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疑云:明知上党是烫手山芋,为何赵孝成王坚持要接收?

品史学家江樵 2025-03-20 09:16:39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包围歼灭战。秦国大败赵国,秦将白起坑杀40万赵军,将赵国推到了灭亡的边缘,并大大加速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然而长平之战绝非偶然。它是超级大国秦国谋划已久的完美阳谋。

在这场长平之谋中,老牌强国秦国交叉运用军事、外交等各种手段,让新兴强国赵国在战略围堵下无可选择,被迫按照秦国的设计,一步步落入陷阱。一战过后,赵国几十年军事改革优势化为乌有,彻底丧失了和秦国对抗的资本。

但围绕此战,存在诸多疑点,其中最令人不解的就是赵王变幻不定的态度。

当时平阳君赵豹已经给出了十分客观精准的判断,认为接受上党弊大于利,为何赵王非要坚持收下上党?

平原君赵胜提出建议:占领了上党,派廉颇守住即可。为何赵王在长平之战又改变策略,非要转守为攻?

在几年前,赵被秦攻下三城后就曾求助于齐,之后齐、赵联手击退秦军。但长平之战前后,赵国为何没有向他国求助,反而在战争过程中向秦国议和,以至于被秦国抹黑,陷入孤立无援?  

也就是说,如果赵王固守过去的军事外交策略,不接受上党维持中立态度,或许长平之战就不会发生。再或者拿下上党之后,就按照既定战略一直坚守,同时请求他国援助,或许也不至于遭受大败。

事出反常必有妖。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赵孝成王作出这些反常决策?  

长平之战

秦国为何要发起长平之战?

秦国是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

它的强大,是通过左右国际局势来实现的。

起初,秦国也只是被周王封在西北的养马奴,战国初期动不动还被魏国踩在地上摩擦。但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给了秦国人咸鱼翻身的机会。从此,秦国奖励耕战,男子年满17岁就必须登记在册,等候征召上战场,或者在家好好种田。全国上下很快变成高效的战争机器。

公元前286年,齐国独吞宋国。在秦国的幕后操盘下,秦韩赵魏燕五国,打着救宋维护国际正义的名义,联合伐齐,使齐国几乎被灭国,并由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水淹楚都,迫使楚人弃都而逃,并占据了楚国一半国土。

这样,原本的齐、楚、秦三强,变成了秦国一国独大。

但有个国家却让秦国感到不爽,那便是地处三晋的赵国。

三晋之中的韩魏,已被秦国打压多年,被削得没了脾气,心甘情愿地做起了秦国小弟。只有这赵国,默默优秀然后惊艳所有人,使得“秦不能得所欲”。

要说这赵国,一度也十分弱,被捶得要请齐国来“围魏救赵”。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进“胡服骑射”,开始进行全面军事改革。

改革卓有成效,赵国军事实力增势迅猛。赵国击败北方林胡、楼烦二族,使两族随后归顺赵国。“林胡王献马,楼烦王致其兵”,赵国骑兵力量随之大增,骑兵在赵军中所占比例已达到惊人的8%。要知道,哪怕是秦国拥兵百万,也只有骑万匹,骑兵比例远逊于赵国。而此时其他各国这个比例也一般不过1%。

日益强大的赵国,是秦不能忍的:我费了老鼻子劲儿,好不容易干垮了齐楚两个超级大国,现在怎么可能又让你赵国崛起了?

而赵国似乎也是跟秦国杠上了。赵武灵王还曾冒充使节到秦国考察过一番。这次考察,赵武灵王也惦记上了秦国的土地。他回国后,立马就整出了一个从云中、九原南下攻灭秦国的计划。

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於是诈自为使者入秦。

估计赵武灵王回国前嘴里还在念叨:接下来,接下来不是我打死各位,就是被各位打死。

既然两家已经针尖对麦芒,秦国也就不再讲啥客套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秦国要采取直接进攻的方式呢?    

此时的秦国已经一家独大,根本不屑于再使用外交手段,还搞什么连横来打压赵国。那样太费时间不是?

另外,赵国的外交环境也有点糟糕。

在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具有比较宽松的外交空间。当时还一度有两种外交路线可供选择:一条方案是合纵,大臣富丁提议与齐、魏联合起来讨伐秦国,这样就能让齐国和秦国两个大国打起来,两败俱伤。这样赵国就可以偷偷地发展,然后惊艳所有人。

另一个方案则是连横,大臣楼缓所提,联合秦、楚的主张。

赵武灵王采纳了楼缓的主张。其理由也很充分:秦国是经常侵略周边国家的,而齐国则好几年才反击一次秦国。如果联合齐、魏两国和秦国作对,那么三天两头就会被秦国攻打和骚扰,赵国很难获得稳定发展的机会。

