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老将廉颇亲临秦赵作战前线。
可当躲着嗖嗖飞过的秦军箭矢,看到群山中若隐若现的秦军旗帜时,廉颇心里闪过一丝不安,他觉得这场仗不好打。
长平这个地方有多绝?
长平所属的上党地区位于韩、赵、魏三国交界,和赵国本土之间还隔着太行山。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人和物资都很难上去。
而秦国已经打出了一个抵近赵国的根据地。“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通过一些水路的便利,将物资和人员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
赵军唯一的骑兵优势在这里也无从施展。
当时各国都有特色精锐兵种,所谓“齐技击、魏武卒、秦锐士、赵边骑”。但上党地区群山环绕,赵国骑兵在华北平原上可以横冲直撞,但到了上党根本就跑不起来。
而山区对秦国锐士并没有多大限制。秦国的锐士有多强?当时有个说法:“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如果没有骑兵的加持,赵国步兵的战斗力和秦国锐士比起来,就差远了。
这样,在上党地区的长平作战,利于秦而不利于赵。
......
但这还是不足以解释,为何赵军在换将后就如此不堪一击。
实际上赵括的指挥也并无明显漏洞:派重兵守住第三道防线,保住退路,同时率主力追击秦军。如果赵军速度够快,步骑兵配合够有力,缠住并吞掉秦军先头部队也并非不可能。
并且既然秦军能够独立派出两万多人绕后攻击赵军第三道防线,为何赵军主力不能提前安排绕后攻击秦军防线?
连第一道防御工事相对较弱的空仓岭防线都坚持了三个月左右,可投入最大、建设时间最久、最为坚固的第三道石长城防线竟然一触即溃。
秦军几万人能够深入敌后独立攻击,而赵军偶尔后路被断掉就陷入困境,反击全部失效。
赵军在战役中后期的表现,简单用指挥失误显然是解释不了的。
有人说这是赵军战斗力太弱。
但此前在廉颇的指挥下,赵军层层设防有序后撤,打得也算是英勇顽强,也不至于落到被大规模围歼的地步。
与换将后战斗力倍增的秦军相比,赵括手下的赵军打得实在是太机械、太被动了,可以肯定其战斗力必然出现显著下滑。
这一切诡异表现背后,到底隐藏着赵军的哪些短板?赵括是否有一丝逆天改命的机会?

长平之战
有人就会问,既然上党对赵军有那么多不利,那么赵王还接受上党干嘛?这不是接了个烫手的山芋吗?
可问题就在于上党地区尤其是长平,是赵国都城邯郸在西面唯一重要的天然屏障。在占据长平之后,秦军乘势就直接发起了邯郸之战。
所以即便不利,赵军也得守。
并且在上党,秦军还是存在一点点劣势:那便是补给困难。
前面说了,“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显然这个牛田之水具有一定的水路运输能力,但效果十分有限,仅能以蚕食的方式进攻韩国。这样就导致在大规模作战时,秦军的粮食保障会出现问题。
咸阳距长平有几百公里,中间的粮食运输会产生巨大的消耗。并且漫长的运输线本来就存在极大的风险和隐患。
所以廉颇的防守策略便围绕秦军这一短板展开。
当时赵军处境已经十分不妙。秦军多次打败赵军,然后占据上党南边的野王,已经上党北部,将赵军压缩到长平。秦军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奔袭救援疲惫不堪,兵力、士气均处于劣势。
所以,廉颇一到长平,就迅速设置了三条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
这三道防线,防守力度是逐渐加强的。首先西线空仓岭是据险要而守,而到了丹河则是沿着河流修筑防守壁垒,接着到了最后防线则是动用大量人力构筑了长达百里的石头长城。
三道防线延绵数百里,相互衔接,滴水不漏。而廉颇则将粮仓设在二三道防线之间的大粮山,赵军大本营也设在附近。
从中可以看出,粮食保障在此战尤为关键。而赵军特别重视建设粮仓,也说明粮食转运存在一定困难。
耗时两年打造如此成熟完善的防御体系,说明防御战原本就是赵军的既定方针,并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个策略不是轻易说改就能改的。

