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和大秦一样,大隋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也是在结束数百年战乱之后重新缔造的大一统局面,但隋朝却是一个相当富裕的王朝,其富裕的原因除了隋文帝个人在管理层面打出的一套组合拳,更为重要的是,大隋其实更多是吃了历史的红利。
先看历史上对于大隋富裕程度的记载。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开皇之治,仓库充实,天下富庶...炀帝即位,府库盈溢,钱帛山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记载说:“开皇中,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大业初,府库充实,财力雄厚。”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通过唐太宗后来说过的话来验证:“隋朝末年各大仓库所储存的粮食足够隋朝食用五六十年。”
隋朝的富裕程度由此可见。
唐太宗是当时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关陇贵族的核心成员,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此言应该不假。
为什么炀帝即位之初就能连续干出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等一系列大事,就是开皇年间极为丰裕的物质积累的支撑。和当年的汉武帝一样,如果没有文景之治的支撑,汉朝要想在武帝朝干出击匈奴的大事也很难。
由此我们就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是建立在隋文帝开皇年间丰裕的物质积累的基础之上的。
一般认为,隋朝的富裕是因为兼并了南朝、完成了大一统,且隋文帝本人比较节俭。这没错,但隋朝主要还是吃了历史的红利。

文帝此人足够幸运 图源/剧照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最终呈现出魏蜀吴三家鼎足的格局。虽然此时的南方与北方在政治层面是分裂的,但这却倒逼着东吴对南方进行了有效的开发,尤其是在长江沿线建立军镇、发展屯田,促进了长江城市群的发展。同时,东吴还不断通过战争将内部山越发展为生产人口,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本质来说,东吴的历史就是一部在生存危机的倒逼下集中资源开发江南经济的历史。这是东吴于历史的最大贡献。
永嘉南渡之后,西晋精英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去了南方,生产技术的更新和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南方的经济完成了再一次飞跃。和东吴一样,南朝在生存压力的倒逼下也要集中精力和资源大力发展南方经济。经过东晋、宋齐梁陈的接力发展,南方的生产盲区得到了全面开发。
也就是说,不管是东吴还是之后的东晋、宋齐梁陈,他们虽然最终都被北朝所兼并,在政治和军事层面都是失败的,但他们却出色地完成了其经济使命。
等到北朝兼并南朝之后,就可以直接享受南方的经济红利。可见,隋朝享受大一统经济红利的前提就是,江南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开发。
不得不说,隋文帝这个人运气确实是好,不仅幸运地得到了北周的皇权,其职业生涯还和大一统的最佳机会完美重合,完了还能享受江南的经济红利,很快就让隋朝的国力达到了巅峰。
另外,南北对峙期间,北朝也极大开发了北方,比如,北齐对河北的开发、北周对关陇的开发,这些红利最终都随着北周灭齐、隋朝代周而被隋文帝所享受。
所以,隋朝的富裕、隋文帝的开皇之治,首先是吃了历史的红利。
当然,隋文帝也同时吃了北方的经济红利。北魏在开展汉化改革时在经济层面实行均田制,规定:男女满十五岁之后受露田,男子四十亩,女子二十亩,去世之后,露田归还朝廷,但是,所受的二十亩桑田却不在归还之列。
文帝时,仍采取授田制,规定:男子十八受田八十赋,女子四十赋,另外,每丁分配桑田二十赋。百姓所承担的赋税为:每丁夫妇每年给朝廷缴纳田租粟三石,户调绢一匹,加棉三两或布一端,麻三斤。
正是因为北魏在制度上开创了均田制并通过实践验证了其实用性,所以文帝才能继续复制北魏经验,实现隋朝的经济增长。
这也可以看作是历史红利。
在继续实行授田制的同时,隋朝还完善了户籍制度,通过大索貌阅和输籍法精准的将纳税人口都纳入了户籍制度中,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财赋收入。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板输入京师长安的运送财赋的车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由是隋之府库充盈。
除了完善户籍制度,文帝还进一步对府兵进行改革。众所周知,北周虽然实行府兵制,但兵民却是分开的,军人是专业从军的军籍,不负责生产,因此,文帝在完成统一之后就于开皇十年(590)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
当军籍纳入民籍一体纳税之后,生产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这也是隋朝府库充盈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也是历史的红利,如果文帝不是幸运地和一统的机遇重合,结束了战争,那么实行兵民合一的政策就会相当有难度。
另外,隋朝也在技术层面做了一定的努力,最典型的动作就是开凿大运河。开皇四年(584)六月,文帝开广通渠,七年(587)四月,又开山阳渎。炀帝即位之后继续开凿运河,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四年(608)开永济渠,六年(612)开江南河。
这里必须得说明一点,炀帝开凿大运河实际上是对文帝政治的继承,在交通层面沟通南北是隋朝出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层面的同时考虑。
隋朝经过两代对运河系统的完善,当时就享受了其经济和政治红利。不过,炀帝在开凿大运河的进度上却比文帝更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隋百姓的压力。
另外,隋朝在开凿大运河的同时还积极治理水患。开皇十八年(598),文帝就派遣使者率领水工巡行川源,制定治河方案,然后施行。
这些都是隋朝能够积累巨量财富的核心原因。
只是,这一切还必须得有制度的配合才能落地。对此,隋朝是结合南北制度的优势进行了制度更新,在朝廷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度,同时加强对基层的管理,规定:五家为保,保有长;五保为闾;四闾为族,皆有正。
后来又进一步更新:制五百家为乡,置乡正一人;百家为里,置里长一人。以乡里制度来管理基层。
由此可见,强大的中央集权才是隋朝实现巨大经济增量的核心原因。
在有了经济积累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存,对此,隋朝给出的答案是仓储制度。隋朝的仓储分为官仓和义仓,比如,开皇年间设于卫州的黎阳仓、洛州的河阳仓、陕州的常平仓、华州的广通仓等。大业二年(606),炀帝又在巩县东南置洛口仓、在洛阳北七里设回洛仓。
据史书记载,洛口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共穿三千窖;回洛仓城周围十里,有三百窖。每窖的容粮量为八千石。两大仓的总容量为二千六百余石。
隋朝的富裕由此可见。
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隋朝虽然富裕,文帝也足够节俭,但却在遇到灾荒年时也不舍得放血,甚至在关中遭遇荒年时还屡屡带着百姓去关东就食。文帝此人在经济层面确实是一个矛盾的个体。
除了生产,大隋的富裕还离不开贸易的繁荣。比如,炀帝在营建东都洛阳时在洛阳开建了三大贸易场,分别为东市丰都、南市大同、北市通远。另外,隋朝还开通了对西域的贸易,当时河西的张掖就是大隋对西域的贸易中心。

隋朝的对外贸易也极为活跃 图源/剧照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贸易和军事都是隋朝对外开拓的主要手段。
对于隋朝外贸的繁荣,《隋书·地理志》记载:“隋氏统一,天下富庶,商贾云集,物产丰盈。”
总之,隋朝的富裕既是吃了历史的红利,也有文帝、炀帝两代帝王的个人努力。
只是,再多的财富也经不起炀帝的大肆挥霍,最终,大隋的财富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炀帝,但也导致了大隋的二世而亡。
如此,将秦皇、汉武、炀帝这些开拓之主相比,汉武才是最理智的那一个。
不过呢,隋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其所做的部分努力却也成就了之后大唐的辉煌。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