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传来消息
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之称的陕西扶风县,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关中平原西部。1978年,它的冬天显得格外寒冷,滴水成冰。中颜村的一位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却意外发现一个残破的陶罐,里面装着一些铜器。
重庆龙头寺公园蔡伦雕塑工作人员在清理过程中,有三个铜钱与一个铜饰件锈在一起,不曾想到里面是一团黄颜色的纸状物,展开以后,共有三块。铜饰件分底座和盖子两部分,盖口并不平,将纸状物塞入其中便可使盖子平整地盖在上面,由于铜饰件两部分密封,才使纸状物完好地保存下来。
经鉴定,这几块纸状物完全符合纸的特征,铜饰件都是西汉以前相当流行的装饰物,装这些东西的陶罐也是西汉时期的陶罐。如果确定这些文物是从西汉时保存下来的,那么被密封在铜盖里的纸肯定也是西汉纸。
潘研究员的鉴定结论是,虽然这些纸与现代纸相比显得粗糙,但它比“灞桥纸”无论从工艺还是制作质量来看,要成熟得多。历史考古专家俞伟超在仔细看了样品后,认定这几张纸是西汉宣、平帝时期(前91~公元6)的物品。于是,史学界认为,关于造纸术的发明时间可以从蔡伦造纸向前推进100到300年。
老年潘吉星可是之后,一些学者又说要想判定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纸,还要看它是否具有书写功能这一重要依据。“灞桥纸”和“中颜纸”结构较为粗糙,没有任何书写痕迹啊!
“不靠谱!还是不靠谱!”
好事多磨。继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了一张西汉文景时期的纸画地图后,时隔4年,后来在被专家定名为“悬泉置遗址”——甘肃境内靠近敦煌的戈壁滩里,又发掘24片与西 汉木简一起出土的古纸。
何双全是我国有名的简牍研究专家,自那时,他在敦煌一带挖掘了大量木简和纸。其中,最大的一块长约30、宽约25厘米。从外表上看,这张纸片非常平整,与现代的一些纸更为接近。里面的簾纹清晰,植物纤维均匀细腻,说明这些纸的制作工艺已经成熟。
除此外,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带字的纸片,字是单个的隶书或半隶半草的隶草,多有纵、横或斜画拉长拖尾的重笔。这是西汉时期典型的写法,与东汉以后,字形扁方、笔带横势、蚕头燕尾成熟的隶书和笔画勾连的草书有着根本区别。而这也正是判断这些“字纸”是西汉纸的重要依据。
再后来,还发现这是一个西汉时期的驿站,大量的汉简和古纸埋在驿站的垃圾堆里,这些纸应该是从古长安等地带过去的。
蔡伦画像由此断定:西汉时的造纸方式与现代仍在沿用的传统造纸技艺相当接近。也就是说,蔡伦造纸是在借鉴西汉造纸工艺基础之上的再发明、再创造,从而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造纸技术。
(《蔡伦纸话》选编四十九)
(文/沙鹭)
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也欢迎您分享、评论。在这里随时有精彩的文章发布。