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山回忆11:大家庭在前清是极普通的,到民国似乎有点少见了

航语的过去 2025-02-26 09:26:50

前面谈的是日本投降以后的情形,本想接着就把离开北平的情形来谈谈。奈有许多友人到北平舍下去过,他们都说舍下家庭的情形,极为特别,极有意思,必须也要谈谈,且有许多外国人因听说舍下情况特别,而来拜访参观者也很多,也可勉强谈一谈。按舍下之家庭,在前清以前是极普通的情形,到民国以后似乎是有点少见了。因为舍下是旧式的家庭,所谓大家庭,我们老弟兄三个人,一同居住。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的时候,家兄竺山七十九岁,我七十一岁,舍弟寿山六十六岁,家嫂等妯娌三人,也都六七十岁,下一辈男女二十余人,有甥男、甥女等,因在北平上学的关系,也多住在舍下,全家共有三十余人。自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搬到裱胡同,到现在已经住了五十余年,没有口角过一次,全家永远是和和睦睦,这也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外国人之到北平者,常常有人来舍下参观,他们都以为非常之新奇,问长问短,各方面的情形都要问问,甚至拉住小孩,也问许多的话,且有人极愿在舍下吃一顿饭,并有应报酬多少钱,极愿照付等等的这些话。如此热心者,当然就要留他吃一顿饭。舍下每顿饭,总是分三四桌,他们也夹杂其间,尤以为有趣。他们最以为新奇者,是舍下吃饭永远用粗磁碗碟,且每顿饭止是两样菜一样汤。他们常常问到,为什么用粗磁盘碗,且中国人吃饭用菜样很多,何以独否?我回答他们,一则我们生长在乡间,永远保存着乡间的习惯,二则用粗磁家俱,乃先严留下的习惯。先严常说,杜甫诗有句云:"莫笑田家老瓦盆,也曾盛酒长儿孙。"一个瓦盆使用几十年,吾等虽不必一定用老瓦盆,但如今之奢侈,必用细磁者,则万不可效法于它,至于每饭之菜肴,必用四样八样,所谓成席者更可不必。按吾国每饭之菜品,必四样、八样、十六样等等,实自三代已然,《礼记》一书中记载颇详,一直传到现在,但似应于行礼宴会时用之,家居实可不必。且每日烹饪,耗费时间太多,可以说是无谓,不及每饭只用两三样,如嫌不够吃,则可每样多备一些,亦可足用,是菜样少,而数量并不少,一样可以食饱,只省烹饪之时间耳。所以舍下不但平日吃饭如此,即过年过节,除有外客正式宴会外,也不用成桌之菜,只比平常吃的较好就是了。其实这种吃法,也就是仍然保留着乡间的习惯,并没什么新奇。西洋人都说这种办法实与西洋一样,西洋稍讲究之家,平常也不过一汤两菜,不过吃的前后不同,西洋人先喝汤,中国人后喝汤耳。外国朋友因为在他们社会中,看不到大家庭情形,他们多说,在历史中也曾读到过,从前西洋家庭也是这样的组织,但现在已绝迹,偶尔在文字中看到,也实在不知其真象,且有时半信半疑,今天居然真正见到,所以对各种情形,问的话很多,我对他们讲的很多,兹归纳着写在下边。

