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吴在时间上属于险胜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2-21 20:28:55

文 / 子玉

西晋在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自建立之初就被各种矛盾所纠缠,属于开局就是一台老机器,如果西晋将灭吴的时间表继续后延,那么,当北方的世庶、胡汉矛盾爆发,谋臣和良将殒没之后,西晋将彻底失去兼并江南的机会。西晋的幸运之处就在于,武帝一直在做灭吴的相关准备,然后在解决完北方的政治和军事问题之后坚定信念,一举灭掉了东吴,再次缔造了大一统。

魏景元四年(263),曹魏相国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将灭掉了蜀汉,在占据上游的地利之后,魏军就完全可以挟灭蜀汉之威,沿江东下,一举灭掉东吴。但事实却是,北方在灭亡蜀汉和东吴之间隔了长达十六年的时间(263—280),在这十六年的时间内,天下形势呈现出南北对峙的格局。

灭吴的时间一再延后根本原因是北方的政治影响了对江南的军事。首先,蜀汉灭亡之后随之又发生了钟会之乱,打乱了司马昭和邓艾乘势东下灭亡东吴的计划。

等到搞定了蜀地之后,司马氏和曹魏之间的权力过渡又成为了重心。咸熙元年(264)三月,凭借灭蜀之功,司马昭进爵为王,增加了十个郡的封地,加上之前的十个郡总共有二十个郡。

五月,晋王司马昭又奏请封赏平蜀功臣六百余人,同时追封文宣侯司马懿为文宣王,忠武侯司马师为景王。

接着,司马昭又命太保郑冲负责指挥有关大臣制定礼仪、法律、官职等相关制度。

司马昭打出的这一套组合拳完全是在为代魏做最后的冲刺。因为,司马炎没有军功,他必须在去世之前将代魏的一切工作都给儿子做好,然后司马炎再顺势称帝,以称帝之举收买人心,稳固帝位。

和曹操父子当年代汉基本上是一个套路。

对于东吴,司马昭则是给孙皓写信,劝其识相投降,想要以威势逼迫东吴投降。只是,孙皓还想武力谋取中原呢。

咸熙二年(265)八月,司马昭去世,王太子司马炎嗣位为晋王。十二月十七日,司马炎代魏建晋,登基称帝,是为晋武帝,改元泰始。

登基之后,武帝又是一套稳固帝位的组合拳。先是追尊宣王司马懿为宣皇帝,景王司马师为景皇帝,文王司马昭为文皇帝。完了又是对大臣们进行封赏:拜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何曾为太尉、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为了拱卫皇权,司马炎更是大封宗室为王。

直到泰始五年(269),武帝才腾出手来为灭吴做相关安排:以尚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征东大将军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淄;镇东大将军东莞王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

也就是说,在264年至269年这个时间区间,司马氏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政治上,以代魏建晋为主要工作。

但在武帝初步做了武力灭吴的相关安排之后,北方却于泰始六年(270)六月爆发了鲜卑秃发树机能之乱,雍州刺史胡烈战死。接着,武帝以尚书石鉴行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讨伐树机能,但依然不能搞定。

次年(271)夏天,属于南匈奴种落的北地胡又攻击金城(兰州)作乱,凉州刺史牵弘战死。

随之,并州南匈奴五部也响应了树机能,反叛晋朝。

这就说明,西晋此时的胡汉矛盾已经相当严重,进入了武力博弈的阶段,如果西晋内部出现问题,这种乱局必然会被一朝放大。如果武帝不能兼并东吴,那么后继者就更不能完成这件事,因为,内部问题就足够其手忙脚乱了。

而且,东吴也可能出现变数,出现一位能够解决乱世问题的能主,这样只会加大西晋兼并东吴的难度,对此,王濬就曾对武帝说得很明白:“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同时,王濬还强调了一个客观现实,那就是,他已经七十岁了,如果再拖延,可能就会与灭吴之战无缘了。

王濬当时年事已高 图源/剧照

王濬的话明显带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西晋内部谋臣猛将本来就有限,如果等这些人凋零之后,东吴问题就更不好解决了。羊祜在灭吴之战前去世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也就是说,西晋灭吴的最佳时间点其实很短。对于此,羊祜也向武帝说得非常明白:“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不于此际平一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经历盛衰,不可长久也。”

过了这个时间点,西晋能不能灭吴就将存在很大的变数。

但是,因为北方胡人之乱,武帝还是不能腾出手来用兵江南。不过呢,武帝在战略、人事层面也一直在为灭吴做准备。最典型的动作就是,当武帝准备将益州刺史王濬调往朝廷任大司农的职位时,羊祜及时建议武帝,让王濬在蜀地负责造船,为灭吴做水战方面的准备工作。于是,武帝加王濬为龙骧将军,监益梁诸军事,诏令王濬罢屯田军,专意负责造船。

