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晋灭吴序幕的交州之战,司马昭阳谋驱动前蜀军与吴军殊死搏杀

品史学家江樵 2025-02-15 09:50:42

263年爆发,历时八年的交州争夺战,是晋灭吴的序幕之战。

这场战争被人们所忽视,是因为其处在魏灭蜀和晋灭吴之间的窗口时期,从表面上来看并没有给时局带来巨大的变化。

但诸多因素,又让这场战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拿下交州之后,北方的军队将可以南北夹攻荆州。所以交州引发过曹操和刘表之间的暗斗,进入过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东吴更是为获得此地而与士燮家族博弈多年。  

此次交州之战,可以视为魏灭蜀之后,乘胜对东吴发起的试探性进攻,而东吴为求自保不惜倾全国之力与之抗衡。

至少十余万人参战,规模远超三国前期;丢失交州土地一度让东吴感受到亡国危险;对东吴造成巨大消耗,且此战之后东吴不得不在交州留驻了大量军队,直至东吴灭亡都未来得及回防。

经过一系列激烈博弈后,东吴实力大损,而交州当地势力与东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后续的西晋也因此明晰了灭吴思路。

交州本土势力的叛乱,为何会引来曹魏的参与?本是魏吴之争,为何变成了前蜀汉将领与东吴的激烈对战?东吴占据交州近四十年,为何蜀灭后不到一年,交州本土势力和蜀汉势力纷纷倒向曹魏?

种种反常行为背后,暗藏着曹魏怎样的驱虎吞狼之策?蜀汉降魏势力为求自保,又与东吴发生了怎样激烈的生死抗争?

交州之战

交州争夺战的爆发,实际上是东汉末年交州各方面势力角逐博弈之后,大概率会出现的结果。

交州是汉末十三州之一,它成立得很晚,直到203年在交趾刺史张津、交趾太守士燮奏请下,东汉朝廷才批准设立交州。

它地处边缘、面积辽阔,且周边多蛮夷,管理难度颇大。

但交州的价值却并不低。

当地气候温暖,适宜农作物生长,水稻可以“一年两熟”,另外还有香蕉、荔枝等多种经济作物;岭南地区种植了大量的葛麻,纺织业十分发达;造船业发达,大量商船穿梭在北至高丽、东至夷州(今台湾)、南至东南亚的辽阔海域,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加上大量北人的南迁,新生产技术的引入,成为交州新的增长点。

交州人口在200万左右,约占天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虽然在天下十三个州中人口处于扫尾水平,连平均值都达不到。但中原战乱中,不少难民纷纷逃入交州,使当地人口出现逐步上升趋势。

因为人口劣势,交州不足以自立与其他势力抗衡。但论其经济人口的总量,却足以让其成为一块让各方势力垂涎的肥肉。

更重要的是其靠近荆州,又让其颇具战略意义。

对于交州的定位,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作了充分阐释: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诸葛亮认为,应该占据交州,让其成为荆州的“钱袋子”,同时拱卫荆州的南面。

正因为如此,交州便在各方势力的插手下,上演了一幕幕代理人战争。

先是刘表和曹操的交锋。      

张津和曹操的关系走得特别近。此前张津曾和刘表连年交战,双方势同水火。所以在进攻刘表之前,双方暗中联络也颇为合理。

张津刚被朝廷提拔成了新成立交州的州牧,很快就被部将所杀。当地给出的调查结果,是因为张津和部下关系不好,所以部下一急眼就打发他吃了盒饭。但这个理由明显太敷衍。既然长期关系不和,为啥偏偏在联合曹操行动前夕被噶?

答案很快就来了。

津后又为其将区景所杀,而荆州牧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

张津死后,刘表立马派遣赖恭接任交州牧。到底张津被谁干掉的,自然就不言自明了......  