外国人以为最奇怪的是这许多人住在一起,永远和睦而无争论之事。我对他们说:"这固然很难,而也很容易。所谓难者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际遇之难。吾兄弟三人,受先严的教育,弟兄和睦,可以算是平常事体,没什么特别的,只是人人不把钱财放在心里头,也就够了。所难者是她们妯娌三人,未来吾家之前,谁也不认识谁,是毫无感情的,以毫无感情的人同居一处几十年,且各有利害的关系,日久不伤感情,则确系不易的事情,所幸的是她们三人天性都很好,这就是前边所说的际遇了。虽然是际遇好,但这许多人同居,也得有特别的办法,不过虽然说是特别,其实也很平常,即是孔夫子所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果能诸事平均,则自然没有竞争的事情发生,韩退之所说'物不得其平则鸣'就是这个道理,吾家衣食费都是平均的,每年每人衣服钱多少,都各交本人,小孩的则交其母,有余则归其母安置,吃食是大家一样。偶与小孩等买些糖果玩品,则必需每个小孩都要得到,倘偶不够分,则视该物宜于较大之小孩,或宜于较稚之小孩。且宜于较大者,则由最大者分起,分到谁谁就可得,再小者就得不到了,如糖果等则当然是尽小者先分,也是分完为止,最大者就没有了,如此则没有人心中不平。再者还有一件事情,诸君当然也知道,就是世界中的女子,多数爱在细微处注意,这种情形几十年来我看到的很多。比方从前的家庭,一家父母有两个儿子,且都已娶妻,又各有小孩,大儿读书,二儿务农,则大儿当然穿的总要好一些,如此则二儿当然有点不愿意,可是还不重要,倘给大儿妇添一件衣服,而不给二儿妇添,那她可以怒形于色,其实这比大儿读书多花的钱少得多,但她则视为比那个重要。再往细微里说,倘给大儿之子买点玩物,或买块糖,而不给二儿子,则二儿妇之怒便可终身不忘,甚至从此便可永远不会和睦了,从前家庭中这种情形多得很。按大家庭的制度,西洋从前也是如此,不过早已打破,而中国则到现在仍保存着这种办法。从前的学者都是极力提倡,所谓张公九世同居,社会认为是极可取法的道德。其实详细一审查,真正和睦之家,乃是千不见一,所以父母一死,都是即刻分居,还有许多因实在难处,在父母在时便已分居,单给父母留一部分产业自己度日,或父母愿与最小儿子合居,倒可把自己产业与小儿合并。且有不给父母留产,使父母在各儿子家轮流吃饭者,甚至有平常吃得较好,在父母来吃饭之时期,则特别吃得较差者,种种怪现象,不可胜举,这都是同居的遗毒所致。往日大家一家同居了多少年,外面虽不至斗殴,但积怨甚深,兄弟不交谈者,都往往有之,所以分居之后,多少年尚不能恢复感情者,亦恒有之。也有同居时常常口角争斗,不得已始分居者。总之都是受旧学说的约束,以为同居是美德,分居怕人讥笑丢面子,结果是为这点虚面子,而受了很大的实祸,因为兄弟不和,乃至冤仇难解,则其财产之枉费,更是可想而知的了。那么有这样大害,为什么大家还要同居呢?这固然是为点虚面子,但也有不得已的原因,不过这话说起来太长,这与工业国或农业国,有极大而直接的关系。工业国家无需大家庭同居是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分居也是各人做各人的工作,同居与否没什么分别。农业国在南方影响还小,因为南方多水田,耕地只用一人一牛便足,田多则多养几条牛,田少则有一条,也一样的耕种,毫无妨碍。北方都是旱田,耕地非两个牲口不可,最好是两个驴马,耕的深而较快,两条牛则虽可深耕,而行动则慢,至少要两个驴亦可耕地,但力小而不能深耕,倘稍耕深它便拉不动。种地最要紧的是深耕,深耕则土翻上来的当然多,则土有休息的时间,去年生殖禾苗之土,今年便可以在地下休养,若耕得浅,则每年生殖禾苗都是这一部分土,庄稼收成当然减少。