,保证了后继者的素质始终在线。宋太祖将筛选范围扩大至整个宗室选了弟弟赵光义,都是为了保证特殊时期继任者的素质要在线,保证王朝能够穿越周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培养机制其实就是在冒险,尤其是在王朝面临严峻挑战的现实面前。典型就是,晋武帝选了司马衷为储君导致了之后一系列的乱局。

另外,就算王朝没有外部挑战,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所选拔出来的储君也会面临强势宗室的冲击,比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以武力方式上位;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在魏王李泰的威胁下被动谋划谋反;朱棣抢了大侄子朱允炆的江山...

也就是说,汉武帝、乾隆这些人是被动式被先帝选择,而李世民和朱棣却是主动向权力发起冲锋。都算是筛选的结果,只是筛选的主体不同而已。

只要是筛选出来的选手在很大程度上都具备雄主的体质。

不过,历代王朝在选择强者和稳定继承秩序两者之间始终是矛盾的存在,在雍正发明了秘密立储这个制度之后,这个矛盾才算被化解。

以史为镜,作为创业公司,在招聘方面,最好的办法不是批量招聘一批人进行集中培养,而是提前列出一些刚需参数进行筛选,尤其是关键岗位的角色,更要在面试阶段就做好筛选。

这一点,我们看看刘邦集团就能明白。在刘邦创业期间,汉军中有许多军事素质在线的人,比如樊哙、曹参、灌婴等人,但这些人都不能成为大将军的角色,即使刘邦倾注所有心血进行培养,这些人都不能胜任这个角色。

最后是,刘邦选择了外来者韩信。这是最直接的筛选。毕竟,人的天赋、对专业的热爱程度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越是关键的岗位,最好是用筛选机制进行筛选。

同样,我们生活中的伴侣也是一个关键“岗位”,你千万不要随性找一个人然后试图去改变对方,而是要在选择阶段就要以价值观等参数筛选最匹配的人。

人 ,是很难被改变的。

还有,朋友关系也是如此,筛选才是最高效的交友方式。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1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