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在孙策阵营到底是何地位?平江东后孙策怎么只给他一堆虚职?

品史学家江樵 2025-03-15 09:18:53

三国时期的名将周瑜,在人们印象中是个完美的人物。

论家世。他出身淮泗的世家大族,祖上二世三公,比袁绍的四世三公是差一点,但也是东汉末年的顶级家族了。

论才能。孙策称他是“英隽异才”,刘备评价他为“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其才干显然非常人所能及。

论相貌。《三国志》中写明了是“壮有姿貌”,妥妥的帅哥一枚。

论才艺。《江表传》中称其:“年少有美才”,玩音乐是一把好手,“曲有误周郎顾”。

此外周瑜还与孙策是年少时的朋友,有“总角之好”,协助孙策夺取了江东。

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六边形战士,又哪来的遗憾可言呢?

但却令人不解的是,周瑜的人生并非坦途,而是一波三折。虽然是二世三公,但到了周瑜时,庐江周氏已经开始没落。为了重振门庭,周瑜选择了和孙策合作。但一番卖力之后,他似乎也并未得到孙策的重用,既没参与核心决策,也没有得到一郡太守的职务,只是被开了江夏太守的空头支票而已。

这便是早期周瑜的困境:一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但却收效甚微。

他由一开始和孙策平起平坐的合伙人,沦落为被限制性使用的工具人。

所以起初周瑜就与孙家并非充分信任,而是隐隐有着一丝貌合神离,这就为之后的君臣之争埋下了伏笔。

周瑜

庐江周氏的发迹,和东汉末年士族崛起息息相关。

周荣,也就是周瑜的高祖父,是有名的经学大师。因为学术功底深厚,得到了士族领袖、司徒袁安的提拔重用,成为其心腹。袁安就是袁绍的高祖父。

肃宗时,举明经,辟司徒袁安府。安数与论议,甚器之。

当时朝中士族的主要工作包含两项:使劲地搞人力开发,壮大士族队伍;和外戚、宦官们干仗。

因为东汉朝廷就三驾马车:外戚、宦官和士族。如果士族想要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那就必须得抢外戚和宦官的地盘。

周荣为了得到袁安的信任和重用,便自愿干起了最艰难的工作:挑战外戚窦宪。

可能是因为攻击得太猛了,一度还差点面临危险:

子为袁公腹心之谋,排奏窦氏,窦氏悍士刺客满城中,谨备之矣!

三天两头就非议窦宪,得小心窦宪派人暗中将他噶了。

但周荣很硬气,不服就干:

荣江淮孤生,蒙先帝大恩,以历宰二城。今复得备宰士,纵为窦氏所害,诚所甘心。

这样由周荣充当急先锋,天下士族联手协作,终于支持汉和帝将BOSS级大怪窦宪打倒。

窦宪一垮台,其权力空间自然大部分就被士族所瓜分。因为出力很多,周荣便分到了一块不小的蛋糕,被封为尚书令,后来又被外放,先后出任颍川太守、山阳太守,完成了从士人到世家豪强的转型。

周荣的儿子周景开始转型,不再攻击拉仇恨,而是转而开始到处种花,干起了人力开发的工作。

周景先是和外戚和解,成为了外戚大将军梁冀的掾属,深受其赏识,出任豫州刺史。

当然梁冀作为外戚,飞扬跋扈、只手遮天,得罪了很多人。后来周景陷入了豫州本地势力的一场内耗,因为涉及梁冀,周景在站位上出了问题被降职为河内郡太守。

周景痛定思痛,从此远离不靠谱的外戚,一心和士族结交起来。

好贤爱士,其拔才荐善,常恐不及......既而选其父兄子弟,事相优异。

周景拼命地举荐贤能之人,对所举荐之人的家人都颇为厚待。

这样一来,周景就赢得了天下士人的心,其优质人脉网就构建起来了。哪怕是159年梁冀被诛杀,周景因为有人相助而没受什么波及,反而一路上行在四年后被提拔为司空,成为三公之一。

庐江周氏由地方豪强升级为世家大族。

由于周景在天下士人中所具备的强大影响力,周景之子周忠又接替皇甫嵩成为太尉。两代人中都出了三公,庐江周氏再度升级为两世三公的顶级豪门。

周家因斗垮窦宪而发迹

如果东汉朝廷能延续下去的话,或许周家能够越来越繁盛。但是士族势力过度膨胀,导致外戚、宦官势力纷纷垮台,三驾马车框架一坍塌,直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东汉一灭,意味着整个权力构架重新洗牌,士族势力清零重来。