若养不起两个驴,则地便算无法可种。比方说:一家父亲之下,有三个儿子,而有一百亩地,养两个牲口,三个儿子合作,便可把田种得很好,便是小康之家。倘一分居,则每人只可得三十亩,三十亩地之家,养一个驴还可将就,再多就养不起了。然一个驴绝对不能耕地,这于耕种度日等等,都发生了极严重的问题,若地再少一些,则一个驴也养不起,那可以算是无法耕种了。因为有这种情形,在同居之时,虽兄弟有不和之处,他父亲也要提出这些情形来警告他们,使他们彼此和睦,不要分居。而做兄弟者对于这些地方,也要想一想,料到分居后各种为难的景况来,也只好暂且不分。以上乃是吾国北方乡间兄弟多同居的一大原因,至今犹然,这可以说是不止礼教的关系,也有利害的关系。若城池中人,则务农者较少,北平尤甚,多靠做官当差为生,各人当各人的差使,同居与否无大关系,所以父母去世之后兄弟同居者就很少了。再者北方还有一种陋俗,也是于同居很不方便的,就是无论谁家,娶了媳妇来,多是只管吃住,不管衣服。每个媳妇都由她娘家贴补,甚至生了几个小孩,也由小孩子之外祖家供给衣服,所以每个媳妇都盼望往娘家去住,以便添点衣服,但也相当不舒服,因为回娘家去时,须请示婆婆给多少天的假,定规多少天后,婆婆要还给这些天的工作,带回去做。且总是工作较多,大致若住一个月的工夫,要给四十天的工作,如果做不完,便须请娘家的嫂子及弟妇帮助;好在娘家的嫂子弟妇等,也有娘家,她们回娘家去时,也是这样办法。还有最厉害的恶习,是儿媳妇住娘家,回来的时候,必须给婆婆带些吃食来,乡间没什么好的东西,不过是蒸的馒头包子等等,有句谚语曰:媳妇娘家走,婆婆张着口。'足见回来时,是非有吃的不可,而且是越多越好。乡间送礼,没有盒子匣子等等,只用一个篮子,婆婆看待儿媳妇的好坏,全看篮子的大小,比方大儿媳妇家富,送来的篮子大,则婆婆待大儿媳妇便特别好,二儿媳妇家穷篮子小,便要虐待。这在家庭间暗潮就很大了,媳妇之衣服专靠娘家供给,因娘家贫富不同,平常穿戴,已经相形见绌,使人难堪,再加婆婆之鄙视,这种家庭怎能平静,所以有许多家庭,外面虽同居,而内容实际,则有许多苦恼。舍下本无须同居,且向来也不以此为自美自豪,实因清末民初之间,有十几年家兄与舍弟,一在德国,一在法国,而家眷则留在北京,辛亥年先严去世,本可分居,但家嫂弟妇,她们都不愿分,小孩等更不愿分,而且舍下小孩对我们三人,向来没有父亲、叔伯之分,他们脑思中一样同是长辈,分居之后人少,不及合居热闹,因此就一同住到了现在,也没有人愿分。好在也无的可分,从前做买卖虽能赚几个钱,也都供给十几个小孩到欧洲留学花完了,现在所剩下的只有一所旧房及每人身上的衣服,还怎能分法呢?虽还有一两个买卖,这个年头还能倚靠它生活吗?不过可庆幸的事情,就是老老少少,都自己能谋生活,不至冻饿。到现在出来,就算分开了,将来回去,仍住在一处,一处吃饭,就又算没分,而且这种不分,也于下辈很有趣味。这话乍听当然更是新奇。二十余年以来,下辈的子弟,多已男婚女嫁,舍下的章程,是无论男女,婚嫁之后,愿自己在外边单住,或回来居住,都可随意,谁挣的钱,家中也一文不要。可是婚嫁以后,就只供吃住,不供衣服了。自己单住,偶尔回来,亦无不可,尤其是男子有事外去,一时不能携眷,则当然是在家来住一时,较为方便。我们大家同住,他们来家,则所有骨肉都可见到,所谓合家欢聚;倘我们分了家,则他们回来时,便须到各家去看,方能通通见到,且感觉人少而寂寞,所以他们都不愿我们分居。"与西洋朋友前后谈的话很多,他们都极感兴趣而新奇,有的人把此种情形与他们的夫人写去,往往接到回信,使他们补充着又问各种情形,且问的有非常有趣及可笑的言语,我现在是记不清了,但还记得一些,兹写在下边。

