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州晋军因何突然土崩瓦解?为何曹魏派兵援罗宪,晋却不救交州?

品史学家江樵 2025-02-18 09:10:38

交州之战,晋吴在经历一番对峙和博弈后,终于迎来最后决战。

起先东吴考虑魏灭蜀之后兵锋正盛,所以采取守势,试图保住交州北部,确保战火不会继续蔓延到荆州。

但霍弋等一批前蜀汉将领们,并没有打算在交州与东吴形成均势。对于他们而言,被调离蜀地就成为了无本之木。若想取得司马昭的信任,保住自己的势力和地位,就必须在战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注定是一场零和博弈。

东吴也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交州南部的丢失,让东吴国内震惧。中书丞华覈上书孙皓:

交趾沦没,岭表动摇,胸背有嫌,首尾多难,乃国朝之厄会也。

“胸背有嫌”,即来自于北方西晋和南方交州的威胁;“首尾多难”,即长江上游已经陷落,长江中下游也随时处在危险之中。

蜀汉被灭,让东吴失去了重要的防御屏障。而交州的危机,则让东吴腹地都面临不保。此时的东吴已经处在西、北、南三个方向的包围之中。如果处置不当,所谓的晋吴南北对峙很可能就是一厢情愿的空想。

形势已经危如累卵。

于是东吴倾全国之力进行了反击,最终夺回了整个交州,让东吴又延续了九年。

其实就当时情况来看,如果西晋派出主力进攻,或许东吴撑不了那么久。

为何司马昭派兵给永安罗宪解围,而司马炎却不派兵援助交州?东吴为何经历了两次进攻才拿下势单力孤的交州?交州之战对后来晋灭吴之战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司马炎为何不派一兵一卒援救交州?

在西晋爨谷、马融、杨稷三位交趾太守的经营下,霍弋等人率领的晋军占据了吴国交趾、九真两郡,并接着向日南进军。

既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西晋朝廷也没吝啬封赏。加封杨稷为绥远将军,董元、毛炅等牙门将为杂号将军,均封侯,遥领交州的霍弋也功封列侯。

吴主孙皓在268年开始组织反攻。

孙皓任命刘俊为交州刺史、前交州刺史脩则为前部督,与将军顾容一起杀向交趾。

顾容还有一个身份:荆州刺史。

从这个部署来看,孙皓重新整合了交州的吴军,并且调集了部分驻守荆州的吴军配合。

但情况并未因此出现好转。

吴军连续多次攻打交趾,都被杨稷击败,连郁林、九真两郡也都转而依附杨稷,战局对吴军渐渐不利。

之所以如此,估计和两军的实力有关:

1、蜀汉设有五大军区,南中便是其中之一。

南中守军是蜀汉的主力军队,规模约在万人左右。且南中可以利用当地的蛮夷兵源。著名的无当飞军就大多是由南中蛮夷组成。这些蛮夷士兵善于翻山越岭,也善用弓弩。打起仗来勇猛异常。

南中守军作为前蜀汉的主力精锐,其作战能力十分强悍。

2、东吴在交州的驻军,只算是偏师而已,其素质就要差多了。  

虽然东吴守军的规模和装备缺乏记载,但从吕兴起兵后的表现,便可从侧面反映出交州驻军的战斗力水平。吕兴所部,是由当地的豪杰、农民和士兵组成的松散军队,其组织水平和作战实力肯定高不到哪里去,但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却在交州打得顺风顺水,由此可见东吴守军的作战水平实在是堪忧。至于顾容所率的荆州军,应该只是一种配合和补充而已。

这就决定了东吴在交州的第一次反扑必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吴军连续多次攻打交趾,都被西晋交趾太守杨稷击败,连郁林、九真两郡也都转而依附晋军。

接着晋军来了个防守反击。杨稷派毛炅、董元等人率军进攻吴军据点合浦。两军在古城交战,晋军大胜,吴将刘俊、脩则均战死。

在夺取郁林、九真两郡后,晋军至少占据了交州的一半,并且还在继续向其他各郡进军。

至此,东吴的交州驻军基本被击溃,而荆州援军也被迫撤退。

如果照着这个形势发展下去,东吴必将失去交州。

孙皓发起反击

269年,孙皓对交州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这次东吴派出了两路大军。

一路由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率领从荆州出发走陆路。一路由监军李勖、督军徐存率领从建安海路出发。按照计划,两军将在合浦会合,而后共同向晋军发起攻击。

这次东吴援军的实力如何?不妨先看看这几人的官职:

虞汜是监军、散骑中常侍,并且加官驸马都尉;薛珝是威南将军、大都督;此外,他们这一路还有苍梧太守陶璜的参与,陶璜应该视为熟悉当地情况的向导。

李勖是监军、少府;徐存是督军。

驸马、少府,这都是孙皓身边的人,可以称之为心腹。而大都督,则是统率诸军的大将,是为主帅。

与第一次进攻相比,这次东吴军队的规格更高,除了在指挥构架上更为顺畅外,其可调配指挥的军队规模也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从军队来源来看。虞汜、薛珝一路,所率的应该是东吴荆州守军的主力。李勖、徐存一路,从扬州所属的建安郡出发,其所率的应是东吴的中央军。

由此可见,孙皓这次是下血本了,志在必得。

当然,这也就顺着带出一个问题:东吴都这么重视了,西晋为何仍旧不派军队入场呢?

这和多方面因素相关:

1、交州的环境

交州虽然意义重大,但它毕竟远离东吴的核心腹地。此外交州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还面临瘴气的威胁,蛮夷部落的骚扰,所以由南中无法向交州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

与之相比,夺取荆州的价值更大,环境阻碍更小,晋军何必舍近求远?

按照后来羊祜灭吴的战略,西晋派出了东、中、西三路向东吴发起攻击。这三路都是沿着长江水陆并进。交州并不在晋灭吴的计划之中。

2、西晋内外条件

当时并非灭吴的最佳时机。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之后,重点在于建章立制、稳定朝局,为新的王朝夯实基础。

而西晋周边局势也处于紧张状态。北方的匈奴、鲜卑频频作乱,对西晋的北部造成极大威胁。为此司马炎派出了多位重臣负责平乱,甚至不得不将心腹贾充都派出去,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大量军队驻防在北方,一时难以腾出手来伐吴。

正是因为如此,西晋将交州的军事行动视为一种牵制和袭扰,自始至终都没有向交州派出过一兵一卒。

交州对当时的西晋而言类似于“鸡肋”:假如好好打吧,成本大于收益;假如放弃吧,嘴边的肥肉又不甘心拱手送给东吴。

正是因为如此,西晋干脆就将原蜀汉的降将派往交州,这样西晋没有损失不说,还削弱了原蜀汉的势力,将东吴好好消耗一波。而西晋需要付出的,仅仅是几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而已。

无论如何西晋都是稳赚不赔。

出于这样的考虑,西晋主要采取了笼络人心的措施:

西晋对霍弋、爨谷、杨稷、董元、毛炅等前蜀汉降将,以及吕兴等交州本土势力是能封就封,表现得极为大方。

此外西晋还在交州积极推行减刑和减税:  

诏交趾三郡、南中诸郡,无出今年户调。

吴贼政刑暴虐,赋敛无极......驱逐太守长吏,抚和吏民,以待国命。    

所以比起派兵,西晋更热衷攻心和政策支持,以此将前蜀汉将领和交州本土势力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交州形势图

虽然东吴派出了主力军队,但交州仍然不是那么好打的。

李勖部因为建安海路遇到阻碍难以到达集合地,眼看着赶不上行动了,李勖干脆杀死向导冯斐,率军于次年原路返回建业。

这样,两路吴军变成了一路。

269年,虞汜、薛珝率军到了交州之后,就和苍梧太守陶璜闹起了别扭。起因应该是薛珝等人看不起交州驻军,轻视陶璜和他的军队。

陶璜干脆独立作战,率军与杨稷军在分水交战,但因为军队指挥混乱,作战失利,两个吴将阵亡。薛珝见此大怒,一度想要撤军。

不过好在陶璜还算是经验丰富,在当天夜里率领数百人袭击董元并获胜,夺得大量财物辎重。薛珝得知后,不得不对陶璜另眼相看,并上表奏请以陶璜为交州刺史、前部督。吴军这才搞好了内部团结。

此后两年,吴军再无大的战绩。

由此可见,即便是吴军主力出击,也占不到来自南中的前蜀汉军队什么便宜。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吴军会与晋军在交州一直对峙下去。当然能将强悍的晋军阻拦下来,也算是一种成功吧。

但到了271年,形势突然起了变化。

271年四月,虞汜率军攻打董元,吴军获胜,董元阵亡;

陶璜收买了扶严夷首领梁奇,梁奇率领一万多人马加入吴军;

薛珝从海路奇袭交趾,晋吴两军在封溪交战,晋军大败,毛炅“仅以身还”。

交州战场本来已经进入相持阶段,突然间怎么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对此只有一个解释:霍弋死了。