不仅仅如此,刘表同时派吴巨出任苍梧太守,接替已病死的原太守史璜。交州形势突然变了。

为了与刘表对抗,曹操上表任命士燮为绥南中郎将,总督交州七郡,兼任交趾太守。  

这样曹操和刘表在交州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208年,赤壁之战后,刘表势力不复存在,曹操也败走华容道。

正是在此时,刘备开始了他在交州的布局。

交州形势图

前面说了,因为隆中对的缘故,刘备很早就开始重视交州。

作为荆州南面的重要屏障,交州是不容错过的。

按照隆中对的设想,以荆州为中心,“北据汉沔”扼守汉水沔水可拒北方强敌;而“利尽南海”占据南方的交州则可以补充钱粮物资以及人口,巩固其后方;“东连吴会”,则是出于联手东吴的目的;“西通巴蜀”即为实现“跨有荆益”,拓展刘备未来的发展空间。

所以占据交州,有利于帮助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稳定其立足的基本盘。    

出于这种战略设想,刘备与刘表派往交州的赖恭、吴巨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刘备和吴巨关系不错。刘备在荆州被曹操所追赶,一度想投奔吴巨。

备曰:“与苍梧太守吴臣有旧,欲往投之。”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了荆南四郡,地盘甚至超过了吴巨的三个郡,具备结盟吴巨甚至接收其地盘的实力。

而吴巨的想法显然是想据交州而自立,所以他后来将赖恭赶走了。

过于强硬的吴巨,便与隆中对中的交州战略形成了冲突。

于是刘备又搞好了和赖恭的关系。后来赖恭投奔刘备。刘备称王后,赖恭受到重用,成为太常。

显然刘备比较看好在交州相对弱势的赖恭。若能联手赖恭,刘备掌控交州的难度就要低多了。

这样和孙权谈条件拿下江陵以及大部分荆州,联手赖恭占据交州,隆中对的前两步就能基本完成了。

只是孙权不会让刘备轻易如愿。

既然孙权是部分将荆州借给了刘备,那么刘备于情于理是要归还的。因为荆州具有不稳定性,刘备才不得不谋求进军益州。 

进军益州后,刘备对交州的影响力将大不如前。所以无论刘备愿意不愿意,作为拿回荆州的配套行动,孙权必然要得到交州。

因为孙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东吴水军强大,完全可以通过控制珠江流域而掌控交州。 

有人认为,刘备为借得荆州,将让出交州作为“交易”条件之一。其实以当时的形势来看,刘备只要进军益州,就不得不部分甚至全部地让出交州。

当时吴巨和赖恭,都曾对吴军将领步骘进入交州表示过欢迎。显然这是他们在刘备影响力减弱之后,对吴军所作出的一种妥协。 

只是刘备万万没想到孙权要的不仅仅是在交州分一杯羹而已。

赖恭被吴巨驱逐,随后被迫出局。211年,身为交州刺史的步骘假意邀请吴巨相见,然后以持节的权威下令将其斩杀。  

士燮在强大的东吴面前,选择了妥协和低头,全程吃瓜。

刘备没想到孙权会如此迅速而决绝地将交州全部据为所有。但此时刘备已经率主力进入益州,正为益州之战做准备,对于交州实在是鞭长莫及。于是不得不默许了孙权的行为。

但蜀汉和交州的联系,一直没有断过。

215年,蜀吴在湘水对峙,双方试图通过武力来决定荆州归属。但因曹操占据汉中,并向益州一带进犯,刘备不得不向孙权求和,并协议平分荆州,这便是湘水划界。其具体内容即以湘水为界,分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孙权,分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归刘备。

虽然让出了长沙、桂阳、江夏三郡,但刘备仍旧将零陵郡掌握在手中。因为零陵是通往交州的门户,对交州影响最大。毕竟此时荆州还在关羽手中,出于巩固荆州防守的考虑,刘备也不能完全放弃交州。

219年,东吴大将吕蒙趁关羽北伐襄樊,偷袭了关羽所守的荆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荆州一失,蜀汉和交州的连接便被斩断。