大太太想吃什么,是否须与二太太、三太太商量,或各人愿吃什么就吃什么?

大太太给她的小孩买糖果玩物时,是否也须给其他小孩照买?

大太太娘家来了客,是否也是二太太的客?

三位太太与三位先生,于共桌吃饭时谈话,是否对外来的客人一样的情形?

此位的太太,是否一样可以管教别人的小孩,是否可以与管自己小孩一样的申伤?

每晚睡前,是否彼此都说一个晚安?

三位太太,遇有各人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否可以自己单独购买?

大太太以为二太太的小孩有过失时,是否可以就管,或须告于二太太?

此位先生是否可以与彼位太太互吻?

问的话很多,不必尽举,他们接到这样信,就往往来问,有时候一个问题,就得解说十几分钟,结果互以为极有趣味。比方说他问嫂子小叔等是否可以互吻,我对他说:"您可以给您太太写回信,说中国的习惯,不但小叔、嫂子等不能互吻,连夫妇二人,当着人也万不许互吻。"他大乐说,这封信写回去,不晓得他太太以为多奇怪呢!在日本投降后,一年多的工夫,与西洋朋友这样的谈话,就很有些次,虽然相当麻烦,但也很有意思。其中有一位美国人,他来舍下谈过五六次,他说过一段话,也极有趣味。他说,他在北平住了二十几年了,前者回国,就住在他的儿子家中,有儿媳妇及两个小孙子,一家连他老小五人,应该相当的快乐。一次一个小孙子淘气,他说小孙子,小孙子不听话,他就在小孙子肩上拍了一下,虽然是责打的意思,但也绝不会疼,可是儿媳妇提出抗议,问他有什么资格可以打她的小孩?他听到这句话,心中难过极了,勉强住了两个月,乃决心回北平,永远不再回美国。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北平太好,像你们这样大家庭,固然不多,但父亲同儿子、儿媳及小孙子等,住在一起的还不少,一切家政归儿媳管理,父亲挣了钱来也交给儿媳,一切衣服吃住,甚至酬应等等,自己都不必操心,都归儿媳张罗,自己一切都是现成的,晚上谈天,一家融融和和,真是快乐,偶尔小孙子淘气,他妈妈训教他,说不听话爷爷是要打的,这句话听着从心里舒服,如此方是一家。在美国绝对听不到这样话,所以我永远不回美国去了。

他这番议论,虽然是很特别,但也很有道理。西洋之讲人人独立,固然是对人自谋生活没有依赖性的教育,但若老夫妻全在,则夫妻二人自可单住,若只剩下一位老头儿,儿子毫不关心,使其自己独住。西洋人数百年来,固然有了这种习惯,但总是难免感觉寂寞的,这在中国旧道德中,固然说不过去,就是在西洋于人伦上,也总有些缺点。可是这话又得两面说着,西洋父子虽不同居,但感情上不会坏,而且是好就多来往,坏就少来往,一切情形都是真的,不像中国外面虽好,骨子里头却很坏;他绝对没有供养父母而过分量的那种笑谈。这是怎么一种故事呢,也可以作为笑话来谈谈。有一家父母养了两个儿子,都又娶妻生子,到了父母年老,两个儿子不但不和,而且非常的不孝,结果分了家,所有财产,归两个儿子平分,父母则跟着儿子吃饭,上半月跟大儿子吃,下半月跟二儿子吃,这个名词叫作吃轮顿饭,北方是恒有的事情。过了几个月,老夫妻都瘦了许多,外边有许多旁人议论,都说他二人不给父母吃饱。他二人也要面子,老大说老二不给吃饱,老二也这样讥讽老大。于是二人订下章程,在老大家里半月满期,往老二家中去之前,两人共同把父母都过了秤,倘下半月分量小了,那就是老二给父母吃得不好,由老二家再往老大家时,也要过分量,因此大家都说他兄弟二人养父母过秤。诸君不要以为这是笑谈,这种情形也实在真有,而等于这种情形的事情则更多。

【齐如山(1875-1962),名宗康,以字行,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背后的"戏袋子",也是然识近代社会掌故的宗匠。】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