昔日世家大族有四个选择:

1、下岗再创业。像袁绍袁术这些顶级豪门,手头又有一些资源的,干脆重新创业,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2、下岗再就业。比如荀彧出身三公名门之后,选择了辅佐曹操,为自己的家族谋得发展。

3、下岗待业。汝南许氏三世三公,面对乱局许氏族人并不着急出手,而是保持观望态度。

4、继续绑定原老板,只要东汉不亡就继续跟着。比如四世三公的杨彪、杨修父子等等。

庐江周氏显然还是想有所作为的。

他们起初是想走勤王路线。周忠在朝中跟随着汉帝,而周忠之子周晖,则辞去洛阳令的职务,在老家发展周家的势力。

忠子(周)晖,前为洛阳令,去官归。兄弟好宾客,雄江淮闲,出入从车常百余乘。

周晖在地方上势力发展得很大,这引起了董卓的猜忌,于是董卓就派兵将周忠的两个儿子都给噶了。

及帝崩,晖闻京师不安,来候忠,董卓闻而恶之,使兵劫杀其兄弟。

这样一来庐江周氏周忠这一支就被董卓给断了。周家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了下岗创业的能力。而周忠继续追随汉献帝,不仅饭吃不饱,连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眼看也越来越没前途。

在这种形势下,庐江周氏的另一支,周忠的侄子周瑜便只能转而谋求下岗再就业了。

他们选择投资孙家。

孙坚武艺高强,亦有智谋,是江东的杰出人士。191年,孙坚于洛阳城外击溃董卓,攻克洛阳,驱逐吕布,一时名扬天下。

周瑜就是在这个时候结识了孙坚之子孙策。

189年,孙坚率军讨伐董卓,将家迁徙到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周瑜和孙策同岁,且两人胸怀大志,于是一拍即合,关系甚好。

为了和孙策搞好关系,周瑜甚至将家中的一部分住宅腾出来让给孙策住,并还经常资助孙策。在周瑜的帮助下,孙策还结识了不少淮泗地区的士大夫,提升了自己的声望。

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

洛阳之乱毁了周家的美梦

而孙策也急需帮助。

192年,孙坚奉袁术命攻打刘表时,被刘表部下黄祖射杀。孙策迎来了人生的艰难时刻。

193年,孙策守孝结束,到寿春找袁术讨回他父亲孙坚的旧部。

袁术有意趁火打劫,不想让孙家不断继承、发展壮大下去。于是有意重用孙氏旁支、孙坚的侄子孙贲,却不给孙坚儿子孙策发展的机会。

袁术早早地任命孙策的舅父吴景为丹杨太守、堂兄孙贲为都尉,而作为孙坚嫡子的孙策却再也得不到任何封赏。

孙策万般无奈,只得投靠吴景,在吴景的帮助下才勉强招募到了几百个人。

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孙策便很努力地剿灭山贼。可因为他的实力太弱,连小山贼都打不过。194年,孙策被泾县山贼祖郎袭击,全军覆没,差点把命都丢了。

为了东山再起,孙策跑到袁术那卖惨,袁术才将孙坚旧部数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还给孙策。得到了父亲旧部之后,孙策在吴景等人帮助下才击败并赶走祖郎,得到了一块立身之地。

随后孙策因为剿匪有功,被任命为怀义校尉。之后孙策还为袁术攻占新领土,但袁术铁了心要压制孙家的发展,孙策立了功袁术却没有兑现此前让其出任九江太守的承诺。袁术想攻打庐江太守陆康(陆逊的从祖父),但庐江城墙坚固,便让孙策去打并允诺事成后封其为庐江太守,孙策用了两年才艰难拿下庐江,可袁术却任命自己的老部下刘勋为庐江太守。

眼看就要被袁术一直压制下去,万幸孙策等来了一个好机会。

194年,汉献帝派刘繇担任扬州刺史,刘繇到扬州后便开始清场,将属地上的一些袁术势力驱赶出去,当然也包括吴景、孙贲。

袁术不乐意地盘被抢走,于是任命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还有孙贲一起率军攻击刘繇的部将张英,但打了几年都没有进展。 

