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地下党遇到三角盯梢怎么办?与生死擦肩,可谓命悬一线

青史如烟 2022-12-03 09:27:04

喜欢看谍战片的小伙伴们,每每看到我地下党同志被尾随的特务盯上之时,总会不由屏气凝神、提心吊胆地期盼着,己方地下党员赶紧脱身脱困。

不过,当下不少抗战、解放神剧里面,不少特务被弱化、白痴化,甚至跟踪到眼前,都能够“视而不见”,而我方地下党员脱困之容易,让人捧腹之时,不禁感慨这也太假了吧。

其实,解放前,我党地下工作者们平日里在生死一线行走,真实的情况要比电视上所演绎的剧情,要更加复杂、惊险得多。

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特务,或好几个特务悄悄尾随地下工作者身后,而当真的有好几个人同时盯梢的话,对方往往会采取“三角盯梢”法,而这种方法,确实让人防不胜防,头疼不已。

那么什么是三角盯捎呢?

三角盯梢

三角盯梢一般是由至少三个特务组成的盯梢方法。

当我方地下工作者在前面行走之时,后面相隔几米或十几米距离,跟随着一名特务,我们暂且称他为特务甲。

这名特务尾随的方法比较传统,一般来说,就是在后面不远不近地跟着,看前面之人干什么,跟什么人接头、说话。

不过像特务甲这种跟梢,很容易被我方发现,在白色恐怖弥漫时期,我方地下工作者最基本的防范跟梢措施便是,交替行进法。

比如当天,有名地下工作者要走一个繁华街道,那么为了防止被人跟踪,他会先在繁华的街道上行进一段距离,然后找机会拐进比较偏僻、清冷的小巷子之内,沿着巷子行进途中,仔细观察是否有人来了。

这个时候,是甄别自己是否被跟上的最佳时刻,如果确定没有被跟踪,这名工作人员才会选择,继续回到街道之上,或绕路回到街道之上,进行下一步行动。

如果发现被跟踪的话,不少人会选择掉转头去,向反方向走,这样的话,原本跟踪自己的特务为了不暴露,自然不好也立即跟上,便能创造出脱身的机会。

然而,为了防止地下党员能够轻易辨别出特务们的行踪,对方往往会使出“三角盯梢法。”

当我方地下党员掉头回转之时,特务甲会继续向前走,不会掉头去追,此刻一直跟随在特务甲后面十来米的特务乙便会自动激活,接下跟踪的任务。

这就使得不少地下党同志,看着原本自己怀疑跟踪自己的特务,并没有拐过头来追踪自己,便产生了其实那人不是特务、或我已顺利甩掉特务的松懈情绪,殊不知此时另一名特务正在悄悄跟踪着自己。

有些地下党同志警惕性比较高,没有选择冒险的掉头而归,而是选择快速从小巷中走到另外一条道路上去,尽快甩掉特务。

这个时候,三角盯梢的第三名特务便悄悄现身了,特务丙往往和特务甲不在一条道路上,一般他会潜伏在平行、或者相隔不远的街道之上,装作逛街的闲人,一旦发现目标,则立即跟随咬上。

而此时,因为这名地下工作者刚刚来到一个新的街面之上,所见之人的面貌都很陌生,短时间内会产生甩掉特务,来到安全地方的错觉。

即便我方人员为了以防万一,再次回到原先街道之上,那么特务乙又以一个陌生的面孔,继续跟上,替换下特务甲的位置,成功尾随。

这种由甲、乙、丙三个特务或多个特务组成的联合盯梢,便是“三角盯梢”,这种盯梢方法,曾被当时的特务组织频繁使用,也对我方地下工作者,特别是新加入组织的人员,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那么,对于这种循环式、看似无解的跟踪方法,我方地下工作者是如何应对、破解的呢?

倒是跟电视神剧中的不太一样。

机智应对

一般来讲,出动数名特务执行跟踪任务,说明对方并不想立即逮捕这名地下党,更多的是想放长线钓大鱼,希望通过目标的接触人员、地点,找到更多的相关地下工作人员。

因此,一旦发现不对,便可利用敌人的这种心思,将计就计,分散对方的注意力,然后趁机脱身。

对于有经验的地下工作者们,脱身的方法,就有不少选择。

比如走在大街之上,在人群之中,看到有人拿着香烟,便立即走上前去,假装跟他认识,热情地跟对方打招呼,借机要求借个火。

对于这种笑脸相迎,同是烟民的借火行为,一般人都会拒绝,而特务们因为距离有一段距离,只能通过表情感觉你俩认识,却无法听到你们到底说些什么,只能通过你俩有接触、说话,然后分手,来初步怀疑,这人可能也是地下党。

而此时,这位地下工作者在分手时,再故意装作几分神秘样子,左右张望一番,然后快速告别,便更能让特务们坚定自己的怀疑——眼前那个人有问题。

这便能够成功分走一个特务的盯梢,使得对方不得不跟随那名路人而去。

随后,这名地下工作还必须尽快再甩掉一名特务,才能彻底破除三角盯梢,按照解放后的老地下工作者回忆,那个时候,大家最常去的地方便是商铺。

商铺里的商人广交好友,和气发财,最不愿拒绝人,而被跟踪的地下工作者来到对方店铺前面之时,像老相识一般上前打招呼,说上一些生意上的寒暄客套,便能轻易吸引着后面的特务。

眼前的那名商人,自然不认识这名地下工作者,但看对方那么亲热的样子,话语里还含着些丝丝的埋怨:“哎呀,上次王经理在宴宾楼上请客的宴会上,我还和你碰杯了呢!怎么你倒是忘了?”

商人之间,交际是常有的事儿,打交道那么多,姓王的自然不会缺,酒楼里面,宴会之上遇到一两个自己萍水相逢的人,客套几句,碰碰杯子也是常事。

因此当这名商人看着眼前这个陌生人,虽然想不起来,但也会逐渐说服自己,这事儿是真的,我俩应该见过面,便会不由自主地哼哈客套两句。

随后,地下工作者便会递上一根烟,假装有事儿,低头与其耳语:

“我下午还有事儿,就先走了。”配合着稍显亲昵的拍肩告别,在走出几步后,大声说道:

“下午在某某茶厅喝茶吧。”

这一下,跟踪的特务便会立即捕捉到自以为“有用”的信息,同时重点关注目标所遇到的这名商人。

这个时候,一般来讲,只剩下一名盯梢特务的话, 是要相对好对付得多的。

这就跟我们在一些严肃的谍战剧中所看到的差不多了,或趁着闹市人多,借乱脱身,或进入人多的封闭空间——茶馆、酒肆、电影院,趁着特务应顾不暇之际,顺利脱身。

或是跳进黄包车内,告诉车夫自己家人急病,让对方快快拉车,也能尽快离开是非之地。

不过,在当时的行动惯例当中,如果当天被特务盯上过了,即便是脱身而出,也要连续穿行三条小巷子,确定身后再无尾巴之后,才能回家或者继续办事工作。

3 阅读:46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