王濬呢,也及时制造出了长百二十步,可以容纳两千余人的大船,并以此编练水军。

同时,羊祜还于咸宁二年(276)十月,在上疏中给武帝提供了伐吴的相关战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胡奋为平南将军,王戎为豫州刺史)、徐、扬、青、兖并会秣陵。”

也就是,以西晋举国之力向东吴的长江防线同时发动进攻。对于此,羊祜的理由是:“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

只要晋军拿到长江的制水权,然后在江南和吴军打城市攻防战,那结果就只能由晋军说了算。

为此,羊祜还坚定了武帝灭吴的信心:“其克必矣。”

之所以会给武帝打气又是因为,西晋朝廷内部存在着一股反对伐吴的强大势力,以贾充、荀勖为代表的朝臣是强烈反对用兵东吴。

针对灭吴之战,西晋朝廷之所以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又是因为,以贾充为首的世族觉得灭吴之谋不是出自他们之手,不能建立军功,所以是处处阻挠。

也就是说,贾充等人并不是不赞成灭吴之谋,而是他们不愿意这个宏大计划是出自羊祜、张华这些人之手。说白了还是,权力之争、世庶之争。

不过,对于武帝来说,灭吴绝对是必选项,因为,只有灭吴军功的加持,他才能更好地稳固皇权,驾驭帝国,拿捏世族。

所以,当278年羊祜病重推荐杜预接替自己时,武帝就直接同意,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杜预接替了羊祜的位置 图源/剧照

羊祜之死就更能说明西晋灭吴的紧迫性,因为,士气、人才都是有保质期的。

所幸,北方的平胡之战此时也接近尾声。咸宁三年(277)三月,平虏护军文鸳督凉秦雍州诸军讨树机能,大破之,诸胡二十万人投降了晋朝。咸宁五年(279)十二月,马隆又大破叛军,斩杀树机能,平定了凉州。

在搞定了北方的乱局之后,武帝才将目光转向南方,准备解决东吴问题。

也就是说,在270年至279年这个时间区间内,西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武力解决北方诸胡叛乱的大事上。

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之战正式展开。对于灭吴之战,武帝基本是按照羊祜之前拟定的战略,人事也是重用羊祜所推荐的王濬和杜预,朝中则是以张华为腹心。

对于这几个人对于灭吴之役的贡献我们可以如此总结:羊祜贡献了战略、张华筹划财物、王濬和杜预负责执行。

这几个人都是当时的精英人物:羊祜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张华学业广博,辞藻温丽,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勇于赴义,笃于周急,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王濬博涉坟典,美姿貌,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杜预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

属于西晋庙堂中少有的能干实事的人。这是在世族集体腐化的大背景下西晋内部仅有的精英,如果等到这些人退出历史,那么西晋灭亡东吴的难度只会增大。

所以,在280年灭吴,西晋属于抓住了灭吴最佳时机的尾声。

武帝呢,则是整合资源将灭吴战略落地,其在灭吴之役中唯一值得一说的事是,在战争初期不利贾充等人施压要杀张华时,武帝表示,这是自己的意志,和张华没有关系,坚决地贯彻了灭吴战略。

但是呢,如果没有张华、羊祜、王濬、杜预的坚定支持,武帝能不能将灭吴战略顺利落地也是个未知数。

同时,武帝在人事安排上也是尽量弥合朝中的矛盾,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统一指挥六路大军,以让贾充积累军功的方式稀释来自世族的压力。

当然,由于当年在灭蜀时发生了钟会之乱,武帝此举也是以贾充来制衡手握军权的前方大将。这是典型的帝王术。

灭吴之战中尽是晋武帝的帝王术 图源/剧照

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武帝也是不断对前方将领赋权,典型就是王濬。最初,武帝拟定的战略是令王濬在下至建平后接受杜预的指挥,到达秣陵时接受王浑的节度,这是要将王濬之军权置于皇亲国戚的领导之下,保证皇权对军权的绝对掌控。

但在具体落地的时候,武帝还是不断放权给王濬。当王濬率军从成都东下行至江州时,武帝诏进王濬为平东将军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及平南将军胡奋皆受其节度。

在王濬打败东吴水军协助杜预攻克江陵城之后,武帝又诏进王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同时,还要求在平定荆州南境之后,杜预分万人给王濬,在克定夏口之后,胡奋以七千人给王濬,让其一路东下,直捣建业城。

而事实也是,王濬几乎就是一路平推到达长江下游,逼迫吴主孙皓投降。

想想,如果没有武帝的大力支持,王濬在贾充、王浑等人的掣肘下能不能顺利东下还是个未知数呢。

总之,在灭吴之战中,武帝的表现整体上担得起雄才大略的评价。

在成功灭吴之后,西晋的一系列问题就都暴露了出来:世庶矛盾、胡汉矛盾、外戚专权、世族腐化...

这些都是足以导致西晋庙堂瘫痪的矛盾,西晋之后发生的贾后专权、八王之乱就是证明。

只能说,西晋灭吴是勉强抓住了最后的时机呀,险胜。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1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