而如果联合秦国就不同了,之后秦国将不再进攻赵国,赵国压力陡然减轻。那么万一齐国等国兴师问罪攻打赵国怎么办?那就掉过头来帮助齐国啊,反正齐国进攻的频率要低得多。

比如公元前296年,齐军联合魏、韩两国军队唯一一次攻破函谷关,赵国和宋国就共同起兵响应一下,就避免了被揍。其他时间,继续维持与秦国的塑料联盟就好。

这便是赵武灵王的“阳与秦合,而阴持两端”之策。

这种外交策略,让赵国左右逢源,在齐国和秦国的对立之中,构建起了一块稳定发展的净土。

但好景不长,公元前286年五国伐齐,差点将齐国灭亡,齐国由此一蹶不振,再难以与秦国相抗衡。

公元前279年,楚国也被秦国攻破郢都,国力大衰。

而在这个过程中,赵国竟 然全程站秦国这边。比如五国伐齐,赵国就参与其中,并且还发挥了颇为重要的作用。廉颇卖力攻下齐国重镇阳晋,威胁齐国腹地,加速了齐国的溃败。

要么就欺软怕硬。在秦国攻破楚国郢都前,就来了个“完璧归赵”来试探赵国态度,并通过几次敲打迫使赵王同意在渑池会盟并签订和约。赵国至始至终没有敢帮楚国一次。

随着齐国和楚国一垮,就再没有国家能有实力帮助赵国了。

赵国呢,仍旧趁火打劫。

公元前279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公元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几。

公元前275年,廉颇攻魏,陷防陵,安阳城。

这样一来,赵国实际上就将周边的国家给得罪光了。

表面上赵军节节胜利、四处扩张,赵国崛起成为大国。实则赵国将昔日盟友逼到墙角,从此再没有国家愿意协助赵国。

关键问题是,现在的赵国还没能发展到足以和秦国相抗衡的水平。

赵孝成王在这种情况下接了赵惠文王的盘。

赵国看似强大,实则已经危机四伏。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秦国不允许任何国家的强大。

既然赵国已经冒头拉了仇恨,那么必然要打压一番。就是这样简单粗暴。

所以秦赵的国运之战必然不可避免。

秦国最先开始试探性进攻。公元前265年,秦国进攻赵国,这次攻势十分猛烈,一连攻下了赵国的三座城。

赵国一下慌了,赶紧向齐国求助。齐国的要求很明确,让赵国派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这意思就很明了了:赵国长期在齐、秦两国摇摆不定,搞得齐国也看不清赵国到底是哪头的。既然这次赵国要求援,就一定派人质以表示结盟才行。这件事还触发了经典的“触龙说赵太后”事件。  

赵国送人质结盟,齐国便派兵帮助赵国打跑了秦军。

由这件事秦国至少得到了两点信息:

1、赵国与秦国不议和,表现挺硬气,是个硬茬。

2、赵国还能找到盟友,这将会导致秦军进攻受挫。

所以接下来秦国重新制定了对赵国作战的要求:

1、必须诱出赵军主力。秦军如利刃,出鞘就要见血。劳师远征,肯定不能让大队人马白跑一趟。秦军出击必须要打赵国个措手不及,诱出赵国的主力决战。

2、不能让赵国有机会去请外援。秦国这次是准备一剑封喉,一把将赵国干趴下,绝不能再出现其他什么国家来捣乱了。

3、避免被拖入消耗战。虽然秦国粮食多,史料中记载一度多到吃不完拿来酿酒喝;但秦也要避免与赵打成消耗战,以免伤了自身元气。毕竟当时齐、楚等国还颇有实力,被他们偷了家那就不好玩了。

怎么才能达成这个效果呢?

秦军将目标投向了韩国的上党地区。

于是秦国实施了一系列行动。

秦军前期摆出的是一副灭韩、击魏的架势。这让赵孝成王感觉很轻松惬意,就像青蛙在温水中游泳一样。于是秦国在赵国周边的军事行动进行得挺顺利。

公元前265年,秦年攻取韩国的少曲、高平,打通了山西南部与河南济源间的南阳通道。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下野王控制了韩国南阳,切断韩国本土同上党郡之间的联系,将韩国拦腰截为两段。

如果赵孝成王此时摊开地图仔细瞅瞅,就会发现秦国已然通过进攻韩国,开辟出一块通往赵国的根据地。

韩国国土被秦军撕裂成了两半,全无还手之力;魏王正犹豫要不要抗秦,秦国就及时送上好处,借花献佛把韩国的垣雍割给魏国。魏王二话不说选择好好吃瓜。

韩魏两国不是躺平就是吃瓜,秦国已经悄无声息地对赵国形成战略合围。 

秦军持续进攻

上党这个地方,对于赵国而言,既是蜜糖,也是毒药。

上党太诱人了:

上党这可是17座城,赵国总共也才有60座城。并且上党地势高拔,是邯郸西面的天然屏障。也就是说守住了上党,邯郸就可高枕无忧。

同时,上党又太危险了:

1、秦军可以由上党夹击邯郸

如果拒绝冯亭的请求,让秦军占领了上党,其也定然会以此为跳板,形成由北、南、西三面夹击邯郸的态势。事实上,在长平之战后,秦军就长驱直入,一直杀到了赵都邯郸城下。

2、上党地区交通不便 

长平所属的上党地区位于韩、赵、魏三国交界,和赵国本土之间还隔着太行山。当时还没有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人和物资都很难上去。这样,赵国就有点孤军深入的味道。