但刘备在荆州以及交州的影响仍旧在。

刘备尝试由南中取得与交州的沟通联系。221年,刘备称帝后,任命李恢为庲降都督,领交州刺史,出镇南中。可见刘备仍旧没有放弃交州。

221年7月,夷陵之战的过程中,刘备还尝试联系并发动荆南等地配合他进攻东吴。

(夷陵之战)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败后,零陵和桂阳等郡仍然有拥护蜀汉的势力存在,步骘废了好大劲才将其摆平。

223年,刘备去世后,交州本土势力领袖士燮出于讨好孙权的目的,怂恿南中豪族雍闿叛蜀附吴,并随后触发了诸葛亮平南中之战。

由此可见,蜀汉和交州的联系一直没断过。

这便构成了蜀汉降将进攻交州的基础条件。  

步骘诱杀吴巨

直到280年,西晋发动灭吴之战后,晋军才拿下了荆州。

实际上,按照西晋大将羊祜所制定的灭吴方案,东、西、中三路大军中,没有一路是从交州出兵的。因为从南中到交州多为山路,根本就不适合大规模行军。

既然如此,263年魏灭蜀之后,为何在当年就急着要向交州发起进攻呢?

因为此时交州出现了变故。

在263年,吴景帝孙休派察战邓荀到交趾郡征调孔雀和野猪。当地民众看到邓荀前来以为又要征召人到建业服劳役。郡吏吕兴趁机煽动起当地人的不满情绪,并于当年五月起兵,杀死太守孙谞和察战邓荀。

吕兴越闹越大,自从他在交趾郡起事后,九真、日南两郡也有人起兵响应他。在占据了三郡之后,吕兴又率军进逼合浦郡。 

之所以吕兴的队伍能够发展如此迅速,估计和四个因素有关:

1、东吴长期以来在交州实行苛政。

吴贼政刑暴虐,赋敛无极。

2、曹魏迅速占据了与交州接壤的南中,也给了吕兴等人争取外援的希望,自然就容易得到当地人的支持。

3、并且当时孙休正派兵向蜀地进发,无暇顾及交州之乱。

4、吕兴作为郡吏,或许代表了交州本土势力的利益:

吴将吕兴因民心愤怒,又承王师平定巴蜀,即纠合豪杰,诛除句等,驱逐太守长吏,抚和吏民,以待国命。

其中的豪杰,便指的是当地有影响、有势力的豪强。

所以吕兴的起兵之所以能够快速席卷交州四郡,就因为交州本土势力长期遭受东吴的打压和掠夺,当曹魏灭蜀之后,出于地缘因素的考虑他们纷纷选择向曹魏靠拢。

因为曹魏对交州势力的政策与东吴截然相反,极为宽容优待。

257年,吴将孙壹降魏。曹魏对他给予了极重的封赏:

其以壹为侍中车骑将军、假节、交州牧、吴侯,开府辟召仪同三司,依古侯伯八命之礼,衮冕赤舄,事从丰厚。

其实此前曹操也是加士燮“九锡六佾”。其用意与给孙壹加“八命之礼”(即九锡中的八锡)相同,就是表明对交州的看重,并通过重赏吸引更多的交州人士前去归附。

对比东吴对吴巨、士燮家族的打压,交州本土势力对哪国更抱有好感便十分清楚了。

士燮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接应吕兴所代表的交州势力?

司马昭选择的是派遣南中的前蜀汉将领霍弋去。

蜀亡之后,吕兴派遣都尉唐谱前往南中与霍弋接洽过,要求归附曹魏并得到庇护。

当然吕兴还提出了自己的条件:请求魏国任命他为督交趾诸军事、上大将军、安定县侯。

曹魏一如既往地给出了积极回应:诏令吕兴为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南中大将军,封安定县侯。

曹魏给的比吕兴所要求的还要多。

此外,对前去接应的霍弋,也委以重用。任命霍弋遥命交州刺史,将交州之事委托于他,允许其自行决定交州地区的官吏任命。

于是霍弋便将南中的一大帮手下带到了交州。霍弋奏请任命建宁人爨谷为交趾太守,派牙门将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能、李松、王素等率军援助吕兴。

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交州战略地位如此突出,为何司马昭会放心地将其交给前蜀汉的降将呢?