赵军设在长平的三道防线
秦军向赵军发起了试探性进攻。四月两军前锋交战,秦军斥候将赵军裨将斩杀。
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秦军斥候轻易能够将赵军裨将斩杀,说明赵军战斗力水平远不如秦军。
占据优势的秦军不断加大攻击力度。
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
秦军再次击败了赵军,夺取二鄣城,杀掉四个尉官。
空仓岭,又名叫老马岭。这里地势十分险要,马走到这里都颇感疲惫,所以老马岭之名由此而来。
如此险峻的关口,秦军用了两个月就拿下了两个重要堡垒,干掉了赵军几千人。这说明赵军的防御能力也不太行。
现在廉颇心里算是明白了,赵军的战斗力和秦军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果然没有骑兵,赵军就失去了灵魂。
在这种情况下,赵军只能层层拦击,严防死守。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
但这样是不是就能够防住秦军了呢?并不能。
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秦军再次进攻赵军堡垒,又干掉了两个尉官,或者干脆就是说歼灭了这两个尉官所率领的几千人。这样赵军的第一道空仓岭防线就彻底崩溃了。
对于失去骑兵加持的赵军而言,要防住战斗力强、装备精良的秦军,仅凭地利都不够,必须得依托坚固工事才行。
于是廉颇果断放弃第一道防线,退往丹水壁垒,沿河死守。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应该来说,廉颇的战略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既然赵军打不过秦军,那么就不断后撤,从而在消耗秦军的同时,也拉长秦军的补给线,加大秦军的消耗。
等到秦军补给难以为继、士气低落,或是补给线露出重大破绽时,赵军便可趁机反击,从而把握获胜机会。
后来的邯郸之战,廉颇就是靠这样的战略反败为胜击溃秦军的。
只是廉颇还需要一点时间。

秦军弓弩兵
赵孝成王为什么非要改变既定策略,改守为攻?
或许和个人经验有关。毕竟赵孝成王继位才6年时间,在军事领域还缺乏经验,对赵军的情况缺乏足够的认识。
此外还和对秦军的认识有关。赵孝成王还没有意识到秦军的强大。此前赵军曾多次战胜过秦军,特别是公元前270年阏与之战,赵军在主将赵奢的率领下大破秦军。
所以赵孝成王总有种自信,他觉得赵军能够战胜秦军,再创奇迹。
花两三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构建出近乎完美的防御体系。但派遣几十万人,盘踞在上党盆地,肯定不是守在堡垒里面没事玩牌的。
这是一种自信,当然或许更是一种野心。赵孝成王想打一场国运之战。
之所以要重点建设防御阵地,其战略必然是防守,然后反击。
至于防守到什么程度再反击,这个火候他能把握好吗?
如果赵孝成王能够像秦昭襄王那样,到战场视察一番,或许就能对秦军和赵军的战斗力有个直观印象。
可惜赵孝成王和他手下的将军赵括一样,都有一些喜欢纸上谈兵,这难免让他们之后的决策会产生一些偏差。
就比如说,在赵军初战不利,丢失了空仓岭防线后,赵孝成王与大臣楼昌、虞卿等商议,竟然想亲自率领部队与秦军决战。后来两位大臣极力劝阻,赵孝成王才勉强同意派人与秦国议和。
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一次,此后赵王就多次希望赵军主动出击。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因为廉颇老守着丹水防线不出战,赵王数次责备廉颇。
太自信了不是?
当然赵王之所以急于决战,可能也包含着粮食方面的考虑。
毕竟廉颇这一守就是三年,能渐渐拖垮秦国不假,但也给赵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这场防御战,赵国的消耗比秦国小得多,这点自然不假。毕竟赵军从邯郸运粮到前线的距离只是秦军运粮距离的零头。
但赵国的本钱却要比秦国要薄得多。赵国每年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
所以秦国能够负担的,赵国未必能负担。于是赵国向齐国借粮。但赵国现在是在韩国地盘上打仗,这本就是不义之战,齐国怎么可能借粮呢?
(王建立六年,即公元前259年)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并且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即259年的邯郸之战中,赵国再次向齐国借粮。
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
无论赵军是否两度缺粮,或者史料记载有误只是长平之战后缺粮。
但借粮的时候也仅在那两年。这足以说明战争已经令赵国支撑不下去了。
当然赵国与秦国和谈未果,其他诸侯没有及时施以援手,这场外交失败也迫使赵王决定出击。
后勤压力、纸上谈兵、迷之自信、外交失败,多项因素叠加在一起,让赵王的思路越来越狂野。
拖下去粮草耗不起,和谈又未果,不打还等什么呢?毕竟9年前,在阏与之战中,赵奢曾经率领无敌的骑兵大败秦军。
等等,赵奢不还有个接班的儿子吗?名叫赵括。
……