这次失败,让袁术颇有挫折感。

此前他派孙坚进攻荆州,结果孙坚不仅拿不下来还因此领了盒饭。放弃西进,转而东进攻扬州的情况依旧很糟糕。这就意味着袁术在江南已经再没有了多大的发展空间,于是他只得重新调整进攻方向,将重点放在北上中原。

就在这时,孙策去找了袁术,称愿意继续进攻江东,拿下江东后就在当地征兵配合袁术北上。

策说术云:“家有旧恩在东,原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

这句话算是正中袁术下怀:本来江东眼看着就不可能拿下了。而孙策肯定打心眼里恨他,带在身边还怕惹事。干脆就眼不见心不烦,让这个傻小子在江东耗着,自生自灭吧。

于是袁术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代理殄寇将军,只给他配备了一千多的士兵和几十匹马,让他上一边自己玩去吧。

袁术不仅夺走了孙坚的玉玺,还夺走他手下的部众

凭借一千多人平定江东,就算是孙策是项羽转世都不可能办到。

难道孙家的家业就此衰败了吗?

肯定是不能啊。孙策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决定求助于一位故人:周瑜。

195年,孙策即将率军出征江东,他写信将出兵的计划告诉了周瑜,周瑜二话不说就带兵去与孙策会合。

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

周瑜的这些兵,是比青州兵更为出名的丹阳兵,以强悍的战斗力闻名天下。可周瑜当时无官无职的,上哪去搞到的这批兵呢?

因为在此之前,周瑜去见了叔父周尚一面。

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

周尚在刘繇手下担任丹阳太守。周瑜的兵就是从周尚那来,并且这批兵的数量还不少。

比至历阳,众五六千。

在周瑜的支持下,孙策在丹阳获得了四五千人。

但这私自调动军队通敌的事,可不是闹着玩的。周尚这一步迈出去了,就是站到了刘繇的对立面,再没有回头路。

之所以这么做,说明周尚、周瑜经过商议作出了一个决定:投资孙策,协助他拿下江东。

周尚、周瑜认可孙策的实力,以及孙家在江东的影响力,打算通过帮助孙策,为庐江周氏谋一条新出路。

周尚在刘繇手下想必也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以二世三公的家族背景仅能混到个太守,他肯定是不乐意的。倘若继续躺在舒适区,庐江周氏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没落下去。

现在无论对于周瑜,还是孙策而言,都已到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所以两人决心联手一搏。

......

在周尚周瑜的支持下,孙策取道丹阳,突然出现在长江以南,对驻守江北的刘繇部将张英等人的后方补给线形成威胁。张英等人见状赶紧撤回了江南。

于是刘繇的长江防线就这样被打破了。

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

孙策继续进攻刘繇的第二道防线:秣陵。

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丹阳笮融依繇为盟主,礼据秣陵城,融屯县南,策皆击破之。

在周尚周瑜的支持配合下,孙策里应外合又迅速拿下了秣陵城。  

有人就会感到困惑了,这些重点的攻防战,怎么都发生在丹阳郡境内?

因为丹阳对于刘繇实在是太重要了,刘繇在扬州的治所,也就是州府是设在了吴郡的曲阿。曲阿就处在丹阳东北与吴郡北部的接壤地带。

也就是说丹阳郡就是刘繇州府的屏障。拿下了丹阳,曲阿就能顺势拿下了。

所以现在我们就可以理解孙策对周瑜所说的那句话的含金量:

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

有了周尚周瑜的支持,就等于拿到了丹阳郡的治所宛陵城,就能在无声无息中完成人财物的调拨,削弱丹阳郡内其他军事据点,干一些信息搜集,断粮草补给,联系人员反水的事情。这样孙策的进攻就能事半功倍了。

不出意料,孙策接下来又在梅陵击破了刘繇的另一支部队,并乘势占领了湖孰、江乘,几乎控制了大半个丹阳郡,并抵近曲阿。

刘繇想必是将大部分的军队投入到了长江防线的丹阳段,所以曲阿基本上就没有啥防守力量,所以孙策一战就赶走了刘繇。

繇与策战,兵败,走丹徒。

占据了曲阿,就等于取得了对刘繇的决定性胜利。

孙策在曲阿发布布告,称凡是跟着刘繇干过的,只要投降就既往不咎。愿意当兵的,一家只需要出一人,就能够免除全家的赋税和徭役。

这就相当于全面接管扬州,开始做收尾工作了。

很快孙策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得到二万余名兵士,一千余匹战马。

接下来孙策就打算向整个江东进军。

孙策进军路线图

在这个重要关头,孙策对周瑜说了一句令人感到奇怪的话:

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

其大致意思就是说,我用手头的这支军队去攻取吴郡、会稽郡,平定山越,已经足够了,你回去镇守丹阳吧。

这句话,隐隐有着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淡与疏离感。

而之前孙策说“吾得卿,谐也”的话,相当于将周瑜视为重要的合伙人和左膀右臂。

孙策的态度显然是冷淡了许多。

是什么让孙策的态度发生如此大转变的呢?

应该至少有两种可能性:

1、比起跟随孙策,周尚、周瑜更乐于归顺袁术。

毕竟袁术正在事业巅峰期,占据扬州、豫州、徐州三州十一个郡,是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之一。袁术在朝中地位颇高,具有左右朝局的实力。

当时的孙策与之相比,可以说啥也不是。

另外周瑜的高祖父周荣,就曾是袁术的高祖父袁安的心腹,两家算是世交。

所以周尚、周瑜叔侄借孙策攻江东这个机会立功,到袁术那里谋求更好的前途,也是完全合理的。

很快袁术就将周尚、周瑜叔侄召到了寿春。

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

2、周尚、周瑜表现太过强势。

周瑜还是比较有野心的一个人,并且他还有叔叔周尚的支持,占据绝对的资源优势。

所以在孙策平江东之战中,周瑜可能用力过猛,表现出自己的强势和野心,甚至想左右孙策的决策。

而孙策肯定不允许其他人抢风头,所以在战争过程中也可能围绕决策权与周瑜产生冲突,形成隔阂。

但就是这一段别离,让周瑜损失了一个亿。

接下来孙策带着一帮兄弟们,击败严白虎,讨平王朗,在一年时间内,就将包括丹阳郡在内的江东六郡全部收入囊中。

在这个过程中,孙策完成了权力分配:

他自己出任会稽太守;

丹杨太守是他舅舅吴景;

豫章太守是他堂兄孙贲;

庐陵太守是他的另一个堂兄孙辅;

吴郡太守是朱治,孙坚的老部下,建议孙策取江东的就是他;

庐江太守是李术,属于流亡士族。

假如周瑜不离开,想必这庐江太守大概率就是他们周家的。

......

估计周瑜叔侄在袁术那也混得不太好,因为袁术向来就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性格。周瑜感觉在袁术手下干,不会有什么出息,于是决定再次向孙策靠拢。

周瑜找机会调离了寿春,然后带着新结识的好友鲁肃一起辗转到了吴郡。

孙策听闻周瑜前来,极为高兴,亲自迎接:

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此外孙策还为周瑜修建住所,赠送给他鼓吹乐队。孙策还与周瑜分别娶了桥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成为连襟。总之怎么热闹怎么来。

从这里看来,孙策对周瑜是极其尊重和友好的。周瑜此前或许就是自己主动离开。

虽然如此,两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大不如前了。

孙策任命周瑜为中护军,此外还领江夏太守。这两个职位,看似高大上,实则全是虚职。

中护军,是掌管禁军的高级官员,比如赵云就曾担任中护军,其地位可谓是极其关键。但问题是当时汉献帝在洛阳呆着呢,周瑜担任此职总不能远隔千里遥控摄像头搞安保吧?

而江夏太守更不必说,江夏当时还在刘表手中,即便封给了周瑜他也过不去呀。

这两个职务,都是属于有职无权的荣誉岗位。

所以周瑜的实际地位,就是“随军征讨”而已。周瑜此时在孙策阵营的地位可有可无。

但还好,周瑜能力还挺强,他在征讨中建立了一些战功:

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靠着这些战功,周瑜才勉强获得一些资本:有了立身之地荆州长沙郡的巴丘;有了一支听其调遣的军队。

正是靠着这些,周瑜才有了日后逆袭翻身的本钱。

孙策平江东之战

由此可见,在初期周瑜和孙策有过短暂合作。

因为和孙策在思路上有所不同,周瑜失去了合伙人身份,甚至之后连孙策的左膀右臂都算不上。

孙策不再信任周瑜,对其表面友好实则疏远,两人渐渐貌合神离。

而这也对之后东吴政局走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