弋卒,子在袭领其兵,和诸姓。

霍弋一死,交州便全乱套了。

因为霍弋就是交州乃至南中的精神领袖:

1、霍弋能够约束并指挥好交州诸将

初,霍弋之遣稷、炅等,与之誓曰:“若贼围城未百日而降者,家属诛;若过百日救兵不至,吾受其罪。”

霍弋和交州诸将约定,如果吴军来进攻,将领们守城不满一百天就诛杀其家人,如果将领们守城能满一百天而救兵没到,那么责任都算在霍弋头上。

靠着从严治军树立起的威信,霍弋带领着手下将领和军队在交州战场所向披靡。

2、霍弋在交州本土势力中颇有声望

霍弋镇守南中多年,和交州本土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霍弋在世时,能够团结交州本土势力,保持交州的稳定。

3、霍弋保障了交州晋军的后勤补给

当时西晋没有往交州多派一兵一卒,至于后勤补给就更不用想了。

可以肯定,是身为南中都督,遥领交州刺史的霍弋,用来自南中的后勤和补给支撑起了整个交州之战。

晋军在交州的布局,全都依赖于霍弋一人,并且没有人能够替代其作用。

而霍弋一死,整个交州的体系便轰然倒塌。

交州诸将群龙无首,交趾太守杨稷无论是职权范围还是统率能力都没法和霍弋相比。晋军的指挥体系开始混乱起来;本土势力开始无所顾忌,纷纷投向东吴;南中的补给再也无法有效送达,交州晋军面临弹尽粮绝的绝境。

在这种情况下,晋军自然是兵败如山倒。

杨稷、毛炅等人率残军退回交趾防守。仅仅过了三个月,到七月时交趾城中粮尽,因饥饿或疾病死亡的人超过半数。

没了霍弋的支持,交州根本撑不了多久。

不久后,陶璜约降城中守将王约,攻陷交趾,斩杀张登、孟通、邵晖及两千余守军,擒获杨稷、毛炅、孟干、爨能、李松等人。  

吴军攻占交趾之后,又在很短的时间内拿下了九真、日南等郡。东吴成功地收复了交州。

到这里,有人可能会不理解:时间点都差不多,同样都是前蜀汉军队,为何司马昭救永安,司马炎却不救交州?

这就涉及到战略价值了。永安是蜀地的重要门户,守住了整个蜀地安枕无忧。虽然司马昭同样是想将当地前蜀汉军队耗尽了再援助,但守将罗宪的一句话让他改变了主意:

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

通过这句话,罗宪点明了救永安的要害:不救永安,那司马昭将彻底失去蜀地的民心。

为了蜀地的长治久安,司马昭也不得不在264年七月派兵援助永安,为其解围。

但交州的情况不同,这片领地孤悬在外,能够守住固然对西晋有利,但如果失去了损失也不大。

正因为如此,交州便被司马炎视为弃子。

霍弋的坚持

交州之战后,前蜀汉势力几乎消耗殆尽。

前蜀汉将领毛炅事后密谋袭击陶璜失败,毛炅深恨东吴咒骂不止,死得尤为惨烈。

炅密谋袭璜,事觉,收炅,呵曰:"晋贼!"炅厉声曰:"吴狗!何等为贼?"允剖其腹,曰:"复能作贼不?"炅犹骂曰:"吾志杀汝孙皓,汝父何死狗也!"

杨稷、孟干、爨能、李松等人私下盟誓,约好找机会一起逃回西晋。

可杨稷在被押往建业的途中,在合浦病逝。孟干、爨能、李松获得孙皓宽恕,听说吴人喜欢蜀地的竹弩,便称自己能够制作,因此被留在了建业。

273年,三人抓住机会逃往西晋,爨能、李松不幸在途中被捕处死,仅孟干成功到达洛阳。

远征交州的前蜀汉将领,仅有孟干一人幸存。南中的原蜀汉势力荡然无存。

而东吴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结束交州之战后,又有夷民作乱。

交州南邻林邑国随后也起兵,与陶璜对战了十余年。

279年,修允调任桂林太守,不久病逝于广州,其部曲督郭马等人又发起了“广州之乱”。孙皓派滕脩、陶濬率军讨伐,并令陶璜引军从西侧夹击。

此时距晋灭吴仅剩一年时间。

交州的乱局,让东吴消耗巨大,为此东吴不得不在交州派驻了大量军队,直到东吴灭亡,这些军队都来不及回防建业。

最终,原蜀汉势力和东吴受到极大消耗,渔翁得利的西晋最终得以一统天下。

2 阅读: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