廉颇的作战计划很稳
选赵括,就是看中他擅长野外作战,并且继承了赵奢精于骑兵作战的优点。至于田单、乐毅等人,那都是刚请来的外援,给几十万兵马让他们打一场国运之战,谁能保证不会出岔子呢?而李牧此时尚未成名。
秦国也发起了出色的舆论战,收买了一批赵国人开始疯狂造势。什么“秦赵之间只是大号的区域战争”“一味防守下去赵国经济就会被拖垮”“迟打不如早打”等观点一时甚嚣尘上。
何以解局?唯有赵括。
于是,赵王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赵国临阵换将,集中所有资源,放手在赵括身上一搏。即便此时赵国国力已经元气大伤,捉襟见肘了,但赵王对战神赵括寄以厚望,搜光家底又增派20万军队,让赵括率领45万赵军与60万秦军决一雌雄。
而此时,秦军却临时换将了。
之前看上去人畜无害、攻击性不强的王龁,被换为令人闻之色变的白起。
有人或许会问,同样都是换将,为什么赵军换得一塌糊涂,导致后面打法僵硬,指挥脱节?而秦军换将后,却如虎添翼,处处都是神来之笔?
因为双方在管理水平上也存在太大的差别:
1、赵括一到前线,就着手换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各级军官都换,管理制度和作战方案全改。更狠的是,也不给部队任何适应与磨合的时间。
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
整个赵军还处在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谈起作战犯迷糊的状态时,赵括就急于出战了。
2、秦王、白起全都到前线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秦王坐镇一线,不是干预白起指挥,而是帮助白起快速在新部队树立起权威。有秦王在前线支持,白起的话还有谁敢不听?
此外秦王还进行区域性的统筹和协调,解决一切卡脖子问题。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为白起指挥打仗做好服务工作。
由此可见,当赵军还在内耗的时候,秦军从上到下已经全部打通。
指挥和执行,是获胜的根本保障。
两军在指挥效能上的差距,接下来在作战过程中便体现了出来。

战术无敌的白起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军的时候,白起佯装战败溃退。
赵括不知秦军已经换将,命令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久攻不下、赵军进退不得。假如这里能够用骑兵追击,或许战况会有所不同。但显然此时赵军的骑兵和步兵没能有效协同作战,赵军内耗的弊端便初步显现出来。
接着,白起命令一支两万五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后方,断其后路。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支孤立的部队,并切断赵军的粮道。
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这两支断后的部队,就大有讲究了。
要知道这二万五千人的进攻目标,可是直插赵军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也便是长平关。
这长平关地势十分特殊,关前陡峭、关后平缓,所以易守难攻。普遍认为,这二万五千人的奇兵是溯秦川水而上,绕过长平关附近山脉,由长平关背后发起攻击。而此时长平关赵军守军的注意力还跟着主力在跑,没料到秦军会来个背刺,所以秦军轻松得手。
虽是如此,但秦军的这个行动极其讲究对时间的把握,非得等赵军主力攻击受挫后才能趁乱发起偷袭。
尤其是另外五千负责切断粮道的骑兵,时刻把握得更为精当。如果粮道切早了,赵军还可能猛烈回击。必须得等赵军陷入混乱后再切断,才能发挥致命一击的效果。
白起这波攻势,还附带心理攻击。
由此可见秦军的指挥能力和执行能力,各级军官都对作战方案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一丝不苟地执行到位。
秦军的执行能力之高,协调性之好,在缺乏远程通讯设备的古代,已经达到了令人感到恐怖的地步。
反观赵军呢。同样是进攻秦军营垒,为何不能绕后配合两面夹击?除了赵军战斗力相对较弱之外,赵军指挥体系效能低下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赵军将领都是新换的,和士兵都没混熟悉,指挥队伍完成基本的指令都够呛,让这样一支乱哄哄的队伍去独立偷袭秦军后方,可能吗?
所以同样是进攻,秦军能够同时偷袭赵军的粮道和后路,而赵军却只能正面对耗、一筹莫展。
接着这两支秦军奇兵转而进入艰难的防守,还顶住了赵军的轮番攻击。
好在白起使用军队主动出击,牵制了赵军的反击。
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在秦军的持续骚扰下,赵军粮道和后路都被堵死,赵军竟然无可奈何。说明赵军缺乏坚强的战斗意志,打到现在心态已崩。
赵军已经被包围,等所有可以得到的粮食一吃完,就必死无疑。
而秦昭襄王又为秦军的包围做了一次加固。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亲自到河内郡打出最后一击。他下令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彻底断了赵军的生路。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赵括也在突围中被秦军射死。群龙无首的赵军选择投降。
主帅一死就大规模投降,可见当时赵军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
白起命令将赵国降军全部坑杀,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最终,秦军以伤亡约二十万的代价,歼灭了四十五万的赵国有生力量。
由此可见,赵国之败,并非单纯哪个将领的指挥问题,或是战略问题,而是由上到下的系统性失败。
若赵国能够拖一拖,起码多积蓄一些粮食,或者让赵括这类年轻将领再成长两年,或者干脆就直接等李牧混出头,再或者让赵军的指挥体系再完善一些。
换个说法,就是让赵国在粮食、将领、指挥能力或者军队素养等方面,占据一个或者多个优势再谈决战,或许情况就会大为不同。
可惜赵国没能把握好这个火候,最终赔光了老本,元气大伤,此后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对抗。

悲剧人物赵括
光是一个开头就直接举报内容虚假!赵国还空投呢!
公元前332年,韩宣惠王东巡至此,在韩王山上视察时,发现泫氏城建在一条既长又平的河川地带,便以地形取名,更名为长平。上党是山地长平不是,廉颇主动进攻秦军是平地向山地进攻,肯定困难,但是如果防守,后方粮食可以轻松运过来,难受的是驻扎在山地的秦军。长平至今两千多年,没有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说过赵国缺粮耗不过秦国才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