而人家秦国就不同了。前面说了,秦国已经打出了一个靠近赵国的根据地,占领了魏国河东部分地区;韩国的少曲、高平、南阳、野王等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之地,差不多对上党形成了一个半包围态势,物资和人员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

3、不利于赵军优势发挥

赵军唯一的骑兵优势在这里也无从施展。因为上党地区群山环绕,赵国骑兵在华北平原上可以横冲直撞,但到了上党根本就跑不开。

当时各国都有特色精锐兵种,所谓“齐技击、魏武卒、秦锐士、赵边骑”。秦国的锐士有多强?当时有个说法:“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如果赵军骑兵参战,因为骑兵对步兵的兵种压制,赵军或许会略占优势。但如果抛掉了骑兵,那么赵国步兵的战斗力和秦国锐士根本没法比。  

这样,选择上党地区交战,让秦军占尽了天时地利。  

有利有弊,弊大于利,这就很符合鱼饵的特点。    

并且下诱饵的事,秦国远不止干过一次,可谓是轻车熟路。当初秦国张仪使楚,提出以商於六百里地换楚国与齐国断交。这商於之地就包含武关,这是秦楚的咽喉地带,楚国得到了就能进军咸阳,而秦国抢到了就可以威胁郢都。了解到商於之地如此险要,便不难理解楚怀王为什么会犯糊涂被张仪所骗了。

这就可以理解,就算赵王不要上党,秦军的利刃也会架到了他脖子上。所以起初平阳君劝赵王不要接收上党,虽然有一点道理,但确实是不解决问题。

赵孝成王一想,总之势必和秦有一战,何不事先抢占有利地形呢?何况上党还有17城呢!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上党这块地,赵国要了!

上党地势(红框内即为上党地区)

接收上党,这个决策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在怎么接收的问题上,赵孝成王就有点犯糊涂了。

上党毕竟是韩国的土地。而决定将上党之地转交给赵王的,也并非韩王,而是上党郡守冯亭。

问题是冯亭能够代表韩王的意思吗?

并且这个冯亭本身,就大有问题。

冯亭其实早已叛变降秦,他的任务就是将祸水引向赵国。原因有二:

其一,冯亭事后获封华阳君。但赵国只给了万户侯,还被冯亭给辞了。韩国不处分违背命令的冯亭都不错了。那么这个爵位,就只可能是从秦国得来的。

其二,冯亭的后代,仅在2、30年后,就在秦国出将入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若冯亭没有降秦,而是心向赵国,他的后人不被秦国打压都不错了,又哪来的资源,能够迅速位居秦朝高层?  

未得到韩国官方允许,仅是听信上党郡守的一面之词,赵军就贸然将上党占了。这叫什么?这属于妥妥的侵略啊。

占据有利地形抗拒秦国,这本来是赵国的合理主张。但现在赵王这么一弄,是不是就变得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

这样一来,麻烦就大了。

赵国入侵上党可以定性为侵略战争,就算赵军主力在上党被秦军全歼,那赵军也没有理由去求援。毕竟赵国这是失去道义的侵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让其他国家怎么帮他?

所以后来对秦作战失利,赵王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秦国议和,而不是联系楚国和魏国合纵抗秦。你都占着韩国的大片国土,你是让楚国和魏国来抗秦呢,还是抗你呢?

实际上赵国没有必要非死盯着上党这块地不放,可以以合纵的名义,联合楚国、魏国、韩国一起在上党抗击秦军。等赶跑了秦军,难道韩国不会考虑报答赵国?

可赵王一时利令智昏,非得吞下上党肥饵,就陷入秦国为其所设下“失道寡助”的坑。

没了盟友,仅凭赵国一国之力想要战胜秦国,成功率便大大降低了。

当然或许还有一种情况不容忽视,就是赵王身边的一些人被秦王收买,他们天天鼓吹上党的种种好处,让赵王一时头脑发热、欲罢不能。

因为齐国人也上过这种当:

君王后死后,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玉,使宾客入秦,皆为变辞,劝王朝秦,不修攻战之备。

齐王建任命舅舅后胜担任相国,没想到这位舅舅是个财迷,被秦国用大量的黄金珠宝所收买。于是后胜便劝齐王放弃合纵,不帮其他五国讨伐秦国,然后不修武备,总之一心一意讨好巴结秦国就好。最后齐王建就被这个舅舅给坑死了,齐国后来无力抵抗秦国,并因此灭亡。 

这种潜移默化地影响,或许在赵王身边也出现过。后来在长平之战期间,赵王屡屡更改既定战略,以攻代守、临阵换将,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很难说不是受到一些人的蛊惑。    

由此看来,赵孝成王已经处于恶劣的境地之中,之后又在秦国军事、外交、舆论的多方降维打击下,屡屡出现误判,作出错误决策,导致长平之战的失败已难以避免。 

0 阅读:95
评论列表
  • 2025-03-23 13:04

    直接说打赢了秦国给别人割地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