这么做,恰恰因为司马昭对霍弋等人太不放心了。

霍弋是刘禅的心腹。霍弋的父亲霍峻跟随刘备入蜀,在益州之战中驻守葭萌关,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霍峻死在了梓潼太守任上,刘备颇感惋惜,率领群僚参加霍峻葬礼,并将霍弋带回自己府上抚养。

后来刘禅被立为太子,霍弋被刘备任命为太子舍人。刘禅即位后,任用霍弋为谒者,伴随刘禅左右掌管传达等事。

霍弋因功升任安南将军,兼任建宁太守。263年蜀汉灭亡之时,霍弋提出曹魏若能善待刘禅,他才会率部投降。

司马昭对霍弋的行为表示赞赏,委任其为南中都督。之所以重用霍弋,不外乎就是利用霍弋忠臣的身份和影响力,用以招降蜀汉残余势力罢了。

此外,跟随霍弋进军交州的一帮人,都是前蜀汉的将领。比如爨谷、爨能,应属于南中大姓爨氏,孟干、孟通等人,应该与孟获同属为南中大姓孟氏。

这样一帮人,手下有人有钱有地盘,曹魏一时半会还真拿他们没办法。派他们到交州,除了他们和交州本土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方便到当地开展工作之外。更主要的,或许就是司马昭的“驱虎吞狼”之策。

所谓“驱虎吞狼”,就是驱使两个强大的对手相互争斗,第三方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而让霍弋到交州,就带来了三个好处:

1、将霍弋及其势力调离南中,从而有助于曹魏势力更顺畅地进入当地,实施对蜀汉的控制。

2、让霍弋及南中势力与东吴作战,从而削弱了霍弋及南中势力,减小未来的不安定因素。

3、让东吴不得不投入大量军队迎战霍弋,从而元气大伤,为之后晋灭吴创造条件。

这是司马昭的一招阳谋,即便霍弋识破了其计策,但也不得不遵从命令。如果不照做,司马昭就能以违抗军令为由,派遣晋军一劳永逸地消灭霍弋势力。

而霍弋手下诸将被调虎离山转到交州后也别无选择。他们已经远离了在南中的地盘和产业,若想生存发展下去,就只能通过拼死搏杀来证明自己的忠诚,以此取得司马昭的信任,为自己争得生存发展的一线机会。

交州之战形势图

吕兴没有坚持到援军的到来,他被其功曹李统所杀。

265年,爨谷等人率军从南中抵达交州,控制了交趾郡。

当年十二月,司马炎代魏,建立了西晋。此后在爨谷、马融、杨稷(三人均为南中本土势力,霍弋的手下)三任交趾太守的治理下,西晋在交州站稳了脚跟。

仅用了两年时间,在霍弋为首的蜀汉降将带领下,他们率军攻占交趾、九真两郡,并向日南进军。

晋军在交州取得的一系列胜利,让东吴陷入了“合浦以北,民皆摇动”的危险境地之中。

为了生存,这些前蜀汉将领们率领手下部曲,疯狂地扩张着势力范围。

而这也让东吴感受到了亡国的威胁,为此他们不得不调集主力,准备与霍弋等人展开一场生死对决。  

2 阅读:1014
评论列表
  • 2025-02-16 14:21

    刘禅不让这些人救成都,结果便宜了司马氏

  • 2025-02-22 03:14

    正常不动云南的兵是没错的,成都方面防守是不差的,诸葛的儿子没一点战功说话声音不大,好不容易带兵了贪功了,一群新兵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